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先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核型的差异。根据杂交结果绘制了首份人和白眉长臂猿比较染色体图谱,并结合已有的人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2n=44)和合趾长臂猿(Hylobates syndactylus)(2n=50)的比较染色体图谱对长臂猿属的染色体进化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余定会  杨凤堂 《遗传学报》1997,24(5):417-423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长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  相似文献   

3.
刘瑞清  佴文惠 《兽类学报》1996,16(3):182-187
本文对长臂猿属中白眉长臂猿2n=38和白颊长臂猿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有着丝点C带外,一些染色体上还出现插入C带和着丝点C带弱化或减少现象;白眉长臂猿有全异染色质臂;白颊长臂猿有较多的端位C带。  相似文献   

4.
滇西白眉长臂猿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鸣叫持  相似文献   

5.
潘阳 《四川动物》2000,19(2):88-89
本文报道了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在笼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经过笼养条件下3例白眉长臂猿繁殖结果的分析认为:舭舒环境、饲养、雌雄猿的配对以及雌猿自身哺育幼仔能力等,呈影响繁殖能否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间鸣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气候、猿群密度、栖息地状态对鸣叫有一定影响,但未见明显相关性。与黑长臂猿的种间比较表明,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的散开度,持续时间也较长,二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3月24日—5月6日,在高黎贡山赧亢片区共设置利用样地与可利用样地各30个,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利用行为。定性因子分析表明,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Ei=0.344)活动,可能与其能提供避风的温暖微生境有关;偏爱栓皮栎(Ei=0.455)和拟樱叶柃(Ei=0.068)等乔木,可能是由于这些树种的树冠面积大,可为白眉长臂猿提供连续的移动路线和大的活动空间。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12个因子(坡度,乔木和竹平均高度,乔木平均胸围,乔木和灌木盖度,乔木、竹和藤本密度,距水源、道路和草果地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白眉长臂猿对栖境的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乔木平均胸围、竹密度、距水源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是判别利用和可利用样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3%。作为树栖灵长类,具有一定基面积的连续乔木[高度(14.14±3.19)m,胸围(90.72±26.12)cm]树冠层是白眉长臂猿的适宜生境;较大的坡度(39.98±8.10°)减少了来自地面的干扰;而竹林是白眉长臂猿春季重要的取食地。  相似文献   

8.
两种长臂猿染色体的C带和Ag-NORs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臂猿属(Hylobates)中白眉长臂猿(H.hoolock)2n=38和白颊长臂猿(H.leucogenys)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体有着丝点C带外,一些染色体上还出现插入C带和着丝点C带弱化或减少现象;白眉长臂猿有全异染色质臂;白颊长臂猿有较多的端位C带。白眉长臂猿有两个Ag-NORs,而白颊长臂猿的Ag-NORs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有NOR.本文对长臂猿的核型进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和消除生境隔离,加强公众保护宣传教育和加强白眉长臂猿的生态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云南南部的白须长臂猿(H.leucogenys)染色体的G带、C带、晚复制带及Ag-NORs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它的2n=52,核型公式为44(M或SM)+6(A),XY(M,A)。C带表明一些染色体着丝点C带弱化;有的染色体出现插入的和端位的C带;X染色体两臂有端位C带,Y染色体是C带阳性和晚复制的。Ag-NORs的数目,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具NOR。本文对白颊长臂猿与其它长臂猿间的亲缘关系、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The recent discovery that the hoolock gibbon (Hylobates hoolock [Harlan, 1834]) has a karyotype distinct from all other hylobatids provides a new and strong motive for revising gibbon taxonomy and establishing hoolocks in a separate, higher taxon. Revising Groves's taxonomy of 1972, we propose that hoolock, along with the fossil species sericus, occupy a subgenus, Bunopithecus. With the newly added taxon, the genus Hylobates would thus contain four subgenera: Bunopithecus, Hylobates, Nomascus, and Symphalangus.  相似文献   

12.
白颊长臂猿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宇  许宏伟  杨德华 《生态学报》1990,10(2):155-159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云南兔(Lepus comus)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2n=48,NF=88。常染色体由6对中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除少数几对染色体(Nos.9,14,16,20)着丝粒C-带呈阴性外,其余均呈阳性或浅染,但异染色质的含量差异较大。Ag-NORs的数目为5-6个,分别位于Nos.1 7,19,21。通过与兔科其它属种核型的比较,对其染色体进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黑长臂猿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是现生 1 1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 4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 ,已分化为 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 5亚种中 ,海南亚种 (H . c. hainanus)现今仅20余只 ,是最濒危的一个亚种 ;.北部湾亚种 (H.c.nasutus) 50年代曾在广西西南部发现 ,60 -70年代已绝迹 ;指名亚种 (H.c.concolor)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滇南和滇中哀牢山。滇南约有100余只 ,滇中哀牢山可能有40 - 60群 ,180 - 240只 ;景东亚种 (H . c. jingdongensis)为滇中无量山的特有亚种 ,现有100 - 116群 ,430 - 500只 ;滇西亚种 (H . c. furvogaster) ,只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地 ,约有 2 6-42群 ,100 - 150只。现今 ,黑长臂猿的分布区已不足1000Km2 ,总数量约1000只 ,为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造成黑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热带和南亚热带原始森林的被破坏和缩小、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境破碎和恶化、过度猎捕和长臂猿自身的生物学弱点。目前 ,中国的黑长臂猿已在 9个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5.
试论长臂猿的中国起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世来 《兽类学报》1997,17(1):13-13,23
本文通过中国长臂猿的地理地史分布, 尤其是亚洲新第三纪(Neogene Period) 中新世(Miocene) 的上猿(Pliop ithecus)、醉猿(Diony sopithecus shuang ouensis)、池猿(L accop ithecusrobustus)、滇猿(Dianopithecus progressus) 及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 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 丰富的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等化石的发现, 结合现生类群的分布和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研究结果等有关资料综合论述了现生长臂猿的亚洲中国起源; 黑长臂猿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物种。  相似文献   

16.
黑长臂猿是猿类中野外行为生态研究最少的一种,因而对其社群结构及配偶体制一直有着很大争议.本文基于近两年在无量山和哀牢山10个月的野外工作,着重阐述了黑长臂猿的配偶体制,我们认为黑长臂猿是以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至少是一夫两妻)的形式存在,并与其行为、生态及系统发育相关联.黑长臂猿的系统发育地位、成年雌性的领域性及群体的领域性不强和群体的领域较其它长臂猿类大得多可能是形成一夫多委的原因;而黑长臂猿在中国各分。布区的生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社群结构,特别是狩猎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活动范围的限制等,可能是形成一夫一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石貂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石貂北方亚种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2n=38,核型为14(M)+4(SM)+18(ST),XY(M,A)。C-带显示该亚种的一些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结构异染色质弱化或消失。No,9染色体的短臂完全异染色质化;X染色体长臂丰出现插入杂色质带;Y为完全结构异染色质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