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RAPD标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学敏  惠东威 《菌物系统》1997,16(2):128-13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m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传变异可提供大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茼的方法对224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多抗资源47份,占供试材料的20.98%,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的材料最多,比例达46.81%;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有5份,占多抗材料的10.64%。供试材料中,有抗单个小种和抗多个甚至全部生理小种的品种,表明在现行大豆品种资源中,具有较丰富的专化抗性资源和广谱性的抗源。  相似文献   

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5.
大豆抗灰斑病主基因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进行模型的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发现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要因效应,分别符合一个主基因 多基因加显性模型及两个基因独立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对抗病性的遗传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菌DNA指纹图谱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敏  惠东威 《遗传学报》1998,25(4):362-366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鉴定病菌生理小种对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从大豆灰斑病菌一毒力较强菌株的DNA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2个含重复顺序的克隆,并用其对16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Southern分析,获得了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和毒力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亚光  杨庆凯 《菌物系统》2000,19(1):137-138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受到国内外植物病理学家与遗传育种界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李海英等,1998;杨庆凯等,1988),而有关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的研究国内外报道极少。我所曾利用固体培养基提取毒素(陈绍江等,1998),但由于固体培养基的成分、PH值、菌丝生长量等难以控制和测定,增加了毒素提纯过程的难度。本试验对大豆灰斑病在液体培养基中毒素产生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深人研究该毒素理化特性、致病组分,揭示大豆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并利用毒素进行抗原筛选等打下基础。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0.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opsici)毒素的产生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通过RAPD/BSA分析证明,用OPW12扩增得到一条约1300bp的RAPD标记带,该带与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纯化回收OPW12 1300DNA,共转化感受态E.coli DH5a,筛选出3个白色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发现该标记DNA为1291bp。这一标记DNA序列的阐明为进一分析产毒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TBP的联结因子TAFs的结构与功能潘建伟赵章杏朱睦元(杭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2)潘伟槐黄承才(绍兴文理学院生化系,绍兴31200)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BP-asociatedFactorsTAFsPANJ...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的RAPD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乔  孙百增 《植物研究》1998,18(2):184-188
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大豆共32份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并应用PSBAPC2软件按照最远法构建了聚类图。结果表明,东北不同地区的栽培大豆各以较近的关系聚在一起,基本反映了大豆品种生态类型的地理分布。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大豆可以聚为一类,但二者与栽培大豆明显分开,故初步认为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较近,或应归类到野生种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红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红鲤是我国鲤中的特有类群,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一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蝮属蛇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用RAPD技术研究了我国5种蝮属蛇类(中介蝮,蛇岛蝮,短尾蝮,高原蝮,乌苏里蝮)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中使用了33个蝮蛇标本和2个草原蝰标本,用11个引物对样品分别作RAPD扩增,获得72个扩增片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