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温度对离体兔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生理、冬眠生理和心脏外科中均有重要意义。低温时心脏收缩功能增强已有报道。但多数研究是在中度低体温(28~37℃)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20~38℃),从心脏力学功能和冠脉阻力两个方面探讨了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开展低体温复温方法和装备研究,建立了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方法:使用热电偶测温仪测定受试犬体心温度和皮肤温度,将麻醉受试犬浸泡在16.7℃水中直至食道温度降至34.0℃,受试犬出水后待体心温度基本稳定时静脉注射骨骼肌松弛剂卡肌宁,建立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结果:低体温犬的体心温度可用直肠温度或食道温度表示,但二者不可混用。卡肌宁可排除寒颤对单纯呼吸道复温的影响,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可用于呼吸道复温方法或装备的检测。结论:建立的低体温犬模型可排除寒颤干扰、重复性好,实验条件简单,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3.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禤其桂 《蛇志》2009,21(2):132-134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季节、环境温度与黄鼠冬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宗濂  蔡益鹏 《生态学报》1987,7(2):185-192
观察了达乌尔黄鼠在实验室内冬眠的一般情况。常温黄鼠的体温有着规律性的年周期,与环境温度的年周期变动不完全呈依从关系。出眠初期(4月下旬),动物体温高而稳定。4月至6月常温黄鼠的平均体温(皮温)为35.6℃,波动菹围32—37.5℃。随着体重达到顶峰,体温逐渐降低。8月份部分黄鼠出现低于32℃的低常体温,表明部分黄鼠自8月盛夏开始冬眠。但就整个种群而言,北京地区实验室内黄鼠冬眠季自9月下半月开始。3月底止,共6.5个月。秋季室温下降,动物入眠趋势增长。浅低体温(31.9—15℃)的比数逐渐升高。9月至12月,低体温(低于31.9℃)的百分比从47%增至84.8%,反映了动物从浅冬眠向深冬眠过渡。1月至2月份,低体温占85%以上,深低体温(低于15℃)占绝对优势。标志着动物种群的深眠月份。秋季动物从常温期向冬眠期转化的界线是不清的,而春季从冬眠期向常温相转化的界限却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统计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20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率,发生低体温的列为低体温组,未发生低体温的列为正常体温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体温的相关因素。结果: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患者为15例,低体温发生率为13.64%(15/110)。单因素分析发现,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与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苏醒延迟、术中输液量有关(P<0.05),而与性别、体质量指数、术中环境温度、术前血红蛋白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h、ASA分级为Ⅲ~Ⅳ级、术中输液量>1300 mL、年龄>60岁为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发生不可避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做好输入液体保温,特别做好老年患者保温工作,以减少低体温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用人工饲料饲育三化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年Beck等(Beck & Stauffer,1950)用人工饲料饲养玉米螟获得成功以来,对于昆虫用人工饲料饲养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目前约有七十多种昆虫能在实验室以人工饲料来饲养,并且有些种类已达到大量饲养的实用阶段。 寡食性的水稻害虫二化螟已由日本石井等(Ishii,1952;Kamano et al.,1967)用人工饲料饲养成功,但单食性的水稻害虫三化螟,迄今尚未  相似文献   

7.
邰宁文 《生物学通报》1993,28(10):48-49
1908年,Bog danow第一次成功地用肉汁、淀粉、蛋白胨及无机盐配制的人工饲料,饲养了黑颊丽蝇(Call phoravornitoria),拉开了昆虫人工饲料研究的序幕。植食性昆虫人工饲料的研究始于Bottger(1942)和Becks(1949)。家蚕(Bombyx mori)属寡食性昆虫,食料的取得自古以来就靠栽桑,用人工饲料养蚕早在1930年就曾有试验,直至1960年日本蚕丝试验场福田纪文首次全龄用人工饲料养蚕获得成功,开创了蚕丝业发展和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饲喂鲜活饵料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人工饲料对鳜(Siniperca chuatsi)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脂肪酸组成和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摄食人工饲料组鳜肌肉蛋白质水平与鲜活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较高(P<0.05)。在两种饲喂模式下鳜肌肉中氨基酸评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化学评分(CS)和F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Met+Cys),该结果可为鳜人工饲料配方优化提供指导。人工饲料组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极显著高(P<0.01),其中C20﹕5(EPA)和C22﹕6(DHA)含量极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表明人工饲料可通过营养素的均衡配比以提供更优质的脂肪酸营养。人工饲料组鳜肌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及回复性均极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P<0.01),而黏性极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1),表明人工饲料饲喂提升了鳜的肌肉质构特性。综上所述,相比于鲜活饵料组,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带有王浆的人工饲料研究了王浆对蚕(Bom-byx mori)的营养效果以及王浆中特定组分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人工饲料是用桑叶粉末等以一定比例作成的(表1),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医学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迫使医院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日益增多的信息,但是依靠人工处理和加工大量信息,不免挂一漏万,质量不高。近20年来电脑渗透到医学领域之后,逐渐形成用电脑处理日常医学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amation system.HIS),又称医学信息系统(Medical  相似文献   

11.
真菌感染致持久反复的低热,而细菌感染致高热或低体温,但这种差异性发热机理不清。本文使用酵母和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发热模型,用不同测温方法(直肠测温、红外测温、腹部遥测)和在不同温度(30℃、26℃和22℃)下分别比较酵母和脂多糖致热效果及下丘脑视前区(POA)神经元活性。结果发现,酵母诱导发热不被环境温度变化和操作刺激影响;酵母和LPS分别激活了不同的POA神经元,酵母和LPS诱导的发热与腹内侧视前区(VMPO)相关,而内侧视前区(MPO)与LPS诱导低体温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真菌和细菌诱导不同发热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饲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植食性昆虫的人工饲养,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根据 Singh(1977)的总结,约有 754种重要害虫可用人工饲料饲养,而有些种类已达到大量生产应用的水平。人工饲养主要根据两方面的需要:一是用来研究基础理论课题,如研究昆虫的营养生理、昆虫生态、昆虫毒理等;二是用来研究害虫的防治与益虫的利用,如研究杀虫剂、不孕剂、昆虫激素、性诱剂、辐射不育,或培养害虫的天敌等;都需要不受地区或季节的限制而获得大量标准化的试虫。  相似文献   

13.
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植物天然胡杨和人工种植胡杨的枝系构型特征,可为荒漠植物的生态适生性和进化机制及防风林的配置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本文研究了天然胡杨和人工种植胡杨的枝系构型特征值(分枝长度、分枝角度、枝径比和分枝率等),并对比研究了它们的构型差异,探究了荒漠植物形态-功能特性及其对生境的反应与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植冠构型不同层次格局中,天然胡杨各级分枝长度和分枝角度从冠层顶部到基部均表现为逐渐变大的趋势,而人工种植胡杨各级分枝长度则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且分枝角度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各级分枝长度为人工种植胡杨天然胡杨(P0.05),从当年生到3级分枝长度为天然胡杨人工种植胡杨,且它们枝条的伸展能力从第3级到当年生分枝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各分枝角为天然胡杨人工种植胡,从当年生到第3级枝条分枝角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级枝径比为人工种植胡杨天然胡杨(P0.05),即人工种植胡杨枝条的承载能力显著高于天然胡杨;人工种植胡杨分枝率大于天然胡杨(P0.05);人工种植胡杨的整体构型呈现为"半椭球"型,而天然胡杨的整体构型呈现为"金字塔"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激光人工皱缩在囊胚玻璃化冻融周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进行囊胚玻璃化冻融移植的449个周期,根据囊胚冷冻前是否进行激光人工皱缩分为激光人工皱缩组(n=193)和未皱缩组(n=256),比较两组的囊胚解冻复苏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活产率等临床结局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激光人工皱缩组和未皱缩组的女方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囊胚复苏率和平均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人工皱缩组的生化妊娠率(63.21%)、临床妊娠率(56.99%)、活产率(50.78%)均高于未皱缩组的(49.41%,45.88%,39.2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激光人工皱缩在囊胚玻璃化冻融周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改善临床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5.
复合人工湿地对水禽污染废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构建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人工湿地来处理富营养化的水体,研究该人工湿地对TP、TN、浊度和CODcr的去除作用。研究表明:表流湿地对TP、TN、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8%,31%,93%和55%,潜流湿地对TP、TN、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5%,67%,55%和50%,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0%,50%,95%和90%,人工湿地不同构建类型对TP、TN的去除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TP的去除率、浊度和CODcr的去除量及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TN的去除率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通过拟合进出水中不同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关系发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进出水中TP、TN及CODcr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94、0.952,0.948、0.995、0.958和0.963、0.990、0.927,人工湿地进出水中浊度符合多项式方程规律,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523(R2=0.451,P>0.05),0.854(R2=0.8756,P<0.05)和-0.086(R2=0.197,P>0.05)。  相似文献   

16.
六价铬对薏米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桶栽构筑微型模拟垂直流薏米人工湿地(CAW),以1/2 Hoaglands营养液为营养源,在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r6+(0,5,20,40,60mg/L,以K2Cr2O7配置),各浓度处理均以不种植薏米湿地(NPW)为对照,以研究铬(Cr6+)对薏米人工湿地基质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群落结构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在薏米人工湿地(CAW)中明显多于无植物对照处理(NPW);(2)中低浓度(5、20mg/L)Cr6+对CAW真菌,对NPW细菌、放线菌数量有促进作用,薏米人工湿地微生物对低中浓度的Cr6+胁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克隆的基因组大片段(YACs),在转基因动物中有与内源的动物模型及生物反应器等转基因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最严重的障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近50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石漠化植被恢复的实践与研究,包括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但是,长期以来缺乏对已完成人工修复的植被的演替特征和修复效果的研究,而人工修复植被的效果评价能为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以石林风景区中两类人工修复植被——栽植植被(PV)与飞播植被(ASV)为研究对象,以地带性自然植被(ZNV)为对照,研究人工修复植被中木本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和种群生态位特征,以期揭示不同人工修复方式下的植被构成规律以及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在地带性自然植被、栽植植被和飞播植被3种植被类型中分别记录到木本植物92种(45科80属)、138种(50科101属)与44种(26科37属),3种植被类型中的共有种12种。(2)3种植被类型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排序均呈现为地带性自然植被>栽植植被>飞播植被(P<0.01),栽植植被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之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0.14,飞播植被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之间的Jacca...  相似文献   

19.
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使得对于混菌系统中成员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现有人工混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全新混菌系统的人工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进而促进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相似文献   

20.
孔庆仙  信忠保  夏晓平 《生态学报》2018,38(8):2698-2709
种-面积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了解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途径。为摸清北京山区河流河岸带植物群落调查最小样方面积,在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河岸带沿线,采用基于河岸带立地条件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布设50个80m长样地,调查计算并拟合不同类型河岸带所需的最小样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河岸带植物种数255种,隶属于70科185属。通过聚类分析将怀九河河岸带分为自然河岸带、近自然河岸带、人工岸坡乔灌草河岸带、人工岸坡观赏性乔灌草河岸带、人工岸坡疏乔灌草干砌石河岸带和人工岸坡浆砌石河岸带6种类型。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可知自然河岸带、近自然河岸带、人工岸坡乔灌草河岸带和人工岸坡疏乔灌草干砌石河岸带优先选取S=c-ae~(-bA),人工岸坡观赏性乔灌草河岸带优先选取S=aA/(1+bA),人工岸坡浆砌石河岸带优先选取S=c/(1+ae~(-bA))。满足相同比例植物种调查,不同类型河岸带所需最小样地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当满足河岸带植物调查80%植物种时,人工岸坡浆砌石河岸带(84m~2)和自然河岸带(217m~2)所需样地面积较小,其次是人工岸坡疏乔灌草干砌石河岸带(362m~2),近自然河岸带(450m~2)和人工岸坡乔灌草河岸带(460m~2)所需样地面积相似,而人工岸坡观赏性乔灌草河岸带所需样地面积最大为571m~2。所得出的河岸带植物调查最小样地面积对于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指导河岸带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