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主要是染色体水平)上对大熊猫的研究,其中着重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所兴起的结合复制带技术的大熊猫染色体脆性点BradU诱导体系,详细分析了这种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优点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染色体腹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以体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染色体晚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色体经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尤其在迟复制X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显现出较宽的晚复制带纹。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陈红卫 《遗传学报》1999,26(4):309-314
以体外培养的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与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应用BrdU复制带显示技术,研究了大熊猫和黑熊染色体晚复制带带型。通过对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带型的比较,发现黑熊部分具端着丝粒的染色体与大熊猫部分具中,亚中,或亚端着丝粒的染色体的整个短臂或整个长臂有明显的带型相似性,在黑熊具中,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仅33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通报》2007,42(12):29-29
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局获悉,2007年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取得丰硕成果。据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统计,截至11月513,我国大熊猫共繁育19胎31只,成活25只。其中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繁殖12胎20只,成活16只;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繁殖6胎10只,成活8只。至此,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其中有128只(不含香港4只)饲养在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67只在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nca)显带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熊猫系我国特产的世界珍稀动物,素有“活化石”和“国宝”之称。限于材料来源,虽有核型的少数报道(邓承宗等,1980;陈文元等,1984;Newnham et al.,1966),但研究尚不够深入。1980年,Wurster-Hill和Bush首先报道了大熊猫()的显带核型,并与杂交熊等比较,探讨了大熊猫的分类地位。本文对四只大熊猫的G带、C带核型和Ag-NORs作了分析,绘制了G带核型模式图,并提出了某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分析用于鉴定大熊猫幼仔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人类外周血微量短期培养技术,对出生2个半月的大熊猫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性别。 材料来自福州动物园初生大熊猫“榕榕”,培养基组合:RPMI—1640 4ml,小牛血清1ml,植物血凝素0.2ml混合,pH调至7.4左右。加静脉血0.2ml,37℃下培养72小时。终止培养前6小时,加入秋水仙素,浓度为0.08~0.15微克/ml。将收获的细胞用0.075M氯化钾溶液低渗处理20分钟,低速离心沉淀,用甲醇:冰醋酸(3:1)混合液固定30分钟,重复二次。最后用空气干燥法常规制作标本片。选择30个中期核分裂象计数,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9.
1 环境概况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了研究拯救濒危动物大熊猫 ,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大熊猫移地保护计划 ,扩大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同时繁育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于 1 987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规划建设的 ,经十余年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 ,占地 37hm2 。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斧头山 ,距市中心约 1 0km ,是成都北郊浅丘区最高处 ,海拔在 51 4 4~ 599 5m之间 ,最大高差为 85m。以前大部份是丘陵荒坡地及少量农田旱地和园林、池塘等 ,土层为紫色土和黄壤。基地内常年主导风向为NNE(北北东风 ) ;年平均气温 1 6 2℃ ,最冷月 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法,对染色体脆性位点的部位进行了显微光谱学研究。实验证明,带有脆点的染色体其DNA含量大多数趋向减少,少数略有增加,推测染色体脆性部位的产生是由于染色质DNA在高度凝缩形成中期染色体过程中超旋结构改变的结果。 The position of fragile sites in human chromosom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micro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DNA in chromosome with fragile sites decreases in most condition. We can suppose that the fragile sites of chromosome is caused by the superhelix structure changes of chromosome DNA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metaphase chromosome which is formed in high condensation.  相似文献   

11.
爱心饲养对大熊猫心理健康及配种受孕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单调、狭小的生存空间和伸手即来的食物使大熊猫的生活也变得单调而枯燥,不少饲养大熊猫的单位都存在较严重的种群健康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宁峨  周宪庭 《遗传学报》1989,16(2):159-165
体外培养绒毛细胞,用缺叶酸培养基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大量鸟苷或胸苷,造成脱氧核苷酸库的不平衡,导致染色体断裂和普通脆点的表达。大量鸟苷对普通脆点的诱导作用较强,而大量胸苷的作用则稍缓和。大量鸟苷与缺叶酸培养基合并使用时,诱导作用减弱,其可能原因是:缺乏叶酸使鸟苷生成受阻,脱氧核苷酸库的不平衡状态减轻。  相似文献   

13.
繁殖大熊猫的目的是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保持遗传多样性。由于圈养种群中有自然交配能力的雄兽很少 ,人工授精则成为有效的遗传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单纯人工授精的效率。 1 998年至 2 0 0 0年期间 ,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对 7只大熊猫进行了人工授精 (每只连续 2d) ,精液通过人工采精方法从 6只不同的雄兽中获得 ,使用鲜精、冷藏精液和冻精多种方法进行人工授精。 6只雄兽的精液平均值是 :采精量 3.3±0 .5ml;精子密度 1 ,42 9.8± 2 35 .4× 1 0 6/ml;活力 81 .7± 2 .1 % ;运动状态 ( 0~ 5 ,5 =最好 )3 1± 0 .1 ;精子正常率 79 3± 9.2 %。对 7只大熊猫进行的 1 4次人工授精中 ,使用的精液体积为 2 4± 0 3ml;活力是 73.5± 2 .9% ;运动状态为 2 .5± 0 .1 ;每次人工授精总活动精子数是 684.2± 1 1 8.2× 1 0 6。 7只大熊猫有 4只受孕 ( 5 7.1 % ) ,共产 5仔。平均孕娠期 1 31 .5±9.7d ,每胎平均 1 .3± 0 .3仔。同时 ,运用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 1 8只次实验 ,成功 1 2只次 ,产仔 2 0只 ,繁殖成功率为 66.7%。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授精能有效地使不能自然交配的雄性大熊猫参与繁殖 ,提高繁殖率 ,增加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以大熊猫脑为材料,经提取、热处理、Phenyl-Sepharose CL-4B疏水柱和快速液相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得到CaM.经SDS-PAGE、 PAGE和IEF鉴定,得到的CaM为一条带.经测定,大熊猫脑CaM的分子质量为19 ku,等电点为3.8.酶活性实验表明大熊猫脑CaM对牛心磷酸二酯酶有激活作用.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与其他来源CaM相近.  相似文献   

16.
圈养大熊猫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parks Verl.4软件结合手工算法对现有的圈养大熊猫系谱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群体规模小,漂变是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分散管理,现有群体正面临着近亲交配、种源枯竭的危险。因此,应统一遗传管理,加强各繁殖系之间的基因交流,使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17.
普通型脆性位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性位点是DNA合成被部分抑制之后,在中期染色体上发生的位点特异的缺口或断裂区域,它也是基因组不稳定的区域。通常脆性位点在体细胞中是稳定的,但它们在许多癌细胞中经常发生缺失或重排。在已发现的80多种脆性位点基因中,研究最多的是FHIT和WWOX,它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简要综述了普通型脆性位点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Huang Y  Li D  Zhou Y  Zhou Q  Li R  Wang C  Huang Z  Hull V  Zhang H 《Zoo biology》2012,31(5):561-573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for endangered species, such as the giant panda. The panda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creasingly successful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involving a compilation of assisted breed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AI using cryopreserved spermatozoa. AI implementation is currently hampered by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may cause failure. We investig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of AI for 14 giant panda females housed at the China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iant Panda (CCRCGP) inseminated in a total of 20 instances using cryopreserved spermatozoa from 11 males currently residing in 6 different captive breeding institutions. One of the pandas was the oldest giant panda female to ever successfully conceive from AI (20.5 years old). The success of AI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iming of AI in relationship to both timing of peak urinary estrogen of the female and percent decline in urinary estrogen between the peak level and the first AI attemp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window for successful AI in giant pandas may be narrower than previously suspected, althoug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decline in urinary estrogen may reflect some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is crucial window across females.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research on pandas and other species that demonstrates the efficacy of cryopreserved spermatozoa for AI and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more in‐depth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female physiology that may influence its success. Zoo Biol 31:561‐573, 2012.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粪团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建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1,21(3):180-186
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在昆虫中研究较多,而在大型脊椎动物中研究却较少,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为此,作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临时空间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调查研究中去。结果表明:(1)大熊猫粪团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2)在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活有’ 只左右的大熊猫,其密度为0.0325只/km2,如只考虑竹林内的生态密度,也只能达到0.3395~0.5340只/km2,其前景不容观。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只雌性大熊猫发生难产,临床表现以阵缩及努责匮乏为主要特征,经过B超检查、药物辅助治疗等一系列保守措施后,胎儿于4天后排出。鉴于大熊猫难产病例在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现将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