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品出自MIS3阶段弱古土壤层之下的洪积碎屑层,光释光年龄为距今7.2±0.7万年。其余大部分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中凉泉沟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大于距今5万年。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细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个体大小以中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台面者为主,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应用砸击法。石器有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大型的砍砸器,均属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有助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董哲  战世佳 《人类学学报》2022,41(2):334-341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石英。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均为使用硬锤直接剥片。石制品主要出自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中,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风化壳的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安友庄遗址古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年代延续中更新世中、晚期一段时间。虽然安友庄遗址发现石制品数量不多,但其中存在模式2技术产品,如剥取大石片的大石核、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大石片,以及以手斧、大型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切割石器,特别是比较典型的两面加工手斧在水阳江流域尚不多见。安友庄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扩散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烟墩堡遗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墩堡遗址位于三峡地区重庆市丰都县,地处长江干流的第四级阶地,出土1300余件石制品。遗址底部的似网纹红土层是石制品的原生层位;上部的粘土层和粉砂层是流水等从高处搬运、二次堆积形成的,除石制品外,还混入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制品应为一套文化组合,以磨圆度较高的河床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锤、断块、碎屑、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大型和中型者为主;石片占大多数;石器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加工简单,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砾石石器工业。零台面石片的出现对“摔碰法”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Despite recent stone tool evidence demonstrating a much older Early Pleistocene human presence in India, the timing and geography of human demographic expansions in continental Southeast Asia remains ambiguous.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 series of stone artifacts spread over a basalt level at Ban Don Mun in the Lampang province of northern Thailand presents an ideal opportunity for reevaluating lithic assemblages documented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in the same region. Both the position of these stone tools and new absolute dates indicate a Middle Pleistocene age and call into question the status of these artifacts as the oldest yet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The uncertain geo-chronological context and tech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hopper industry from previous work in the Lampang area prompted us to undertake new surveys in continental Southeast Asia in order to help clarify the route and timing of Pleistocene human expansions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5.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河北迁安县爪村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发现的21件石制品。通过对1958年发现的标本的研究和1973年的野外工作,对1958年发现的7件石质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其人工性质;在1973年,在该地点还找到一些新的石制品。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依陈铁梅等用同层出土的牛化石(1973年采)做铀系法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8±0.2万年或4.4土0.2万年。  相似文献   

7.
Archeologists have long assumed that earlier hominins were obligatory stone tool users. This assumption is deeply embedded in traditional ways of describing the lithic recor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thic evidence dating before 1.7 Ma reflects occasional stone tool use, much like that practiced by nonhuman primates except that it involved flaked‐stone cutting tools. Evidence younger than 0.3 Ma is more congruent with obligatory stone tool use, like that among recent humans. The onset of habitual stone tool use at about 1.7 Ma appears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hominin logistical mobility (carrying things). The onset of obligatory stone tool use after 0.3 Ma may be linked to the evolution of spoken language. Viewing the lithic evidence dating between 0.3‐1.7 Ma as habitual stone tool use explains previously inexplicable aspects of th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lithic record.  相似文献   

8.
河南淅川梁家岗2号地点和东岗地点位于丹江下游左岸第三级阶地,海拔148~160 m。2009年对两地点进行了发掘,共计揭露面积1425 m2,出土和采集石制品193件。石制品种类可分为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原料均取自河滩砾石,岩性主要为脉石英,少量硅质岩。基本为锤击法剥片,个别采用砸击法剥片。石制品长和宽集中在20~80 mm。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手斧等。石器毛坯有近一半为石片,另有一定数量的断块和石核毛坯,个别为砾石毛坯。推测遗存年代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9.
贵州以更新世洞穴遗址发育在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近年来贵州中部和西南部洞穴遗址的调查发现进行报道。新发现的9处洞穴遗址均分布在珠江水系的盘江流域,文化遗物主要为石制品。黔中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硅质灰岩,而黔西南石制品原料多以河流成因的石英岩砾石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黔中石制品的个体较小,而黔西南石制品的个体相对较大;石器组合以刮削器占多数。区域对比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万年后的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本次调查丰富了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的活动信息,其中惠水清水苑大洞、长顺马路大洞和安龙路边大洞具有较大的工作前景。  相似文献   

10.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罡  任雅鹏  李猛 《人类学学报》2020,39(3):357-366
2016年夏在枣庄市山亭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4处,分为两种堆积类型:一种为山前洪积褐土及其中的砂质条带(外峪子、马头、马窝地点),另一种系山前坡积棕黄色粉砂土(方山地点)。前三处地点(Waiyuzi,Matou,Mawo)属细石器传统,方山地点(FS)为使用砸击技术的小石器传统。调查共获得161件石制品,其中近1/3采自地层之中。类型包括石核/细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山体中岩脉,主要是石英和燧石;4处地点均存在砸击技术,其中方山地点砸击技术表现尤为突出;石制品均以小型占绝大多数;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和凹缺刮器,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由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泥河湾盆地上沙嘴石制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河湾盆地上沙嘴出土石制品34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并伴随纳玛象头骨与马和犀等的牙齿化石。上沙嘴石制品最初发现于1972年,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该地点的时代被修改为晚更新世。近年来的考察再次表明,上沙嘴地点就位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且得到了古地磁测年为距今160~170万年的确认。  相似文献   

13.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 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 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 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 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 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水阳江流域是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重要支流,以上世纪80-90年代发现"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为学术界所关注。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流域内宣城麻村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其中调查采集石制品71件,发掘出土石制品78件。遗址埋藏于水阳江右岸第二级河流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石制品原料取自河流阶地下部的河卵石且以石英岩占绝对优势。石制品制作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少量;石制品类型包括打击类、剥片类、废片类和小型工具等。石核剥片程度较低,石片多为初级剥片产品,总体显示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虽然技术组合处于模式I范畴内,但部分长度超过10 cm的石片和手镐及石刀等大型切割工具的发现,表明早期人类具备生产模式II产品的能力。根据石制品埋藏于网纹红土及上部均质红土的特点以及同长江中下游相关地区的地貌和年代对比,推测麻村遗址时代为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5.
东谷坨遗址石制品原料利用浅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从原料的岩性、来源与分布、原料的成因及开采方式等方面对东谷坨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的原料进行研究 ,表明其岩性主要为燧石、微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硅质灰岩、构造角砾岩、石英岩以及中性火山岩等 ,与遗址附近基岩的出露和分布一致。区域范围内的地质调查和有关资料显示 ,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遗址周围出露的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含燧石条带的微晶白云岩、太古界迁西群右所堡组石英岩以及侏罗系火山岩。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为原料的开采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构造破碎带附近直接拣取或从构造带上开采并打下石料是东谷坨遗址石器制造者获得原料的主要方式。对石制品原料的利用程度的统计和分析显示 ,东谷坨遗址在总体上对原料的利用程度是偏低的 ,多数标本还有进一步加工的余地。文中还讨论了原料对东谷坨石器工业的影响 ,对东谷坨一带旧石器遗址群石制品原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建设性设想  相似文献   

16.
伏龙观遗址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保存在汉水中游第四级阶地白色细砂层中。动物化石种类包括无颈鬃豪猪、爪哇豺、西藏黑熊、猪獾、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中国貘、中国犀、李氏野猪、云南水鹿、青羊、水牛等。文化遗物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组合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遗址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文化面貌属长江流域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肖沟遗址位于湖北省郧阳区安阳镇钟家河村,埋藏于丹江口库区汉江左岸第二级堆积阶地,遗址所在地三面环水,北靠低山。2010年10月-12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 m~2,出土石制品413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断片和碎块碎片等。古人类利用河流砾石,就地取材加工石制品;硬锤锤击是主要剥片方法;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边刮器为主要类型。石制品特点显示石片工业特点。石制品类型以石片类和断块类为主体,石制品拼合率近10%,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遗址。通过与丹江口库区相关旧石器遗址的比较,结合地貌地层特点,推测该遗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0.
鲁可 《人类学学报》2019,38(3):362-372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由d’Errico教授率领的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研究者的工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骨针出现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地区,且这两个地区的骨针可能是独立起源。中国考古学的纪录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本文将这一工具类型与石器技术和环境背景结合考察,探讨更新世晚期后半段发生的人群的扩散。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证明,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是出现于距今31000年前的一次技术创新,这一技术创新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旧石器晚期的到来为背景。距今25000年,一种新形制的骨针出现。这些骨针形制扁平,与细石叶技术同时出现。这可能反映了欧亚大陆西方人群的东迁,这些人群带来了细石叶技术。更新世末,骨针更加多样化,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有多种用途。在晚冰期末段,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不仅与细石叶技术共出,同时也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共出。在中国南方地区,在距今12000年前,骨针的出现与石核-石片技术同时出现。南方地区的骨针或是本地的的发明,或由末次冰期前北方人群的南迁带来的。长江以南地区,骨针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在更新世晚期同时出现。更新世晚期中国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的这一工具组合,即石核、石片、陶器和骨针,预示着南北方地区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可能存在着长距离的人群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