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是研究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IC/bladder pain syndrome,BPS)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于IC/BPS的基础研究大多需要经过其动物模型的探索及验证。IC/BPS并不存在病理诊断金标准,,各类动物模型大多表现IC/BPS的一种或几种表型。本文对啮齿类动物中最常用的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豚鼠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方法将28只雌性豚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造模组。用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的方法制作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7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造模组豚鼠储尿期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多(P〈0.001);正常对照组无腺性膀胱炎病变,生理盐水对照组出现腺性膀胱炎1例,造模组出现7例,造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可导致腺性膀胱炎,这证实了细菌感染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之一,同时为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法可用于建立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同时确立了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腺行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以及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BC)中livin和caspase-9的表达,探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住院患者60例组织石蜡标本,应用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检测livin和caspase-9在腺性膀胱炎组织(30例)、膀胱癌组织(30例)和正常组织(30例)中的表达。结果:正常膀胱、CG和BC组织中l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0,9/30(30%)和14/30(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9在正常膀胱、CG和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20/30(66.67%),15/30(50%),3/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性膀胱炎可能是正常膀胱组织向膀胱腺癌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在CG向BC发展过程中livin和caspase-9的异常表达具有普遍性,临床上应积极治疗并密切随访,并可将livin和caspase-9作为诊断早期膀胱癌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潍坊市中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6例NMIUC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术后常规灌注组)41例和对照组(TURis-Bt术后常规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组)35例。灌注前将50mg表柔比星溶解于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术前膀胱保留灌注30分钟后膀胱镜观察肿瘤组织及周围膀胱粘膜染色情况,将表柔比星橙染的膀胱粘膜活检并行TURis-Bt;对照组取瘤旁2 cm处及其他部位膀胱粘膜多点活检。比较两组的原位癌(CIS)、非典型性增生及腺性膀胱炎等病变检出率和术后肿瘤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瘤旁膀胱粘膜橙染56处,其中7处病理证实为膀胱原位癌、5处为非典型性增生、11处为腺性膀胱炎;对照组患者膀胱原位癌1处、非典型性增生3处、腺性膀胱炎2处,两组病变阳性率分别为41.1%(23/56)和13.4%(17/1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3%(4/39)和35.3%(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能提高NMIUC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并降低肿瘤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雷金娣  苏金英 《蛇志》2016,(1):19-22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结合肉毒素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给予治疗性沟通系统,并比较两组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Form-36Health Survey,SF-36)评分、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分及膀胱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及HH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进行治疗性沟通,可显著提高其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平均受量及直肠受量对放射性膀胱炎及放射性肠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给予放疗的患者130例,收集临床因素、病理因素、放疗因素资料,统计放疗后6个月内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因素中,膀胱壁平均照射剂量对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即膀胱壁剂量越高,副反应发生率越大;当膀胱壁平均剂量达到49.12 Gy时,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小肠平均剂量控制在50 Gy以下,其值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壁平均受量控制在49.12 Gy以下,对减少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与人类泌尿道感染相似的可靠动物模型,对探讨泌尿道感染发病机制和研究治疗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腺性膀胱炎等泌尿道感染模型制作研究现状,并从菌种,品系等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veolin-1在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aveolin-1在15例非细菌性膀胱炎膀胱粘膜及6例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膀胱粘膜中caveolin-1无表达,非细菌性膀胱炎组织中eaveolin.1阳性率达53.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中,症状评分分组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veolln-1在非细菌性膀胱炎中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这一初步研究可能为非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透明质酸钠治疗尿路感染后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本研究Nursin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50例尿路感染后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5),对照组受试者行常规疗法,观察组受试者采用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两个月后,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受试者VA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ICPI、ICSI评分均较治疗前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观察组受试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中痊愈、有效、无效的受试者分别为9例、11例、5例,观察组中分别为14例、9例、2例,观察组受试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vs 80.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尿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受试者FDV、MCC、Qmax、Pdet at Qmax、BC明显高于对照组,RUV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受试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vs 20.00%),癌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vs10.00%),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初步表明,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可有效改善尿路感染后腺性膀胱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且术后复发率、癌变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万霖  王养民 《生物磁学》2011,(16):3199-3200,3125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好发生于30-70岁女性,平均43岁,美国妇女的发病率为197/10万,而男性发病率为41/10万。国内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间质性膀胱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高,但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肉毒素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A型肉毒素在间质性膀胱炎的新疗法。本文就A型肉毒素在问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临床医师实际工作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挖掘潜在患者.膀胱过动症治疗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根据日本国内行业学会制定的诊疗方针,临床医疗场所的现状是不能开出预期的疗效较好的膀胱过动症治疗药处方。日本排尿功能学会于2005年制定了膀胱过动症诊疗方针,在表现尿频、尿失禁症状的患者中,细菌性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患者不能被诊断为膀胱过动症。  相似文献   

12.
万霖  王养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6):3199-3200,3125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好发生于30~70岁女性,平均43岁,美国妇女的发病率为197/10万,而男性发病率为41/10万。国内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间质性膀胱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高,但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肉毒素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A型肉毒素在间质性膀胱炎的新疗法。本文就A型肉毒素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临床医师实际工作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姜黄素对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的化学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干预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对照组等时等量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其他三组均对大鼠进行膀胱灌注MNU,诱发SD大鼠形成膀胱癌模型(将浓度为1 mg/m L的MNU溶液灌注入膀胱内,MNU灌注时间为第2、4、6和8周,每次2 mg,每2周1次,共4次),模型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时膀胱灌注蒸馏水,干预组在膀胱灌注MNU时灌注姜黄素溶液(400μmol/L),即第1、3、5、7和9周膀胱灌注,第10周安乐死大鼠;治疗组在诱发大鼠膀胱癌模型后膀胱灌注姜黄素溶液(400μmol/L),即在第10、12、14、16、18周时间内持续膀胱灌注,在第19周时处死大鼠,获得的膀胱组织依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TUNEL末端标记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在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0%(9/10),干预组在第10周时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2.5%(5/40),治疗组第10周时膀胱癌的发生率为92.5%(37/40),比较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姜黄素对MUN诱发膀胱癌大鼠有明显的化学干预作用;在治疗组膀胱癌形成后给予姜黄素治疗,第19周膀胱癌发生率为78.4%(30/37),与治疗前的第10周比较说明姜黄素对膀胱癌有治疗作用,可以延缓膀胱癌的恶化。TUNEL实验证实姜黄素显著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姜黄素抑制NF-κB的激活,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的表达。结论姜黄素对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模型有明显的的化学干预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并且有效下调NF-κB调节的基因产物,来调节膀胱癌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机制,即抑制增殖,诱导凋亡,进一步发挥抗癌的化学干预作用以及预防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膀胱中辣椒素受体的分布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中的辣椒素受体(TRPV1,VR1)主要来源于支配膀胱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膀胱上皮细胞。表达TRPV1的初级感觉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膀胱上皮的基层及基层下,而表达TRPV1的膀胱上皮主要是表层和基层细胞。膀胱中TRPV1的主要功能是感受伤害性刺激而致痛以及感受压力刺激而参与排尿反射。实验性膀胱炎和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中的TRPV1表达增加或被磷酸化而增强其功能。通过脱敏或阻断剂以抑制TRPV1的功能,可以改善某些膀胱病变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研究正常人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采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进行测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每一个波长的激光的吸收、散射、总衰减、有效衰减系数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和514.5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小(P<0.01),而膀胱癌组织对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同一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要大(P<0.01)。提示使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来确定离体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鉴别诊断病变的膀胱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恶性克隆性增殖引起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CML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研究表明,CML小鼠模型可以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转基因和白血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三种方法建立的CML小鼠模型均可用于CML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评估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通过血常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等检测手段,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本文就近年来CML小鼠模型的建立、鉴定及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损伤是导致宫腔粘连的最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子宫内膜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此类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等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通过宫腔注射95%的乙醇制造大鼠(Rattus norvegicus)子宫内膜损伤模型,检测胚胎植入数目来分析子宫内膜损伤对大鼠生育情况的影响,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分析乙醇处理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和波性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分析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子宫内膜损伤程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子宫比损伤组更为平滑且有韧性,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大鼠生育率显著降低(P0.01),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1)、腺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纤维化面积显著增大(P0.01),CK-19和Vimentin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提示已成功建立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55例IC患者、42例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患者、30名念珠菌黏膜定植者、50名健康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G试验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G试验在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患者G试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念珠菌黏膜定植患者和IA患者(P<0.05)。55例I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例数(32例)超过白念珠菌(23例)。分别以非侵袭性真菌组(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和非IC组作为对照组,G试验诊断I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和0.782。粒细胞正常组IC患者G试验阳性率与粒细胞增高组、粒细胞减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粒细胞缺乏组(P<0.05);白念珠菌IC组G试验阳性率与热带和光滑念珠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念珠菌感染组(P<0.05);G试验阳性率在不同体温组IC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试验在I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还对IC和I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相关,与体温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在大鼠阴道内放置水囊模拟产伤破坏大鼠盆底组织的方法建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PPUI)的动物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40只SD雌性大鼠进行持续8h水囊扩张阴道,随机选取PPUI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25只并与对照同龄大鼠5只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d、1周、2周、4周、8周进行喷嚏实验以及尿动力学测定,张力换能器测定盆底肌肉肌力强度,采用JSCC标准化对应法测定血清生化指标(LDH,CK),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aspase-3基因表达,胆碱酯酶染色法计数盆底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数量.结果 建模后喷嚏实验阳性率明显升高,阳性率为72.5%(29/40),尿动力学检测最大膀胱容量及漏尿点压力均降低,盆底肌肉收缩力下降,血清LDH、CK水平上升,盆底耻尾肌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耻尾肌组织中caspase-3基因表达在建立模型当日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大鼠阴道内放置8h水囊的方法可以成功模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引起尿动力以及盆底肌肉的相关损伤指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肝病。PBC模型是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选择的有利工具,目前已开发出不同种类的动物模型,从遗传、免疫和环境方面模拟了PBC的特征,但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完美复制PBC的病理变化。本文对基因工程自发模型、化学物质诱发性模型、细菌诱发性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回顾及比较,为PBC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