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白山区白眉蝮蛇自然越冬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长白山地区白眉蝮蛇自然越冬的环境、洞穴的构造及蛰期活动情况。长白山地区蝮蛇一般在5月上旬(气温在15—20℃)开始出蛰,它具有很强的回迁性,当年9月中旬又逐渐往原洞穴附近迁移,10月上旬逐渐进入原洞穴,天暖出洞活动,天冷时又返回洞内,洞内温度2℃左右时进入冬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昭平鳄蜥的洞穴采用封堵法和坐标法进行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和洞穴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调查中共测量洞穴124个,其深度在18~132cm之间.在鳄蜥活动时间的分配上,洞穴占据了近1/3,故洞穴是其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鳄蜥喜欢选择深邃弯曲的石缝、石洞或树洞居住或越冬,洞穴内湿度较大但不被水浸泡,隐蔽程度高、避光,洞口常有较密的植被.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洞穴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洞穴动物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作者于2011年8月对贵州的著名旅游洞穴织金洞的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将该洞划分为5个光带,即入洞口有光带、出洞口有光带、入洞口弱光带、出洞口弱光带和黑暗带,共设置25个样方.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主成分(PCA)分析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测度和评价了洞内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共获动物标本1,080号,隶属3门7纲26科41种(或类群);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出洞口有光带(2.7996)、入洞口有光带(4.5399)、出洞口有光带(0.9196)和出洞口弱光带(0.1868),入洞口有光带和出洞口有光带间相似性系数最高(0.6248);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沿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呈递减趋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空气中CO2含量、洞穴湿度、温度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是影响洞穴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土壤中Cu、Zn、Ni、Cr、As均处于低度生态危害水平,而Hg污染较为严重,在入洞口有光带已达到重度生态危害水平(Er i=256.000);从整个洞穴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RI=192.714)来看,6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达到中度生态危害水平,洞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4.
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采用栖息地调查法和网捕法对贵州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动物3科6属13种,包括蝙蝠科5种,菊头蝠科5种,蹄蝠科3种。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共有11种,另有2种为广布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动物》近危级(NT)7种、无危级(LC)物种6种;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级1种,无危级(LC)12种。此次在洋溪自然保护区共调查了27个洞穴,其中20个洞穴有蝙蝠栖息。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分布最广,在10个洞穴有分布;其次是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在8个洞穴发现;小菊头蝠(R. pusillus)在7个洞穴有分布。对蝙蝠栖息洞穴的干扰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5%,n = 20)的洞穴存在人类干扰活动,如村民进洞游玩、在洞内饲养家畜、驱赶蝙蝠、进行祭祀活动以及破坏洞口等。建议对村民在洞内养殖家畜、游玩、驱赶蝙蝠等行为加以限制,并通过引导村民文明祭祀、对被封洞口进行疏通、对古老建筑进行修缮等方式,加强对该地区蝙蝠的保护。同时还建议对该保护区的蝙蝠及其栖息地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套袋对苹果果实微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生长季晴天,树冠不同方位套袋果温度变化规律各有不同。就日最高温度而言,以西南方位套袋果最高,东北方位套袋果最低,二者相差8.13℃。除了东北方位以外,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一般低于裸露果2 .95~6 .6 7℃。一天中,不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与裸露果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日照和气温能更直接地影响裸露果。在正常套袋前提下,袋内、外湿度差异不大,袋内湿度主要受袋外环境湿度的影响。生长季晴天,外袋温度和外袋与内袋之间的温度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度超出最高果温8.6℃。而袋内气温和果温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仅差0 .4℃,说明袋内果温直接受袋内气温的制约。一天中,袋内最低温度和最高湿度一般出现在6 :0 0左右,而最低湿度和最高温度出现在16 :0 0左右,袋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0 98.4 x- 1.35 34。日照强度或气温与套袋果日最高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 .0 4 6 8x 8.91和y=1.4 11x- 2 .4 4 35。  相似文献   

6.
马占相思人工林温湿效应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温湿两方面11年定位观测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马占相思人工林空气及土壤温湿度在空间(水平的和垂直的)和时间尺度(年、季、日)上的动态变化。从功能上来看,可把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温湿效应简要地概括为调温(湿季降温、干季保温0、滞缓温变以及增温3个方面,具体体现在:①约7龄的马占相思人工林即可表现出较为明显而稳定的温湿效应。林内11年的平均气温(21.7℃)比林外低0.5℃,表层土壤(0-20cm)的平均温度(21.3℃)比林外低2.0℃。马占相思林内极端最高温小于林外,极端最低温则高于林外。林分的降温效应湿季比干季明显,保温效应主要体现在湿季的深夜和干季气温较低的时候。②林内白天各垂直层的气温随距地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诳晚出现随高度增加气温升高的逆温现象。干季各层气温间的分异要比湿季明显。在湿季,土壤温度从地表层开始向下逐渐递减;干季0-5cm处的地温呈递减趋势,深于5cm则土温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林内的气温变化要滞后于林外1-2h。③马占相思林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2%,比林外高4%。在晴天,林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林内空气湿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但在湿季,接近林冠约7m处的湿度要大于近地表和林冠上层。土壤湿度在0-40cm处随土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0-120cm处则随土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滇黔桂石油指挥部地质研究所李长青于1979年6月1日在广西省百色地区隆林县进行地质调查时,在该县德峨公社附近洞穴中发现人类头骨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 隆林县地处桂西北山区,向以广西屋脊见称,海拔较高。德峨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分布较广,岩溶发育。产化石的洞穴是沿白云岩层面形成的。洞口海拔为1575米,开口向西南方向。洞口高出当地地面约20米。洞口高约20米、宽在15—20米间、深约50米,并有一出口。洞腔宽阔,顶底较平坦。洞内堆积物已被挖洞肥,只残存少许。堆积物明显分为早晚不同时代的两类:第一类为松散的灰黑色堆积物,可见5—10厘米厚的灰烬两层;从堆积物中找到用辉绿岩磨制的残石器、骨椎、陶  相似文献   

8.
司强  周迪勤 《昆虫知识》2001,38(2):148-149
在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过程中 ,如何防止标本腐烂变质 ,是每个制作标本的人都很关心的问题。5~ 9月 ,是采集昆虫标本的最佳时期 ,然而 ,那一段时间气温往往较高 ,湿度较大。在野外采得的昆虫 ,一般当场经毒瓶杀死后 ,用棉花包包裹保存。身体大的 ,尤其是雌性 ,还要取出内脏。但在高温季节 ,即使这样处理 ,5~ 6小时后 ,标本仍有轻重不等的变质 ,轻则褪色、变色或失去光泽 ,重则发黑、发臭 ,完全报废。在展翅板上整好形的昆虫标本 ,需要进行干燥定型处理。气温较高 ,湿度较低的时候 ,可以采用自然干燥的办法。然而 ,在 1周左右的干燥时期里…  相似文献   

9.
神女洞是位于贵州松桃县的一个典型喀斯特洞穴,由于洞口已有一部分被旅游开发,为了能较详细地记录该洞穴的动物资源状况,了解洞穴环境条件与洞内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及部分环境因子对洞穴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2016年7月,在贵州松桃神女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共采获动物标本645号,土壤样本9份(250 g/份),并对空气温湿度及CO、CO2、O2、H2S 4种气体的含量进行现场测定。动物标本经鉴定,隶属3门8纲13目24科37种。斑灶马(Diestrammena marmorata)为优势种,占整个类群的67.60%。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洞穴土壤中重金属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法测定Hg、As的含量,并对这4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估,结果显示,Hg污染严重,含量超出中国土壤背景值,综合污染指数远远超过重度污染等级线。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该洞穴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洞穴动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C与空气中H2S含量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最大多样性H''max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洞穴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唇足纲(Chilopoda)、两栖纲(Amphibia)和哺乳纲(Mammalia)的动物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小,且与空气中CO2和土壤中铅的含量成正相关;蛛形纲(Arachnoidea)的分布与O2含量呈正相关;倍足纲(Diplopoda)喜生活在较潮湿的地方;腹足纲(Gastropoda)的分布与空气中H2S的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三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海  窦华山  翟红昌  吴牧仁 《生态学报》2006,26(12):3980-3988
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0个狼穴、27个赤狐洞穴、33个沙狐洞穴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3种犬科动物洞穴的洞口朝向无显著差异,赤狐和沙狐洞穴在洞口倾角、洞口直径、第一洞道长度3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洞口直径可作为判别狼穴与其它两者洞穴的依据。影响狼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隐蔽、人为干扰和水源。影响赤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地形、水源、和人为干扰。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微气候、人为干扰和食物。通过对3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生境选择的比较发现:3种动物洞穴都有远离人为干扰,提高隐蔽性的趋势;不同的是赤狐和狼的洞址都靠近水源,沙狐洞址则远离水源;3种动物在地形及坡位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赤狐和狼的洞穴多位于平地。而沙狐洞穴多位于坡地的坡顶,且洞穴周围啮齿类数量显著大于赤狐洞穴和狼穴。柳灌丛、干旱苇塘、高草坡地分别是赤狐、狼、沙狐偏爱的生境类型。3种犬科动物中洞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狼(0.5051),其次为赤狐(0.4292),最小为沙狐(0.2591)。其中狼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达到了0.4692,沙狐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只有0.2356。  相似文献   

11.
苏晓梅  黎道洪  杨卫诚 《生态学杂志》2007,26(12):1981-1987
2006年7月对贵州省织金县紫烟洞和莲花洞内肉眼可见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标本的采集,紫烟洞共获标本661个,隶属3门5纲32科68种或类群。莲花洞共获标本265个,隶属3门5纲18科25种或类群。根据2洞内各光带中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不同,将其划分为6个动物群落:紫烟洞有光带(ZY1)、紫烟洞弱光带(ZY2)、紫烟洞黑暗带(ZY3)、莲花洞有光带(LH1)、莲花洞弱光带(LH2)和莲花洞黑暗带(LH3)。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丰富度、多样性、最大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最高的群落分别是ZY1、ZY1、ZY1、LH1、ZY1。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2洞穴内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中Ca含量、温度、湿度、N2、O2、水中Ca含量、CO2、pH值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其中湿度和CO2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地表生态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过渡带的生物反应更为敏感。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的荒漠-草原生态过渡带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影响的重要区域之一。本文以Sevilleta荒漠.草原生态过渡带为例,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1989~1998年10年间该生态过渡带的两种共存的植物优势种(Bouteloua eripoda)和(Bouteloua grncilis)历年的种群密度、组合形式和变化趋势,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Sevilleta生态过渡带中来自荒漠草原的优势物种Bouteloua eripoda的密度有上升的趋势,来自大草原的优势物种Bouteloua gracilis的密度有下降的趋势,它们的密度比大于1且有上升的趋势;在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的4个气候因子中,温度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随着气候的变暖,本区来自荒漠地区的优势植物种在荒漠-草原群落过渡带中将逐渐处于强优势地位,生态过渡带将有可能被荒漠草原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洞穴系统的恢复是其种群恢复的关键指标之一,洞穴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种群的动态。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青海省祁连县对2.79 hm2高寒草甸内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密度、洞穴密度和洞穴的相对位置进行跟踪观测。其中包括6个50m×50m 的灭鼠堵洞处理、6个30m×30m 的灭鼠处理和3个50m×50m的对照处理。分别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平均拥挤度指数分析洞穴系统中有效洞、弃洞、粪坑和嬉戏坑的分布模式及洞系表现面积,并对各参数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鼠兔种群密度恢复过程中(1)有效洞的空间格局由随机向离散分布转变,弃洞由随机向聚集分布转变,粪坑和嬉戏坑无明显变化趋势;有效洞和弃洞分布格局的恢复都朝向灭鼠前状态,但恢复的都不充分;(2)有效洞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正相关;弃洞最邻近指数与其自身密度负相关;粪坑、嬉戏坑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无显著相关性;其中,仅粪坑的分布最近邻指数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有效洞与粪坑、嬉戏坑表现面积的变化情况较为一致,与弃洞呈互补态势;洞系表现面积的变异性远小于洞穴密度。结果说明:(1)高原鼠兔洞穴分布格局和洞穴密度的恢复具有滞后性;(2)有效洞、弃洞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洞穴密度的影响;(3)高原鼠兔种群的恢复过程中对洞系面积的需求优先于洞口数量。  相似文献   

14.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干扰形式。探究洪水漫溢对林窗内部微环境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对揭示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更新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塔里木河中游非洪水和洪水漫溢区各选取一个大小相似的林窗样地,并使用便携式气象监测仪对林窗内不同方位的空气温湿度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不同水淹条件下林窗内微环境的时空分布差异,为深入探索荒漠河岸林植被更新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空气温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空气湿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同一个样地中温度与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洪水漫溢改变了森林微环境,使林窗内湿度升高,温度下降。(2)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不同方位温度分布差异较小,洪水漫溢对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两个样地林窗内湿度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差异明显,洪水漫溢区湿度变化梯度更为密集。(3)非洪水漫溢区和洪水漫溢区林窗内温度差界限明显,西南方向温度差较小,中心位置温度差最大,洪水漫溢并未改变不同方位温度变化趋势;湿度差以中心偏北方向较大,其中非洪水漫溢区湿度差在西北方向较小,而洪水漫溢区湿度差最小值出现在西南方向。研究结果表示荒漠河岸林林窗微环境时空差异具有干旱区独特性,同时阐明了林窗微环境对洪水漫溢的响应,为深入研究林窗干扰对荒漠河岸林更新与演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水平差异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个大小不同林窗内温度垂直分布状况、相对湿度差别。结果表明:大林窗内温度、湿度、光照的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大林窗中央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太阳总辐射量、净辐射量为林内的5倍以上,大林窗中央的蒸发耗热量大于林内,且均占各自净辐射的较大比例(70%~80%),干季大林窗内温度、湿度日变化比雨季剧烈,大林窗内具有两个加热层(幼苗冠层、地表),小林窗仅有一个加热层(幼树冠层),且前者的加热强度大于后者,相对湿度日变化则是大林窗内较剧烈。  相似文献   

16.
野生扬子鳄洞穴口的位置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9年至 2 0 0 2年 7~ 10月内的 4个时段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洞穴 4 0个 (现用 2 4个 ,遗弃 16个 )。对洞口的方向、隐蔽程度、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及与村落距离等 5个可能影响扬子鳄洞穴选择的环境变量做了测定。结果表明 :87 5 %的洞口在水面 0~ 0 5m及 <0m ,85 0 %距水源 <5m ,32 5 %朝北 ,72 5 %植被覆盖度≤ 70 % ,4 2 5 %距村落 <10 0m ;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洞口方向和隐蔽程度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降低 ,累计达 76 6 %。方便入水是洞口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东部草原沙狐春季洞穴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草原64个沙狐洞穴的观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沙狐洞穴选择作了初步的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有7种,依次为:坡位因子(随坡度,坡高的变化而变化),水源因子,植被因子,微气候因子,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和微生境因子,而坡向,洞口朝向及洞道口倾角等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供给教学、研究所需的大批成蚊和幼虫,需要在试验室内饲养,现将我们饲养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的方法简介如下。 一、成蚊的饲养 温度、湿度、通风和合适的饲料是成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温度 埃及伊蚊所需温度较高,以26—29℃为宜。在冬季气温低的情况下,需在养蚊室内增设电炉(用导电器调节),以保持室温恒定。 湿度 一般保持60—70%相对湿度。可在蚊笼上放潮湿的泡沫塑料或温纱布,必要时还需在室内放水盆以增加湿度。 通风 养蚊室如无窗户,则需安装一个小电扇,使室内空气流通。电扇还可使热源及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套袋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果袋内温、湿度的变化以及果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袋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呈负相关,一天中袋内温度从9:00开始迅速升高,最高温度在春秋季一般出现在13:00-14:00,盛夏一般出现在13:00-17:00,最低温度出现在5:00前后,最高湿度出现在6:00前后.不同类型的果袋温、湿度变化不同,特别在高温和阴雨天差异明显,最高温度表现为双层袋》单层袋,而最高湿度表现为单层袋》双层袋.高温往往伴随极度干燥,当袋内温度超过35 ℃时,微域湿度一般低于40%.套袋对苹果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果实外观品质以双层袋较好、单层袋较差;而双层袋中又以XL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大小林窗(200m^2、140m^2、60m^2)内的温度、相对温度和光强分布状况及温度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各林窗内温度、温度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其中以大林窗最为明显,且最小林窗内的温湿度变化最为缓慢;林窗内的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大林窗中央地表温度及冠层0.5m处气温、相对湿度日较差比最小林窗分别高15.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