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筛齿藓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植物标本馆(H)研究Dr.T.Koponen 1970年在台湾采集的部份苔藓标本时,发现了筛齿藓(Coscinodon cribrosus (Hedw.) Spruce)。筛齿藓属(Coscinodon Spreng)为中国植物新记录属,特此报道。筛齿藓的主要区别特征为:(1)植物体矮小,呈丛生垫状,叶先端具透明毛尖;(2)叶披针形,中肋两侧具明显长纵褶;(3)叶基部细胞长形至长方形,薄壁;(4)蒴柄短,孢蒴内隐于孢叶之中;(5)蒴帽大,钟形,具纵褶,覆盖大部孢蒴;(6)蒴齿具筛孔。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毛齿藓短蒴变种(新拟)在中国的分布和毛齿藓属在新疆的分布。研究表明:(1)毛齿藓短蒴变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叶基部鞘状,突然狭窄成线状披针形,背仰,叶缘平展,中肋充满叶上部,背面粗糙,远轴面有厚壁细胞束分化,叶细胞长方形至短长方形;有假根生芽胞;孢蒴椭球形,稍弓形弯曲,蒴齿线状披针形,二裂至近基部。(2)毛齿藓属的3个分类单位在中国均有分布,毛齿藓短蒴变种以较短的孢蒴和蒴柄区别于原变种,以有根生芽胞、叶基部呈明显鞘状、叶缘平展区别于云南毛齿藓的无假根生芽胞、叶基部略呈鞘状、叶缘背卷。(3)在牛毛藓科中有许多类群与毛齿藓短蒴变种形态相似,但仅有毛齿藓属的叶在横切面上主细胞的远轴面有厚壁细胞束,而其他类群的叶在横切上主细胞的近轴面和远轴面均有厚壁细胞束。该变种的叶背仰不同于牛毛藓科其他属的叶直立;以具鞘部的叶、表面光滑的孢蒴、内弯的蒴齿区别于无鞘部的叶、表面有纵沟槽的孢蒴、直立的蒴齿的牛毛藓属。(4)该变种属北极 高山分布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欧洲 亚洲 北美洲间断分布模式,可作为研究气候变化、海陆变迁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提灯藓科的系统关系,理清缺齿藓科的系统位置和中国缺齿藓科分类问题,该研究以中国分布的缺齿藓科植物和相关类群4 000余份标本为材料,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选用其中35种、40份样品的4个DNA片段(rps4、trnG、trnL-trnF、atpB-rbcL)联合数据用于分子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树。结果表明:(1)在分子树中,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植物分别聚在具有高支持率的不同分支上,叶形、叶细胞等形态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缺齿藓类应从广义的真藓科分出。(2)在分子树中,虽然缺齿藓类与提灯藓科植物聚在同一分支中,但无形态学的共源性状,二者不应视为一个单系类群。(3)缺齿藓科是一个自然类群,缺齿藓科内属间存在着密切的系统关系,缺齿藓科的主要识别特征为:植物体小型,茎常分枝;叶形和叶细胞为丝瓜藓型(Pohlia-like),披针形至长椭圆形,中上部细胞狭长,线状菱形或蠕虫形;生殖苞多生于新生枝顶;蒴齿为互生双齿层,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或一层蒴齿缺失,稀双层蒴齿缺失。(4)中国缺齿藓科包含有5属,即缺齿藓属(Mielichhoferia)、丝瓜藓属(Pohlia)、拟丝瓜藓属(Pseudopohlia)、合齿藓属(Synthetodontium)和小叶藓属(Epipterygium),目前为止共计3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都江堰龙池地区苔藓植物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6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以体研究结果,5种材料均取其生长点或茎尖,观察和计数了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1.中华扁萼苔(Radullachinensis Steph.var.roptudistipa)n=8;2.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L.)Dun.)=9;3.长齿匍灯藓(Plagiomnium drummondii (Bruch.& Schimp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苔藓植物新记录——残齿藓属(Forsstroemia Lindber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残齿藓属(Forsstroemia)所属系统位置的三个主要观点,本文更赞同隶属于薄齿藓科(Leptodontaceae)的观点。首次记录了残齿藓属及硬叶残齿藓(Forsstroemia producta)在河南省的分布,在科级分类等级上也是新记录。详细描述了本种的形态特征,对形态特征与之相近的几个属和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16种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蒴齿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6种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蒴齿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蒴齿为单齿类,齿条1~3回左旋或直立,多具基膜,并密被疣,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丛藓科植物蒴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齿条形状和旋转情况及基膜特征等方面又有区别,明显分为3种类型,显示了不同属、种间的遗传分化。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蒴齿特征与干旱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产自西藏墨脱的中国悬藓属新记录种——多齿悬藓(Barbella horridula Broth.)。多齿悬藓曾报道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菲律宾(吕宋岛),经与模式标本比较,该标本仅在叶中部细胞和角细胞的分化程度上与模式标本略有不同。该种的茎叶为狭卵状披针形,叶中部细胞较长及边缘具明显的齿,可与同属国内其它种相区别。该文对多齿悬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显微形态照片,编制了中国悬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吴金  张朝晖  王智慧 《植物研究》2020,40(4):481-489
喀斯特天坑微环境对植物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孔雀藓属蒴齿在喀斯特天坑内的亚显微结构,旨在为微环境下藓类植物蒴齿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蒴齿的亚显微形态研究,孔雀藓属两个种,即黄边孔雀藓(Hypopterygium flavo-limbatum C.Muell)、东亚孔雀藓(Hypopterygium japonicum Mitt)蒴齿双齿层,内外齿层数均为16枚,外齿层背面均具"Z"字形的中脊,齿片形态、曲向、外齿层背侧脊纹、齿条腹侧横纹以及是否具节瘤具有明显的差异,属于稳定性特征,可作为系统分类的依据;而齿片长度、宽度、节片数、横脊数、中脊数,属于可变性特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运用藓类植物蒴齿作为系统分类依据时应作性状的筛选。②光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海拔是影响天坑内黄边孔雀藓(H.flavo-limbat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空气湿度、光照度以及人为干扰度是影响天坑内东亚孔雀藓(H.japonic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两种孔雀藓属植物蒴齿结构受湿度的影响最大,其生境多为湿度大、土壤含水量丰富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该文报道了采自新疆的木灵藓属中国2个新记录种——帕米尔木灵藓(Orthotrichum pamiricum)和细齿木灵藓(O.scanicum)。帕米尔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钝,气孔隐型,多着生于孢蒴下部,外齿层齿片8对,干燥时蒴齿背曲,内齿层蒴条16,上部内曲;细齿木灵藓的识别特征为:叶尖部具细齿,气孔半隐型,蒴帽具分散的透明毛,内齿层和外齿层均16片,具8条黄色细沟,干燥时中部以上具沟。对这2种藓类的形态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及与其相似种的形态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绘制了每种的形态结构墨线图。木灵藓属植物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进一步表明,新疆地区富含生物多样性,并与中亚植物区系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曾淑英   《广西植物》1990,10(2):105-106
<正> 啮蚀叶羽藓 新种 图1 植物体极纤细,柔软,疏松交织生长,上部金黄色,下部淡褐黄色。茎葡匐,长约1.5—3cm,直径0.15mm,不规则二回羽状分枝,具黄棕色假根和线状或披针形鳞毛。茎叶疏松排列,微凹,干时尖部内弯,潮湿时直立开展或顶端外倾,阔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先端渐尖,由1—3个单列细胞组成毛状尖,叶边缘具不规则粗齿,齿顶端平滑或具2—3个疣,从中部到基部背卷,中肋较透明,其长度为叶的2/8,背部上面具2—3刺状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n,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n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Cyathus olla (Batch) Pers .f. 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12.
胡琳贞 《植物研究》1986,6(1):155-158
本种和锈红杜鹃R.bureavii Franch.相近,但本种的小枝和叶柄密被分枝长柔毛,花萼较短,仅长2.5-3毫米,花较大,花冠长4-4.5厘米,花柱中部以下密被长柔毛和长柄腺体,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文描述了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一新属和一新种。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区系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属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毕志树  李泰辉   《广西植物》1986,(3):193-199
本文根据Henri Romagnesi(1967)的分类系统就作者在广东地区所采集到的红菇属Russula33个种作了分类上的研究。其中新种1种即广东红菇Russula guangdongensis Bi & T.H.Li,sp.nov.,新变种一种即小小红菇Russula minutula var.minor Bi var.nov.和12种国内新记录种。文中有新种及新变种的形态描述及微观图,分种及所属亚组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19.
记述了采自中国山东泰山癩蝗科癩蝗亚科1新属驼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gen.nov.,1新种,泰山驼笨蝗Humphaplotropis taishanensis sp.nov.,新属近似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区别特征为雄性前胸背板沿中隆线呈驼背隆起;前缘中央呈尖角形突出,其顶端几乎到达两复眼之间的中部;后缘中央呈尖角形突出,其顶端到达第1腹节的中部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驼笨蝗属,新属Humphaplotropis gen.nov.(图1~4)词源:新属属名源自Hump-驼状隆起,-haplotropis为近似属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意为前胸背板呈强烈驼背隆起的驼笨蝗属.泰山驼笨蝗,新种Humphaplotropis taishanensis sp.nov.(图1 ~4)正模♂,山东泰山(36°15′N,117°07′E),1981-06-23,采集者不明.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产地地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