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成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 将超离纯化的DHBV分别加入人血浆或人红细胞,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DHBV的血浆成分经静脉感染1 d龄雏鸭。采用放射性核素核酸杂交法对血清中DHBV DNA进行检测,计算病毒灭活处理前、后人血浆及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感染计量(ID50)。结果 结果显示加入DHBV的血浆在未经灭活处理前对1 d龄雏鸭的ID50值为103.33,而经病毒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10拷贝,灭活处理可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达6个Log;加入DHBV的红细胞灭活前ID50值为103.35,经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8.35拷贝,灭活处理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5个Log。结论 利用DHB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检测到少量病毒在自然感染宿主体内的感染性,可用于评判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方法的效果,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血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较好于对红细胞中DNA病毒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叙述了使用改良的TNBP/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冻干和冷冻人血浆的生产以及这种病毒灭活血浆的体外特性。 材料与方法 人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 用于生产冻干的经过S/D处理的和冰冻的血浆分别来自瑞士Octapharma公司和德国Hagen红十字中心。 贮存于-30℃以下的同种血型的250份新鲜冰冻血浆(每份200~250ml)在不锈钢容器中,30℃条件下融化,经确定是溶血或脂血的血浆在混合和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认识的提高,传染性病毒可以由人血浆及重组/单克隆抗体所制的静注生物制品引起传播,所以,更多的努力趋于除去或灭活这些病毒。对由人血浆提取的治疗用蛋白,包括用加热、化学灭活剂、紫外线照射、基本脂类溶剂抽提、特异抗体中和和用各种分离技术除去病毒,都做了研究。对除去病毒的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有选择的灭活或去除传染因子,保护制品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发展了用最终浓度1%( W/W) TNBP和Triton-100于30℃保温4小时的改良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S/D)处理法灭活人血浆病毒。本法灭活≥10~6黑猩猩感染剂量(CID_(50))的HBV,≥10~5GID_(50)的HCV和≥10~(6·2)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的HIV。病毒灭活后的11批血浆被冻干,12批被冰冻直到使用。上述血浆经过了广泛的实验室试验,包括凝血因子1-XIII, Von willebrand因子,血浆蛋白溶酶原,血凝抑制剂,纤维蛋白溶酶和其他临床上重要的血浆蛋白质的鉴定。在S/D处  相似文献   

5.
有机溶剂/去污剂处理血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溶剂/去污剂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血液制剂的病毒灭活。本文对此项技术用于血浆中病毒灭活的可靠性、处理血液制剂的安全性以及处理血浆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S/D处理血浆过程中的脂包膜病毒灭活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有机溶剂/去污剂对血浆中指示病毒VSV灭活的观察评估有机溶剂/去污剂对脂包膜病毒死活的效果。血浆样品与VSV病毒按9:1混合,然后用1%TNBP/1% Triton X-100在30℃处理4h,测定开始样品中的病毒总量和S/D处理后不同时间取样内的病毒总量。实验中样品内加入1%TNBP/1% Triton X-10015min后VSV病毒已全部灭活,灭活效果≥6.0log。按所述S/D处理方法可以完全灭活血浆内所有的脂包膜病毒而没有主要血浆蛋白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制备工艺中凝血因子效价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对PCC制备过程中的血浆、S/D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干热病毒灭活前和后分别取样,检测分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效价,分别分析S/D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干热病毒灭活前和后凝血因子效价的变化情况。分析PCC干热病毒灭活后的样品中四种凝血因子的效价比例。结果三批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在0.8~1.2 IU/m L之间。S/D病毒灭活前后PCC冻干工艺前后PCC中四种凝血因子活性无明显变化,而干热病毒灭活后PCC中四种凝血因子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三批PCC中四种凝血因子的比例基本一致,但是凝血因子Ⅶ效价较低,凝血因子Ⅱ效价偏高。结论通过PCC制备工艺中凝血因子效价的检测和分析可实现良好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NANBH因子作为血浆制品的病毒污染因子已认识许久,但只是在识别了后才把注意力集中在灭活病毒所需的方法上。从那时起,在血浆成分中血传病毒的灭活就成了血液制品生产者的一个中心问题,并开始对各种理化灭活病毒的方法进行普遍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用大量混合人血浆制备血液制剂诸如凝血因子浓缩物可能含有诸如HBV、NANBHV或HIV等内源性病毒已被完全确认。因此,对血浆蛋白处理以便达到有效地灭活各类病毒,减少血液制剂传播疾病的危险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制备病毒灭活SD血浆的方法。血浆内加入 1%TNBP/ 1%TritonX10 0 ,30℃保温 4h后用反相层析和超滤去除血浆中的TNBP和TritonX10 0。在 30℃保温 15min后血浆内脂包膜病毒全部被杀灭。超滤后的血浆内TNBP和TritonX10 0的含量都低于 5mg/L。SD血浆蛋白含量的改变都在准许的范围内。建立了一种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灭活病毒对乙肝病毒和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在已知HBV-DNA阳性血浆中加入MB,调整MB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光照度为40000LUX,照射时间分别为0min、20min、40min、60min,在各点分别取样抽提基因组DNA用于荧光定量分析,测定HBV-DNA的浓度,推断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的灭活效果。在灭活效果最好的点取样检测血浆正常成分有无显著变化,其中包括生化指标,酶学指标,凝血因子FⅧ:C活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蛋白亚基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观察血浆的抗体蛋白活性变化。结果:当MB为10.0μmol/L,光照60min时,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最好,对于高拷贝数的病毒浓度,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尚无法完全灭活病毒,但可以使HBV-DNA浓度明显下降;从病毒灭活的表格看,灭活效果与时间和MB浓度呈正相关,作用60min时血浆中主要成分的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及凝血因子FⅧ:C活性无明显改变,部分血浆酶活性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蛋白的亚基数目和迁移速度未见明显变化,血浆的抗体蛋白也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MB10μmol/L辅助荧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1月来青海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 mL全血共1500份,分离新鲜冰冻血浆200 mL后,再分为两份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 mL,各1500份。对照组不经灭活,实验组经MB-P病毒灭活。比较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凝血因子VⅢ(FVⅢ)及白细胞(WBC)的含量。再随机抽取500例接受了上述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患者,观察其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FIB和TP含量及FVⅢⅠ活性比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IB、TP、FVⅢⅠ的回收率的分别为85.43%、91.08%和80.49%,WBC的残留率为0.21%;500例接受了上述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发热症状。结论:经MB-P灭活病毒血浆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WBC含量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要求,但仍需严格要求血液收集和血浆病毒灭活的操作过程并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人为造成的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是人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是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成分,血液中FⅧ过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国内FⅧ大多以血浆冷沉淀为起始原料,采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在此工艺中,血浆的采集、血浆融化、冷沉淀离心、冷沉淀的溶解、层析前样品的预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病毒灭活、冻干工艺均对FⅧ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S/D灭活血浆内脂包膜病毒及病毒灭活血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磷酸三丁酯(TNBP)/Triton X-100对血浆内脂包膜病毒的灭活效果。用VSV病毒和Sindbis病毒作指示病毒,加入血浆后再加磷酸三丁酯/Triton X-100,观察病毒的滴度变化及对血浆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终浓度各为1%的磷酸三丁酯/Triton X-100在60min内可以灭活血浆内的两种指示病毒,而血浆蛋白的组成和功能变化很小。经层折、超滤后血浆内磷酸三丁酯和Triton X-100的残余量分别低于5μg/ml,表明S/D处理血浆的安全性和治疗作用都很好,其制剂冰冻血浆或冻干血浆可用于临床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症,或用作血容量扩张剂。  相似文献   

15.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空前需要大量的血浆和从混合血清中提取的血浆组份,促使以紫外光灭活同源血清中乙型肝炎感染原的发展,尽管有过一些令人满意的初步报告,也有因照射的血浆引起肝炎病症的报告,引起了对本方法效果的怀疑,1949年4月,美国国家卫生当局要求将UV灭菌作为准许制造厂生产血液制品的一项标准。到1955年,随着相当谨慎地证明,血浆的灭菌只能通过用达到灭活血清成分的放射剂量时才能有效,此时,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黑猩猩接种的试验方法试验了化学或物理条件对人血浆HBV灭活:1%的戊二醛在24℃下5分钟;0.1%戊二醛在24℃下5分钟;80%酒精在11℃下2分钟;热98℃2分钟,都预示了效力并指出HBV的抵抗力并非很强。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血液制品灭活试验的指示病毒及灭活指标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血液制品灭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血液制品在急救、治疗和防病中具有良好的效用,在临床上已受到十分广泛的大量应用。对于皿液制品的高质量要求,特别是保证使用安全已成为当前大家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制备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人的血浆,因而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特别是某些病毒是导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先后发现大批量制备的未经病毒灭活的凝血因子Ⅷ制剂,使甲型血友病患者大多数感染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AIDS病。  相似文献   

18.
<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热及乙醇的耐受性较弱,例如用56℃30分钟可灭活到检出限度以下,20%乙醇即使之灭活。20%乙醇相当于乙醇分段分离法自血浆提纯IgG的乙醇浓度。由此看来,乙醇法制备的IgG制剂,HIV即使混入原料血浆中,由于在制造工艺中被灭活,故一般认为无HIV感染的危险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大量的基础研究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宣布由乙醇法制备的IgG制剂不存在引起HIV传播的可能性。 可是,Prince等报告在乙醇分段分离法中所作的类似实验,HIV几乎不失活。用乙醇提纯IgG时,尽管Cohn氏法是基本方法,然而详细条件各个厂家也不尽相同。乙醇加  相似文献   

19.
机体中5-羟色胺(5-HT)以结合、游离两型存在,只有游离型5-HT才有生理活性。本文讨论正常时,血浆中游离型5-HT的由来及机体移除和灭活血浆5-HT的种种途径;病理情况下,这些途径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浆5-羟色胺的由来及其移除与灭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中5-羟色胺(5-HT)以结合、游离两型存在,只有游离型5-HT才有生理活性。本文讨论正常时,血浆中游离型5-HT的由来及机体移除和灭活血浆5-HT的种种途径;病理情况下,这些途径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