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堂(1966)以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1912为模式种建立的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被广泛用作沧浪铺阶上部的三叶虫化石带。然而,近年来有人认为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1912是P.douvillei Mansuy,1912的晚出异名,视Megapalaeolenus属为无效名。本文依据采自云南昆明高楼房下寒武统乌龙箐组上部Megapalaeolenus deprati(Mansuy)的新材料,结合Mansuy(1912)的模式标本进一步对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与P.douvillei Mansuy进行仔细对比,确证两者不是同一个种。认为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属应该成立。根据地层分布,Palaeolenus和Megapalaeolenus两个三叶虫属仍然可以作为中国下寒武统年代地层单位沧浪铺阶上部的两个化石带。  相似文献   

2.
文中详细描述昆明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古虫动物新种Vetulicola longbaoshanensis sp.nov.,并与相关属种作比较和讨论。古虫动物主要产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的澄江动物群中,沧浪铺组乌龙箐段的地质年代较澄江动物群晚,该发现对研究古虫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古虫动物的分类位置至今难以确定,争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古虫动物前体鳃囊的构造解释上。新材料鳃囊保存得完整清晰,为研究古虫动物的分类位置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昆明、武定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采自昆明、武定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乌龙箐组下部黄绿色页岩层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Tuzoia和Isoxys,讨论Tuzoia和Isoxys两属的特征和种群、地质、地理分布、软体附肢、分类位置、古生态及其演化趋势。详细描述关山动物群中Tuzoia和Isoxys的3种(其中2新种):TuzoiasinensisP’an,1957,T.tylodesaLuoetHusp.nov.,IsoxyswudingensisLuoetHusp.nov.,和I.sp.。  相似文献   

4.
华北南部及西南部早寒武世猴家山组的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南部及西南部的猴家山组、辛集组及苏峪口组位于早寒武世馒头组之下,三组涵义相同,应当合并,前者命名在先,所以统一称猴家山组。猴家山组的底界与西南地区沧浪铺组Drepanuroides 带底界相当。文内描述了安徽、河南、陕西、宁夏等地区的猴家山组三叶虫化石15种,其中有12个新种、2个新亚属、2个新属。  相似文献   

5.
安徽、浙江中奥陶世头足类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的材料分别产自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及安徽含山清溪宝塔组,计有5属、9种,其中包括2新属、5新种及新亚种。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绿色夹有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厚约60米左右。头足类化石主要富集于该组下部及上部的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东柴山剖面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 Cyprideis 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划分出了如下四个种群类型: A.Cyprideis sp. (下油砂山组上部), B.C.shizigouensis (上油砂山组下部), C.C.posticlina (上油砂山组中下部), D.C.subeboliangensis (上油砂山组中上部)。经与砂新 1 井和砂 38 井对比,厘定了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的 Cyprideis 生物地层序列,并对 Cyprideis 各种群化石的鉴定特征作了简要总结。古生态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西早寒武世牙形类及高肌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江山荷塘组下部发现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 cultrata Missarzhevsky,Jiangshanodus carinatus gen.et sp.nov.,J.triangulus(Mambetov et Missarzhevsky)等及具磷质壳的高肌虫化石。在平行不整合于荷塘组之下的灯影组顶部发现Olivooides等化石。荷塘组底部的动物群可与哈萨克斯坦小卡拉套下寒武统阿特达班阶上部的第4化石带(Rhombocornicullum cancellatum带,含Cambroclavus层)对比。在时代上它应属早寒武世筇竹寺晚期至沧浪铺早期。荷塘组中所含三叶虫Hunanocephalus ovalis Lee也可证实这一结论。灯影组顶部的Olivooides等化石则应属早寒武世梅树村早、中期。在荷塘组与灯影组之间缺失梅树村晚期至筇竹寺早期沉积。  相似文献   

8.
报道采自云南昆明高楼房及武定石将军乌龙箐组剖面古油栉虫类(palaeolenid)的新材料。详细研究和比较后确认Mansuy(1912)所建立Palaeolenus属的3个种特征明显,特别是P.deprati Mansuy与P.douvillei Mansuy区别较大,不能合并为一个种;以Palaeolenusdeprati Mansuy为模式种建立的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应该成立。根据地层分布,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上部的Palaeolenus和Megapalaeolenus两个化石带仍然适用于华中、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中期的地层划分,华北和东北南部只存在Megapalaeolenus带的地层,而Palaeolenus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三叠世中蝎蛉科两新属和新种(昆虫纲,长翅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中蝎蛉科Mesopanorpodidae 2新属、新种:Triassochoristites jinsuoguanensis gen.et sp.nov.,Forcinerva tongchuanensis gen.et sp.nov.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的灰绿色泥岩和页岩。这些新属、种系陕西昆虫群(陕西生物群的一个类别)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c)。  相似文献   

10.
黔东北石阡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的雷家屯组属灰岩和碎屑岩混合相,其分布限于滇黔桂古陆以北离岸几十千米范围内的浅海区。出露于枫香铺子沟、雷家屯、白沙龙口—筷子山、白沙均田和本庄岩门的5个剖面存在生物-沉积相的差异性。铺沟村粉砂岩—泥岩含量高于灰岩,达到4∶1,壳相化石丰度最低且无生物礁滩灰岩沉积;其它4个剖面的碎屑岩—灰岩比例约1∶1,雷家屯壳相化石最丰富,上部出现米级厚度的珊瑚-层孔虫点礁;筷子山剖面的雷家屯组下部开始出现雏形礁,之上的礁核灰岩现已被剥蚀掉,但从礁基的菲利普构造和礁翼塌积岩推测,点礁的正向隆起规模是很明显的;均田剖面仅出露雷家屯组上部约7m的地层,多为粉砂岩和生屑灰岩薄层;岩门剖面多为薄层细颗粒生屑滩相灰岩,近顶部出现钙质微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偏西剖面的雷家屯组顶部展现侵蚀面、泥裂等现象,是桐梓上升期海底暴露的证据,唯有最靠东的铺沟村雷家屯组顶部未见暴露标志,与之上马脚冲组呈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来的发现,区域地层的阐明及生物在寒武系界线上下的变化,澄江早寒武世地层划分作了修订。早寒武世岩石地层名称的更换,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单位的分带这里作了简述.目前的岩石地层单位从上到上是渔户村组(梅树阶),黑林铺组(筇竹寺阶),红井哨组、乌龙箐组(沧浪铺阶)及山邑村组(龙王庙阶)。此层序可分为2个亚带。所有的组合带在中国西南地台区都有存在,但两个亚带在澄江是区域性的。云南东部震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暂时置于渔户村且小歪头山段的底界,位于小壳化石最早出现的下部。中国的Parabadiella,摩洛哥的Abadiella及澳大利亚的Abadiella huoi这里重新作了研究。Parabadiella及Abadiella是两个不同的属。模式标本的图片在这里再次刊出。澳大利亚的Abadiella huoi一种应是Wutingaspis的一个新种(Wutingaspis jelli Chang sp.nov)。Opik(1975)的Dolerolenus(?)sp.nov.一种应归属Parabadiella huoi一种。Parabadiella是中国也是澳大利亚寒武系最古老的三叶虫。澳大利亚的Wutingaspis jelli的层位与摩洛哥Abadiella的层位相当,可与中国的Wutingaspis-Eoredichia带的上部对比。  相似文献   

12.
陕西铜川中三叠世中蝎蛉科新化石属种(昆虫纲:长翅目)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新的中蝎蛉科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中,划分为2属2种,其中有1新属2新种:Erdosia pectinata gen.et sp.nov.,Mesopanorpodexs shaanxiensis sp.nov.。这些种类系陕西昆虫群(属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江西武宁奥陶系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牙形刺。共发现牙形刺11属15种,其中Eoplacognathus suecicus Bergstrom,Eoplacognathus foliaceus(Fahraeus)为世界性分布的牙形刺带化石,为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牙形刺的保存状态,笔者推论当时本区水底层为偏酸性还原环境,并认为牙形刺动物是浮游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板块西北柯坪地层区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的分布和相变受控于当时西浅东深的海底深度差异。萨尔干组的厚度10米左右,为富含有机物的黑色页岩并夹少量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位于研究区西南的伽师西克尔剖面缺失大部分奥陶纪地层,上奥陶统铁热克阿瓦提组碎屑岩不整合于下-中奥陶统鹰山组灰岩之上,中-晚奥陶世的大部分时段属于暴露海面的剥蚀区;北部乌什的亚科瑞克剖面无萨尔干组岩性单元,为红色居多且粒度偏粗的碎屑岩夹白云岩薄层,属于近岸带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区。西克尔向东北延伸150km至柯坪羊吉坎亦无萨尔干组,与萨尔干组同期沉积的地层在此表现为大湾沟组上部浅海灰岩的相变,且与上奥陶统桑比阶坎岭组偏深水相的红色薄层含泥瘤状灰岩之间呈整合接触;由西向东出露于柯坪苏巴什沟、柯坪大湾沟、阿克苏四石厂3个剖面的萨尔干组黑色泥页岩指示典型的滞流盆地相,而夹含于萨尔干组下部和上部的薄层灰岩之微相特征差异甚为显著,表现为该组下部可见数层密集砂屑颗粒形成泥粒状灰岩或颗粒灰岩,可解释为西部相邻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区灰岩经重力流搬运后的再沉积;而该组上部含生屑泥状灰岩则属滞流盆地相区类似于黑色页岩环境的正常沉积。从羊吉坎灰岩台地到苏巴什沟滞流盆地相之间距离仅20余千米,坡度偏大是导致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竹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16.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17.
湖南嘉禾袁家晚二叠世瓣鳃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嘉禾地区的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组:1.龙潭组:下部海陆交互相,含煤,上部以浅海碎屑岩为主;2.大隆组:硅质岩、沙页岩、泥岩等。含瓣鳃类化石丰富,经鉴定、描述有22属、46种,其中1新属、12新种、5未定种。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嘉禾地区上二叠统和邻区的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记述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世1新属和1新种。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根据脉序特征,新属、新种应归于二叠澳蝎岭科Permochoristidae,新属种的名称为Qingochorista conjunctiva gen.et sp.nov.,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c)。  相似文献   

19.
记述新直脉蝎蛉科1新属1新种Neorthophlebopsis qishuiheensis gen.et sp.nov.,并以其Sc很长,Rs与M分支同一水平,Rs1 2分支在Pt之前,M与CuA汇合,臀区3支粗壮横脉,呈一字斜形排列等特征与已知属相区别.新属种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属陕西昆虫群.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川中三叠统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铜川组的时代相当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20.
峡东区上震旦统宏体化石藻类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峡东地区的震旦系剖面,是南方震旦系层型剖面,过去只报道过“Collenia”型藻叠层石。近年来,陆续发现大量微体植物化石、宏体植物化石及后生动物化石,其中带藻类极为丰富,遍及灯影组中段。1978年陈孟莪和马国干为追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在从野猫面(秭归县龙江公社前进四队)下到庙河的半山坡的大路旁,在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发现了宏体化石藻类和可能是属于浮游生物的印痕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