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诸氏鲻虾虎鱼是我国特色海洋鱼类,具有诸多实验动物培育与应用优势。本文概述了诸氏鲻虾虎鱼的生物学特性、封闭群和近交系培育、质量控制等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诸氏鲻虾虎鱼作为海洋实验鱼类在海洋环境监测、水生态毒理等研究中的应用。结合目前研究和应用现状,对诸氏鲻虾虎鱼的质量标准化、近交系培育及其在功能基因组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发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诸氏鲻虾虎鱼的遗传背景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以生物素标记的(AC)15为探针,构建了诸氏鲻虾虎鱼微卫星富集文库。经克隆、筛选、测序后,设计合成微卫星引物,利用野生群体对微卫星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和评价。结果共获得74个含有微卫星重复单元的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共设计出33对微卫星引物。利用30个野生诸氏鲻虾虎鱼样本对33对引物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评价,其中有12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2.9167、2.2311、0.4583、0.5633和0.4474。结论所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将为诸氏鲻虾虎鱼遗传质量控制及监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我国南海区某海洋钻井水基钻井液对诸氏鲻虾虎鱼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19.75~158 mg/L浓度下,对3月龄诸氏鲻虾虎鱼染毒,并用试剂盒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 SOD对水基钻井液的毒性暴露不太敏感,在染毒第1天只有最低浓度组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染毒第2 天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诱导(12.4%~25.5%),这种诱导作用在第4天即有所减弱,之后酶活性的变化变缓.CAT则对水基钻井液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染毒第1 天,各组酶活性均受到明显的诱导,并且各组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最高浓度组酶活性最大诱导率达到97%(P>0.05).随后虾虎鱼CAT酶活性逐渐下降,第7 天,各染毒组酶活性的抑制率达到58.4%~89.1%.结论 CAT在中毒反应中表现出了敏感性,具备了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条件,有望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出血病病原,并探讨其传播途径,为虾虎鱼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从患出血病虾虎鱼肝脏取样分离病原菌,经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分子特征鉴定细菌,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采用双重PCR方法对虾虎鱼、轮虫、卤虫、水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检测。结果分离到1株优势菌PYMc15-1,该菌株API生化反应结果与嗜水气单胞菌一致,gry B序列与Gen Bank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根据已知序列构建gry B分子系统进化树,分离株PYMc15-1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分离株PYMc15-1溶血素基因(hly A)和气溶素基因(aer A)检测结果阳性,对虾虎鱼半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为每尾1. 2×104cfu。野生虾虎鱼、卤虫和野生轮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虾虎鱼封闭群、室内培育的轮虫以及海水样品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嗜水气单胞菌可自然感染虾虎鱼;野生虾虎鱼和生物饵料是其潜在传播媒介,引进虾虎鱼和生物饵料时应检测该病原。  相似文献   

5.
旨在为大规模开发诸氏鲻虾虎鱼微卫星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诸氏鲻虾虎鱼肝脏转录组进行了测序。结果共获得47 979条Unigenes,利用微卫星查找程序在47 979条Unigenes中共获得6 225个微卫星位点(12.97%),平均每7.02 kb就出现1个微卫星位点。6 225个微卫星位点由226种重复基序组成,主要分布在三、四和五碱基重复类型中。在数量上,单碱基重复类型微卫星位点最多,占42.49%,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类型所占比例相似,分别为25.22%和26.27%,四、五、六重复类型较少,合计占6.03%。单碱基重复序列中最多的类型为A/T,二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G/CT重复单元为主,三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GC/TCG为优势类型。挑选部分二、三和四单元重复类型微卫星序列,共设计76对引物,可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有55对,其中32对具有多态性。结果表明,利用诸氏鲻虾虎鱼转录组数据可快速大量开发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5月,笔者在云南滇池采集到未在滇池流域记述过的虾虎鱼类一种,经鉴定确认为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粘皮鲻虾虎鱼是广布性物种,珠江、长江、闽江等流域及许多地方性的鱼类志中均有记述,如与云南邻近的广西、四川等地,但是《云南鱼类志》《珠江鱼类志》等文献则显示其在云南省无分布记录,且历次对滇池鱼类的研究调查也均无对粘皮鲻虾虎鱼的记述(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特别是在近年公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试验鱼适宜急性毒性试验的发育期。方法将诸氏鲻虾虎鱼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幼鱼及成鱼暴露于一定浓度的钻井液中,比较钻井液对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早期仔鱼48 h LC50为157 mg/L,中期仔鱼48 h LC50大于500 mg/L;中期仔鱼96 h LC50为79 mg/L,晚期仔鱼96h LC50为625 mg/L,稚鱼、幼鱼、成鱼96 h LC50显著大于500 mg/L;卤虫无节幼体96 h LC50为105 mg/L;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对钻井液的敏感性顺序为: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幼、成鱼。结论诸氏鲻虾虎鱼的早期仔鱼适用于海洋污染物急性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众多独立入海的河流形成天然的生物地理屏障,造就了海南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李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leavelli (Herre,1935)〕因利用价值低而未被人工大量养殖驯化,可作为评估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理想物种。本文基于COX1D-loop分子标记,分析了海南岛南渡江、珠碧江、三亚河和陵水河等4条河流中李氏吻虾虎鱼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条水系中43尾李氏吻虾虎鱼COX1、D-loop及联合基因中分别检测出8、14、22个变异位点和6、7、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是0.617、0.647、0.649和0.003 9、0.009 4、0.006 3,其中三亚河与陵水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李氏吻虾虎鱼4个水系的5个地理种群聚类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三亚河与陵水河种群聚为一支,南渡江、珠碧江种群聚为一支。遗传距离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李氏吻虾虎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上述结果表明,海南岛李氏吻虾虎鱼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能因不同水系的隔离效应和李氏吻虾虎鱼较弱的迁移能力导致其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本文为海南岛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遗传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粘皮鲻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的卵产出时为球型,直径0.40~0.60mm,具黏性,卵颜色淡黄,半透明,油球多且数量不固定。受精5~10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水温16~18℃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38h。初孵仔鱼体长2.30~3.10mm,体高0.35~0.40mm,总肌节29~30。出膜30min~24h内鳔充气,从孵出到各鳍分化完全约需要40d。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AB、LF、ST(short tail,本地短尾群)三个封闭群斑马鱼的研究比较,建立封闭群斑马鱼的遗传生化标记。方法依照国标GB/T14927.1-2008的遗传操作规程优化实验条件,对三种群斑马鱼的7个遗传生化位点进行研究,以得到其遗传生化图谱。结果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pd)、过氧化氢酶(Ce)、苹果酸脱氢酶(Mo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酯酶(ES)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对三种群多态性位点进行卡方分析,Gpd、Gpi位点群间差异显著(P〈0.01),Ce、Mod有群间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位点,各品系谱带较一致,未见同工酶多态性。结论Gpd、Ce、Mod、Gpi、ES可作为3种封闭群斑马鱼群间评价的生化标记,通过进一步研究,可建立封闭群斑马鱼的遗传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AB、LF、ST(本地短尾,short tail)三个封闭群斑马鱼的基因组DNA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STR(short tandem repeat)引物扩增方法分析不同种群在核酸水平的异同。方法利用5对斑马鱼STR引物和3对剑尾鱼STR引物,优化PCR条件,对不同种群斑马鱼DNA进行扩增。结果Z24、Z9384、Z10508、Z20046这4对引物可扩增出稳定条带。除Z24的3对STR引物在群内和群间均表现出多态性。对扩增不同带型进行统计分析,Z20046群间差异显著(P〈0.01),Z9384有群间差异(P〈0.05),Z10508扩增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鉴于该方法操作简便,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为封闭群斑马鱼的遗传质量评价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多样性,对湖栖鳍虾虎鱼雌雄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分析,共获得25 452个微卫星标记,其中包含14 708个单碱基重复类型,6 175个2碱基重复类型,3、4、5和6碱基重复类型数目分别为4 223、327、15和4。随机选取5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有39对,其中,11个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28个位点呈现单态。利用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分析湖栖鳍虾虎鱼在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保护区、湛江东海岛、雷州市附城镇和雷州市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4个野生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11个微卫星位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Na)2~15,平均等位基因为(6?3.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1.919~2.485、0.343~0.465和0.381~0.483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8~0.465。Hardy-Weinber平衡分析显示,4个群体的大部分位点未偏离平衡。在每个群体中进...  相似文献   

13.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 表明: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  相似文献   

14.
15.
两个封闭群SPF级昆明小鼠遗传背景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个封闭群SPF级昆明( KM)小鼠的遗传差异,调查引进的SPF级KM小鼠封闭繁殖6年后,其遗传构成是否发生变化。方法应用微卫星DNA标记方法对18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观察等位基因数( Na)、有效等位基因数( Ne)、观察杂合度( Ho)、期望杂合度( He)、多态信息含量(PIC )、Shan-non信息指数、遗传分化系数( F st)、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结果两个封闭群SPF 级KM小鼠在18个微卫星位点共发现67个等位基因,Na为2~8个,平均3.7222个;Ne为1.9459~6.5442,平均2.7966个;Ho为0.4225~1.0000,平均0.8823;He为0.4892~0.8527,平均0.6162;Shannon信息指数0.6792~1.9526,平均1.0598;PIC为0.3680~0.8301,平均0.5317;Fst平均值为0.0159,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仅1.59%,二者间的遗传距离(DA)为0.0499。结论两个封闭群SPF级KM小鼠遗传结构相似度极高,它们与原引进群体的分化差异极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建立标准化的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质量控制分子标记库。方法使用高盐沉淀法从鼠尾中提取布氏田鼠基因组DNA。采用40条PRAD引物对布氏田鼠封闭群进行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分离条带,参考标准分子量标记计算条带大小,并使用多态位点数、单态位点数以及多态位点比率评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筛选出8个能获得清晰稳定扩增条带的RAPD标记。这8个RAPD标记检测到的多态位点数存在明显差异。8个引物得到的遗传多态位点的数据之和能揭示种群的遗传结构。结论本实验建立了检测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结构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标记研究Dunkin Hartley豚鼠封闭群的遗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我国现有Dunkin Hartley豚鼠封闭的遗传背景,分析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离情况,为建立标准化的豚鼠封闭群监测方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8个微卫星位点,从一个数量为1000的豚鼠封闭群中随机选择72个个体,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等位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析评估了该豚鼠封闭群的遗传现状。结果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91~3.4422,平均2.309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294。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在0.3154~0.6545之间,平均值为0.4687。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豚鼠封闭群的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遗传平衡检测结果提示种群的繁殖过程未能实现完全随机交配,近交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豚鼠封闭群遗传监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11年2-11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共收集624尾六丝钝尾虾虎鱼样品进行胃含物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生物有日本鼓虾、经氏壳蛞蝓和细螯虾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主要摄食腹足类,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摄食虾类,冬季摄食桡足类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生物的比例较高,这主要与胶州湾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随着体长的增长,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的桡足类逐渐转变为个体较大的经氏壳蛞蝓、绒毛细足蟹和日本鼓虾等,食物组成呈现出明显的体长变化.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体长和pH.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广朋  庄平  章龙珍  刘鉴毅 《生态学报》2009,29(10):5185-5194
纹缟虾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口水域,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重要饵料,在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在人工繁殖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与仔鱼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温度、光照、pH等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上升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17~21℃是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胚胎发育有效积温模型为:N=3128.3/(T-4.36),温度系数Q10值为1.33~2.84;随着温度升高,仔鱼器官发育速度与卵黄囊被吸收速度加快,但存活率下降.不同光照周期中,长光照组胚胎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但孵化率低;仔鱼亦是长光照组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pH升高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孵化率升高,发育速度加快;高pH组(pH 7.5~9.5)水体中仔鱼发育较快,活力较好,发育特征亦更加明显,畸形率较低.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21℃,每昼夜光照12h以上,pH 7.5~9.5.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动可能会对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及其资源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采自四川省汉源县的野生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50对为建群原代(P0),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建立了封闭群Ihb:IHB。应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原代、F1—F4代传代亲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监测。11个微卫星位点在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共发现等位基因57个,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3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282。封闭群各代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53—0.57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060—0.5318,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各代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代间的遗传相似性在0.99以上,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8(P>0.05),基因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结果表明,Ihb:IHB保持了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建群传代过程中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动物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