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比较观察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及其杂种F1代叶表皮微形态和叶结构发现,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在叶表皮微形态及叶解剖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杂种F1代个体间在叶表皮微形态及叶解剖结构方面变异很大,为连续的数量遗传;其中57.7%以上的杂种F1代气孔密度高于父母本。杂种F1代矮化型植株叶片气孔密度较小,推测其抗寒性较强,可以通过进一步杂交改良,获得矮化型的盆栽含笑新品种。观察结果可为深入探讨含笑属种间杂种F1代的遗传变异,并从这些杂种F1代中选育观赏新品种积累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紫花含笑(Michelia crassipes)、灰岩含笑(M.calcicola)及其杂种F1代花粉生活力进行了研究,为基于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杂种F1代的含笑属观赏植物新品种培育与种质创新提供科学数据及研究资料.研究发现,亲本(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新鲜花粉萌发率均可达90%以上,杂种F1代花粉萌发率从38%到79%...  相似文献   

3.
对紫花含笑(Michelia crassipes)、灰岩含笑(M.calcicola)及其杂种F1代花粉生活力进行了研究,为基于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杂种F1代的含笑属观赏植物新品种培育与种质创新提供科学数据及研究资料.研究发现,亲本(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新鲜花粉萌发率均可达90%以上,杂种F1代花粉萌发率从38%到79%不等,平均为57.7%,低于双亲.亲本及其杂种F1代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温度过高花粉管的伸长受到抑制,并导致花粉管顶端破裂.亲本及多数杂种F1代的新鲜花粉在100 g/L和150 g/L的蔗糖浓度下萌发率都较高;经-20℃贮藏后的花粉对蔗糖浓度的敏感性要高于新鲜花粉.杂种F1代及其亲本的花粉在离体培养中均会出现双萌发管现象.番红染料对液体培养基中的花粉有致死和染色作用,有利于统计杂种F1代及其亲本的花粉萌发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3个种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生长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叶下表皮细胞小且呈无规则型,细胞排列紧密;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相对最小;气孔类型是无规则型,无副卫细胞;圆叶乌桕上下叶表皮有厚角质层和蜡质层,蜡被呈片状和网状。圆叶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反映了它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运用冷冻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C.A.Mey.)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了哥王叶表现出许多旱生、阳生形态,兼具有中生特点.叶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且下陷,气孔密度较...  相似文献   

6.
田琴  段涵宁  王云强  李海涛  李璐 《广西植物》2022,42(10):1661-1674
为澄清仙茅科属间界限不清的分类学问题,该文以中国仙茅科3属5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其叶形态、叶表皮显微特征和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叶形态有小型平整叶、中型波状叶、大型折扇状叶三种。(2)叶表皮毛状体结构为单细胞单列,可分为长柔毛、糙伏毛和星状柔毛三类。(3)叶表皮细胞有六边形和五边形,气孔为平列型和椭圆形,气孔大小和气扎密度呈反比。(4)叶表皮蜡质纹饰有光滑、颗粒、屑状和壳状四类。(5)叶中脉横切面分为平整型和龙骨型,维管束有圆形和椭圆形,叶表皮厚度与表皮细胞具有正相关性。对5种植物的叶形态和叶解剖特征比较分析认为,一些特征组合有助于理解仙茅科属间的亲缘关系和物种鉴定,支持大叶仙茅属独立于仙茅属。  相似文献   

7.
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冬青属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 seng)与5个近缘种和一形态居间物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器均位于下表皮,每种植物均有正常气孔器和大气孔器,气孔器类型均以环列型为主,其次为双环列型。(2)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差异性体现在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形态和气孔外缘角质层纹饰等方面。(3)霍山冬青叶表皮微形态与华中枸骨存在着较大区别。(4)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叶表皮特征,形态居间物种类型应为五棱苦丁茶的变种。研究认为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分类学意义,能够为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划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西南地区独活属16种1变种植物(分隶于中国独活属的全部4个组)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统计气孔器大小、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远轴面气孔器长轴进行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类群的叶远轴面及个别类群叶近轴面,气孔器的分布和密度具有种间特异性.表皮毛普遍存在于远轴面及大部分类群近轴面,长短和覆盖密度因种而异.近轴面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或波状;远轴面表皮细胞形态多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附有颗粒状、鳞片状蜡质等结构.气孔器外拱盖形态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研究表明独活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对独活属的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叶表皮特征在独活属植物分类处理中的应用及系统进化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以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镜对沙生植物沙鞭50个代表种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统计和分析,总结了代表种群叶表皮结构的异同,系统探讨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及生态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沙鞭叶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和刺毛组成,无微毛、大毛和乳突,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脉间长细胞形态和壁波曲程度、短细胞形态和分布式样、气孔器体积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形状、以及刺毛形态等在种群间具有明显差异,可将其鉴分为两大类。同时,沙鞭种群叶表皮气孔密度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类气孔密度大、第二类气孔密度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其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是对荒漠环境的一种微观形态解剖特征性适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卫矛属(Euonymus L.)24种以及沟瓣属(Glyptopetalum Thw.)3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长宽比、密度和气孔指数。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多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叶下表皮;均具有无规则型气孔器,部分种还具环列型气孔器。扫描电镜下角质膜纹饰、表皮细胞界限及气孔特征在一些种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十字花科大蒜芥属9种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中国大蒜芥属植物叶上表皮细胞通常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少有稍浅波状,叶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气孔器类型均以不等细胞型为主,少有无规则型,偶有平列型。依据叶表皮特征,可将中国大蒜芥属划分为三种类型:(1)叶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或偶见;(2)叶上表皮气孔常明显几个聚成一簇或排成短列,气孔密度小于叶下表皮;(3)叶上表皮气孔比较均匀分布,气孔密度与叶下表皮近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蒜芥属(十字花科)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十字花科大蒜芥属9种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中国大蒜芥属植物叶上表皮细胞通常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少有稍浅波状,叶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气孔器类型均以不等细胞型为主,少有无规则型,偶有平列型。依据叶表皮特征,可将中国大蒜芥属划分为三种类型: (1)叶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或偶见; (2)叶上表皮气孔常明显几个聚成一簇或排成短列,气孔密度小于叶下表皮; (3)叶上表皮气孔比较均匀分布,气孔密度与叶下表皮近相似。  相似文献   

13.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产地何首乌叶表皮结构特征,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不同产地何首乌的叶表皮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观察的叶表皮特征指标有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气孔器宽、气孔极区角质加厚、气孔器类型、表皮细胞垂周壁性状及叶表面角质条纹。观察结果:上表皮有少量气孔器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类型为非典型不等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有少量腺鳞分布,气孔器密度每1mm2为241.7(64~573)个,气孔指数为17.1(7.5~26.5)%,气孔器长31.1(20~44)μm,气孔器宽23.1(16~38)μm。随着产地的不同,何首乌叶下表皮结构有明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气孔器、气孔器宽度以及气孔密度均与纬度关系密切,随纬度的升高,气孔器长、气孔器宽呈减小的趋势,气孔密度呈增加的趋势,R2值分别为0.619、0.729、0.772。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新疆14种青兰属(DracocephalumL.)植物叶片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只有宽齿青兰(Dracocephalum paulsenii Briq.)叶的下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其余种植物叶的上、下表皮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波状、浅波状、平直-弓形;气孔器均为横列型;气孔形状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宽椭圆形、近圆形;表皮毛的类型为小刺毛、短柔毛、长柔毛、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在不同种间甚至是同种植物叶的上、下表皮上,气孔器的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表皮毛、角质层纹饰等的微形态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虫体克隆技术,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DpCPV-HN)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为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以家蚕春蕾×镇珠杂种F1代及自交的F2代4或5日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纯化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对F1代幼虫的毒力测定为对照。结果表明:家蚕品种春蕾×镇珠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敏感,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能引起其感染发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家蚕品种春蕾×镇珠F1代幼虫和F2代幼虫28天后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85个和18个CPB(质多角体),前者为后者的49倍。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湖南株感染后的家蚕,其结茧率、化蛹率、羽化率、全茧量、茧层量和单蛾产卵数均有所下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单蛾产卵数与病毒感染剂量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6.
厚壁毛竹与毛竹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营养叶的表皮微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竹种叶表皮微形结构组成基本相似,均以下表皮结构较为丰富,分布有乳突,微毛,刺毛,硅细胞,气孔器等结构。两竹种叶表皮主要区别在于厚壁毛竹的气孔轴向长度大于毛竹,而气孔密度要低于毛竹,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竹种叶的乳突密度相差不大,在不同年龄的竹叶间也无明显变化规律。同一竹种不同竹龄间竹叶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轴向长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1年生厚壁毛竹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2年生竹和5年生竹,气孔轴向长度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毛竹的气孔密度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规律,但5年生竹叶的气孔密度最大,气孔轴向长度则表现出随秆龄增大而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与竹材物质形成积累规律相一致。通过对比研究厚壁毛竹和毛竹叶表皮形态结构特征,两竹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相似与两竹种系统分类上的地位相近是一致的,同时对厚壁毛竹厚壁性状形成的结构基础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揭示厚壁形成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柴胡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柴胡属(Bupleurum L.)13种(含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首次报道了它们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aninow)气孔器仅存在于下表皮,其余12种柴胡的上、下表皮都存在气孔器,气孔器类型包括不规则型和不等型两种。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平直一弓形、浅波状。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在扫描电镜下,气孔器内陷于表皮细胞间。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蜡质胶状分泌物和鳞片。光镜和电镜下叶表皮柴胡属微形态表现出相当高的多态性;而在特定的分类群中,又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为种间分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陈旭波  刘全儒  李艳 《植物研究》2010,30(5):527-536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华北地区分布的繁缕属植物16种2变种,其它4属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繁缕属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均存在气孔器,而上表皮仅少数种类缺乏气孔器。气孔器类型比较多样,有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表皮细胞主要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从平直、弓形、浅波状、波状、到深波状;上表皮气孔指数在5.23~31.65之间;下表皮气孔指数在10.02~29.44。叶表皮被毛或无,毛被分为星状毛、腺柔毛、柔毛、绢毛。该研究说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可以为分种及属间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但是对组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新疆委陵菜属(Potentilla L.)锥状花柱组(Sect.Conostylae(Wolf)Yü et Li)15种委陵菜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对其叶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大小、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类型、气孔形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形态及其纹饰等指标进行分析:有几种植物叶的上表皮无气孔,而下表皮均有气孔器的分布,形状为长椭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和近圆形;气孔器的类型多为短平列四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围绕型和辐射型;表皮毛的类型为针状毛、带状柔毛和腺毛;表皮细胞分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表皮毛特征、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的形状类型、气孔密度指数及蜡质纹饰等存在差异,可作为亚属间及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木犀属(Osmanthus)4组2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近相似,不规则或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气孔器为环列型,放射状细胞型,短平列型、环列型及其过渡类型。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或具有颗粒状纹饰,拱盖内缘平滑,波状或不规则。气孔通常下陷,两端加厚或不加厚,周围角质膜通常增厚成环状包着气孔,上具绳索状条纹或光滑。表面蜡质纹饰常为颗粒状、鳞片状、块状、毛状、绳状或稍平滑。柊树气孔外拱盖边缘具明显的针晶,与其它种不同。腺体存在于叶的上、下表面,性状不稳定,其分类学意义不明显。木犀属叶表皮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都有很大的变异,与属下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在组间表现出一定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