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ao状幼体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2+]浓度超过200 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体),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E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胞空泡或管腔中的EDG与环境中Zn[2+]浓度高低呈正相关。E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很多空泡,与正常E细胞的结构明显不同。R细胞的细胞质常解体形成大的空泡,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在Zn[2+]浓度>1000 μg/L时,肝胰腺遭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几乎不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腺的B细胞在Zn[2+]的解毒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Zn[2+]浓度超过了肝胰腺B细胞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引起肝胰腺细胞(如R和E细胞)结构异常,甚至破坏整个肝胰腺细胞结构,从而影响幼体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hao状幼体肝胰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本),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实验对象,将其在不同浓度镉溶液(0、1.5 mg/L、3 mg/L、6 mg/L)中染毒5 d,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分析文蛤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镉对文蛤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对内膜系统和线粒体的破坏上,其中线粒体嵴减少,肿胀变形,逐渐空泡化;粗面内质网由原先的板层状结构解体,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小泡。微绒毛脱落并逐渐减少,部分空泡化,高尔基体膜也有扩张的现象。膜性结构形成的空泡中出现沉积物,核膜出现内陷。镉离子破坏了文蛤肝胰腺细胞膜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影响了肝胰腺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随着镉溶液浓度的升高,对肝胰腺细胞结构的破坏性也增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Zn2+对Ca2+介导线粒体通透过渡孔道(PTP)开放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和Ca2+介导的线粒体Ca2+释放(mCICR)之间的关系.提取大鼠肝线粒体,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Ca2+介导的PTP开放状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不同浓度Zn2+作用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测试体系内Ca2+浓度的变化,以反映线粒体Ca2+的转运情况(即mCICR);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Ca2+介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高浓度Zn2+完全抑制Ca2+介导的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一定浓度的Zn2+部分抑制Ca2+介导的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适当浓度Zn2+自身介导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低浓度Zn2+加速Ca2+介导PTP开放和Ca2+释放;高浓度和一定浓度Zn2+分别完全或部分破坏ΔΨm;高浓度Zn2+完全抑制mCICR.当抑制mCICR时,Ca2+和Zn2+对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的作用完全抑制.结果表明,Zn2+以浓度依赖方式双向调节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Zn2+的作用可能与Zn2+破坏ΔΨm和影响mCICR相关.  相似文献   

6.
脂质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温小波 《动物学研究》2001,22(1):64-68,T001,T00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期幼体肝胰腺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蟹的肝胰腺腺管上皮由E,F,B和R4种细胞组成,其中E细胞为胚胎细胞,能分化成其他3种细胞;B,R和F细胞均呈,高柱状,腔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基底部有基膜,呈明显的极性分布;B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质中有1-2个大液泡,起分泌作用,属分泌液;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还可见酶原颗粒;R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和脂肪滴,主要起贮存养人的作用。细胞的连接有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2种方式。与脂质营养缺乏时相比,脂质营养充足的幼体其肝胰腺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R细胞质中有连多的脂肪滴,线粒体呈饱满的圆形或椭圆形,且膜未见有内陷或萎缩,滑面内质网膨胀成小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们以前的工作指出,生长抑素可以预防链佐霉素对大鼠胰岛B细胞的损伤。本工作测定给药前后大鼠血清和组织中Zn、Cu含量,以进一步观察链佐霉素破坏大鼠胰岛B细胞后生长抑素预防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为:链佐霉素(STZ)(35mg/kg,ip)注射后24h的大鼠,血清Zn浓度下降,Cu浓度升高,Zn/Cu比值倒置;用生长抑素作预防性注射后,血清Zn浓度与正常对照水平相同,Cu浓度虽稍有升高,但Zn/Cu比值正常。保护组的血清Zn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两组的Zn/Cu比值同样也具有显著差异。在给药后72h,血清Zn/Cu比值在各组之间仍呈上述关系,但差异减小。在大鼠胰腺,注射链佐霉素后胰腺组织Zn浓度未见改变,但生长抑素作预防性注射可使组织锌含量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在生长抑素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机制中可能有Zn和Cu的参与。预防性注射生长抑素所引起的高Zn状态可能有利于机体细胞含Zn酶类的活性,增强已损伤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南旭阳  戴灵鹏 《四川动物》2012,31(2):240-244
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茶山某河内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Zn2+胁迫下,铜锈环棱螺的致死效应、铜锈环棱螺对锌的富集性以及锌对铜锈环棱螺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对铜锈环棱螺具有较大的毒害影响.当Zn2+浓度达到3.0 mg/L时,就会引起个别铜锈环棱螺死亡,死亡率为2.66%.随着Zn2+浓度的增大(0.3 mg/L到2.4 mg/L)和处理时间的增加(2d到8d),除个别组外,铜锈环棱螺对锌的累积量均随之上升,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铜锈环棱螺在锌胁迫下,肝胰腺的CAT和SOD活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当Zn2+浓度较低时,CAT和SOD活性均有较大的升高,但当Zn2+浓度较高时,CAT和SOD活性则受到一定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水温与外源17β-雌二醇(E2)暴露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温、2个E2暴露浓度与3个暴露时间交互处理共18组,并在3个水温下设置了3个对照组,每组幼鲵20尾,分别在出膜143、182、248天称量各组幼鲵体重。为进一步探寻E2对幼鲵生长影响的原因,在出膜143天对幼鲵的肝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幼鲵在(20±1)℃水温下生长最快、在(13±1)℃生长次之、在1~16℃生长最慢;在(20±1)℃水温下,外源E2暴露对幼鲵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暴露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暴露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大;E2暴露浓度为25μg/L的幼鲵极少数肝细胞质内出现了脂肪空泡,肝血窦有所扩大;E2暴露浓度为250μg/L的幼鲵约30%肝细胞与细胞核肿大、细胞质中出现脂肪空泡、被覆在肝实质表面的上皮细胞向肝实质内迁移、肝血窦扩大等。本文认为,E2暴露对幼鲵肝组织结构造成的损伤,可能是抑制幼鲵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金属铜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星家  席贻龙  刘桂云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44-1448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铜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铜离子浓度为0.08 mg.L-1的溶液中暴露10 d后的日本沼虾肝胰脏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铜颗粒,主要分布在肝胰脏的肝小管和R细胞中,在血腔中有从R细胞排出的铜颗粒;电镜观察发现铜主要分布在细胞内的溶酶体中,少量颗粒吸附在滑面内质网上;这些铜颗粒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也分布有铜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并有铜颗粒附着在线粒体上。在触角腺中分布有少量的铜颗粒,触角腺细胞内的铜颗粒主要分布于溶酶体中,内质网出现弯曲。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肝胰脏中铜的含量最高,达到546.39 mg.kg-1,肝胰脏有储藏铜元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