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健行 《昆虫学报》1960,(1):117-118
著者浙江嘉兴进行中华按蚊越冬的调查中,初次发现中华按蚊的窄型卵有越冬的可能,为了进一步证实中华按蚊两种不同类型的卵,对低温是否表现不同的抵抗力。著者于1957年7—8月进行了两种类型卵与低温关系的观察。兹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不同发育时间的卵对低温抵抗力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浙江嘉兴中华按蚊越冬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前人报告:中华按蚊在多数地区仅由成虫越冬;个别地区发现幼虫也能越冬。为了进一步探究其越冬方式,作者等于1956年2—3月及同年11月—1957年4月在嘉兴县东栅乡进行了本项观察。主要对成虫、幼虫的越冬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此外也初步探查了卵有无越冬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宜宾地区的按蚊记录,何琦、刘吟龙(1943)曾报道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潘氏按蚊3种。建国以来,我们又先后发现嗜人按蚊、贵阳按蚊,八代按蚊,林氏按蚊、多斑按蚊、巨型按蚊西姆拉亚种、傅氏按蚊等七种。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孳生地都主要是稻田,但后者多孳生在有水草和遮荫条件较好,水源清凉的稻田或沟渠内,它对生境的选择较中华按蚊严格,故多有狭区性分布特点。微小按蚊、潘氏按蚊、林氏按蚊孳生于山溪缓流。中华按蚊嗜吸牛血,兼吸人血,以成虫在牛房越冬为主,冬季在牛房有吸血活动,嗜人按蚊主吸人血,栖于人房,以卵越冬。微小按蚊,潘氏按蚊、…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二个部分: 一、中华按蚊自然感染马来丝虫的情况; 二、中华按蚊的生物气候学。 浙江临海涌泉公社为较低度的马来丝虫流行区, 流行率为25%。当地人帐内白昼捕捉中华按蚊的类型比例大型为小型的20倍。蚊虫的马来丝虫自然感染率大型中华按蚁为12.9%, 小型中华按蚊为76%。有感染期幼虫的蚊数, 大型中华按蚊为阳性蚊数的2.5%, 小型为7.8%。 当地中华按蚊在冬季以成蚊存在为主。雌蚊在冬季仍不断吸血, 卵巢也在发育。生殖营养失调和协调的雌蚊均有发现, 但以协调者为多。全年幼虫高峰在5月中旬, 成蚊高峰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南京地区中华按蚊近似群三种不同的种型:宽卵型、窄卵型及中间型。除中间型采获标本较少外,对于宽卵型和窄卵型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根据本文中举出各点,两种不同种型可以明显区别。 中华按蚊的宽卵型在南京地区分布很广,平原和山区都很普遍,幼虫孳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积水,尤其在水田、水塘、水沟等处。窄卵型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幼虫孳生于水塘为主。 宽卵型和窄卵型都在9月份数量最多。宽卵型冬季以成蚊过冬。窄卵型冬季以卵粒过冬。 宽卵型主要栖息在畜舍、吸畜血兼吸人血,在午夜前后均能进行吸血活动。窄卵型白昼常栖息于户外,从通宵观察中捕获的少量雌蚊看来,以午夜以后侵入人屋居多,以刺吸人血为主。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雅安地区蚊类越冬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炎 《四川动物》1992,11(1):32-33
1955年至1984年对四川雅安地区25种蚊类越冬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以成蚊越冬者6种;以成、幼虫越冬者1种;以成虫及卵越冬者2种,以幼虫越冬者4种,以幼虫及卵越冬者1种;以卵越冬者2种;无明显越冬期,冬季仍能繁殖发育者9种,各蚊种的越冬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向邦成等(1987)曾报道我区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幼虫可以越冬。1986—1988年连续两个冬季对其越冬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并进行了一个冬季的模拟现场实验,结果如下:方法冬季各月分别设点对成蚊、幼虫、卵进行调查,将所获按蚊幼虫置水温18—22℃的实验室内,待羽化出成蚊后结合蛹皮进行鉴定,成蚊和卵则直接鉴定,并对入冬前成蚊体内脂肪体进行了观察。模拟现场则于11月2日起分别投入Ⅰ—Ⅳ龄幼虫各100条以上,于11月上、下旬分别投入该种蚊卵100粒以上并逐日进行观察。结果两年共查人房372间,牛房69间,自1986年12月23日至翌年2月…  相似文献   

8.
雷心田  赖勤 《四川动物》1997,16(1):16-21
对四川赫坎按蚊种团各蚊种因个体、地区以及季节和温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卵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将中华按蚊因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卵,归结为“宽中曲型”、“甲断型”两类卵型,认为“宽中曲型”卵,有可能为中华按蚊正在分化过程中的类型;中华按蚊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温度条件下,能够产生同“小窄甲板型”、“大窄甲板型”、“小宽甲板型”、“大宽甲板型”相似的中华按蚊卵。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建议马氏(1964、1966)所称谓的“中华按蚊类群”仍称赫坎按蚊类群为好。  相似文献   

9.
中华按蚊在福建省分布普遍,已证实系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我们前农(1959)肯定了该省中华按蚊不是纯一种。马来丝虫病山区至少存在有宽卵型与窄卵型的两种中华按蚊,后者丝虫自然感染率与感染度均较前者为高;班氏丝虫病平原区则仅有宽卵型一种,且尚未见有丝虫感染。初步认为本省马来丝虫病主要流行于山区,而不在平原传播的原因,除感染源外和该地区中华按蚊的种型及其生态不同有关。同时发现两地区(宽卵型)中华按蚊的产卵数和卵的船面宽度有些差别,因此对不同丝虫病区内的宽卵型中华按蚊是否系一纯种存在怀疑。至于窄卵型中华按蚊是否即为我国  相似文献   

10.
重庆蚊子种类很多,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有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等四种,它们如何越冬,在消灭蚊子与疾病防治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关于蚊虫越冬调查以及越冬蚊虫生理的研究,报告得不多,冯兰洲在1937年曾就北京主要蚊种进行研究,观察到以卵越冬者有:仁川伊蚊Aedes(S)chemulpoensis、汉城伊蚊Aedes(F.)seoulensis、朝鲜伊蚊Aedes(F.)koreicus、多斑伊蚊Aedes(O.)maculatus等四种。以幼虫越冬有:帕氏按蚊 Anopheles(M.)pattoni、林氏按蚊Anopheles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