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转副裸头绦虫的发育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8—11月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牧区,剖检21只喜玛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egson),其中7只感染一种副裸头绦虫,共得20个成虫,感染强度1—8个。成虫经形态比较研究后鉴定为横转副裸头绦虫Paranoplocephala transversaria(Krabbe)。本虫的生活史至今尚未阐明。我们用当地采集的地螨感染本虫的孕卵体节,并定期剖检,完成了本虫在其中间宿主体内各期幼虫的发育史,现把研究结果报告如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宁夏海源县山地灰仓鼠小肠寄生的一种裸头科绦虫新种,命名为仓鼠萨氏无摄腺绦虫Aprostatandrya(Sudarikovina)cricetuli sp.n.。用其孕节感染当地的地螨,结果阐明了本新种绦虫的发育史及其中间宿主是当地的长毛腹翼甲螨(Galumna iongipluma)和超肋甲螨(Scheloribateschauhani)。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对人体寄生虫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测定的研究,国内已有线虫、吸虫和原虫方面的报道。对于绦虫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测定,国外 Goodchild(1957, 1966)和 Bhalya(1985)报道了圆叶目的10种绦虫。假叶目绦虫迄今尚未见报告。本研究以孟氏裂头绦虫成虫和裂头蚴为材料,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以了解该虫生活史中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6.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7.
鸽血变虫(Haemoproteus columbae Kruse,1980)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凌仙  林宇光 《动物学报》1989,35(3):306-312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鸽血变虫的生活史。自然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虱蝇是其昆虫媒介。本虫的配子体进入虱蝇体内6—10天后完成孢子有性增殖。 实验观察了本虫在鸽体内无性增殖期的形态、部位及在末梢血液中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并证明其潜隐期(prepatent period)为28—30天。 本工作亦对羽虱体腔中的卵囊和子孢子作了描述,提示羽虱也可能是本虫的媒介昆虫,有待今后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9.
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Rudolphi,1819)]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1990—1991年我们在雅安市大足鼠(Rattus nitidus Hodgson)、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Palla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体内查到此虫种,将3种鼠体内的10条完整虫体用70%酒精固定,用苏木素—卡红染色制片作形态观察。在观察绦虫内部形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1985—1986年,我们在泾县包合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可感染于人的缩小膜壳绦虫(成虫)及其终宿主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链形多头绦虫(蚴虫)及其中间宿主野兔,是安徽省的新发现。 一、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取自1985年1月15日和1986年1月15日采到的两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986年1月13日采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戴维属绦虫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维属(Davainea Blanchard, 1891)绦虫隶于戴维目Davaineidea、戴维科Davaineidae, 其中在我国已报道的虫种仅见节片戴维绦虫(Davainta proglottina)和革带戴维绦虫(Davainea himantopodis)。1988年1月笔者在安徽省灵壁县的一只家鸡(Gailus gallus domesticus)小肠内采集到10条本属虫体,经鉴定为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恙螨生活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恙螨整个生活周期中的传播方式、研究恙虫病的感染过程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在我国浙江发现的高湖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gaohuensis Wei et al.,1957)生活史及习性。 高湖纤恙螨的生活史分为七期: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及成虫,分述于下: 一、卵及次卵 初生卵为淡黄色,球形,大小为112.5×112.5毫微米,卵壳光裸。在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饲养,3—4天卵壳开始膨大,表面由光裸变为粗糙,5—8天延卵壳中轴分为两半球,一  相似文献   

13.
大黄蝠锥虫进入实验媒介体——热带臭虫胃内后2小时变为上鞭毛体,第3天起在后肠形成后循环型锥虫。传播方式为污染。在大黄蝠体内潜伏期为1—2天,第6—7天虫体充分长大。未见分裂及细胞内的锥虫。本虫可感染小黄蝠;但末感染埤、螨和白纹伊蚊、致乏库蚊。虫体在NNN培养基中的发育和在热带臭虫中的发育相似。实验结果有力地提示本虫的天然媒介是臭虫,并很可能是Cimex flavifuscus。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阐明黄鼠栉帮绦虫和梳状莫斯绦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这二种绦虫的中间宿主同是曲愎翼甲螨和小型肋甲螨。二者绦虫的成虫、拟囊尾蚴的形态特征有详细的描述与比较。此外,作者简要地讨论了spassky(1951)的锡带属、栉带属和莫斯属等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省锡金小鼠(Mus pahari)体表革螨的感染情况及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990至2015年云南省39个县(市)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基本感染情况和感染差异.使用聚块指数测定革螨空间分布型,用Jaccard指数计算革螨物种相似性.从捕获的720只锡金小鼠体表共采集到革螨14 098只,鉴定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分析种群消长原因,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记录全长、体重和性别,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平均全长(37.9±4.0) cm,体重196.9—827.2 g,平均体重(473.3±127.9) g,包括雌性82尾,雄性83尾],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 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 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以5 cm为分组间隔,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  相似文献   

17.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有的实验中,曾用十二指肠勾口线虫[Ancylotoma duodenale(Dubini,1843)Creplin,1845]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幼犬。在解剖许多幼犬的过程中,曾见到两起异常现象:一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另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分别紧紧地咬吸在两条绦虫体上(分别见图1、2、3)。我们在一幼犬小肠中检获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32条,雄虫39条,为1:1.2。其中有两条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在一起。在发现异常交配的20厘米肠段中,雌虫9条,雄虫18条,其比例为1:2。显然与上述的比例不同。是否由于雄虫多于雌虫,而导致此种异常交配,还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9.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34-1044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鮡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 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 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鮡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 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 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在黑斑原鮡群体中, 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 Berger-Parker指数为0.37,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 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 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寄生于海水养殖鱼类体表的Ji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girellae)生活史各期的发育过程。虫卵在25℃-28℃海水温度条件下4-6d钩毛蚴发育成熟;用钩毛蚴人工感染一种鲻科鱼类-棱Jun(Liza carinatus)获得成功。在26℃-30℃实验室温度条件下,钩毛蚴感染棱Jun10-14d后虫体发育成熟,并在感染后的第16天虫体开始产卵,本文对Ji新本尼登虫的生活史发育各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测量和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