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猞猁Felix lynx Linnaeus一般栖于海拔3500公尺的高山密林中或山岩上。毛绒细密,皮软而厚,可制各种皮衣,价值甚高,是一种较珍贵的动物。 1976—78年,重庆市动物园分别从青海和甘肃省引进雌雄性猞猁各一只。1978—79年间发生皮肤病,雌性由于病因不明,治疗无效死亡。雄性毛屑痂皮经显微镜镜检发现大量疥螨(Sarcoptes scabiei Degeer,1778)感染,经治疗痊愈,现简要报导如下: 例1。雌性,1976年9月27日从青海省引进,健康。1978年夏季发现被毛稀疏发生痂皮,体略消瘦。1979年1月,发生脚爪周缘、耳部、腹部痂皮明显。2月耳部痂壳重叠成胡椒状,2月下旬后病变逐渐发展加重。3月4日曾用硼酸溶液洗擦上述病变部位,治疗无效,于3月7日死亡。  相似文献   

2.
东北是我国最冷的地区,所产毛皮兽的数量和质量均占全国第一。犬形食肉性的毛皮兽,以貉(Nyctereutesprocyonoids ussuriensis)和狐(Vulpus vulpus)为最重要。貉皮以黑龙江所产毛绒最佳,吉林次之,数量此黑龙江多。狐皮各地均产,品质亦佳。狼(Canis lupus chanco)产平原或森林中,皮质较次,数量亦不太多。长白山有豺(Cuonalpinus),不易见到。熊有棕熊(Ursus arctos lasiotus)黑熊(Se-  相似文献   

3.
正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plasmodium)类寄生虫引起的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在热带地区特别常见,仅在非洲地区每年就可导致百万人的死亡[1].中国科学家于1971年重新发现中药青蒿(Artemesia annua L)叶片提取物具有抗疟效果,并于1972年鉴定出是其活性成分为"青蒿素"(后被翻译成英文"arteminisin"),至1978年揭示了该分子的化学和空间结构,于1979年研发了效力更强同时又能溶解于水或油的衍生物.所有这些惊人的科学发现皆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黄冈专区的中小型湖泊,自1952年开展人工养殖以来,其产鱼量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以22个国营养殖湖泊(总面积50.78万市亩)为例,1964年总产鱼量达1,691.58万市斤,较1952年增长了20倍。但在这些湖泊中,早春放养的家鱼鱼种(一冬龄鱼)当年冬季捕捞时回捕率低,却是普遍存在着的一个突出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最近几年来,对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所产的粗皮蛙蝌蚪,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962年至1964年1月末2月初,在黑沟河采集并观察蝌蚪的越冬状态;1964年5—6月在富尔江观察粗皮蛙产卵及蝌蚪生长情况,1965年2月又观察蝌蚪越冬现象。 1963—1965年2月,分别从桓仁采集两批(共80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是我国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据报道:1958年全国大发生,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省的密度最大。但新疆却未发现过。1964—1973年十年间,作者在新疆墨玉农业试验站以15瓦黑光灯诱蛾,每年都陆续诱到斜纹夜蛾成虫。其中1965、1966、1972及1973年均是早春开灯晚秋停灯,资料完整。发生情况见右表。表中表明: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沼螺(papafossarulus striatulus)是辽宁省的肝吸虫的重要中间宿主,我们从1978年3月至1979年10月(除冬季结冻期外),每月上、中、下旬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对纹沼螺的交配,产卵,螺卵的发育,幼螺的生长及越冬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相似文献   

8.
花生蚜在烟台地区为害花生,从1967年才猖獗起来,现已成为每年都要防治的常发性害虫。对花生蚜的为害情况及消长规律,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调查,现仅将预测预报与防治整理如下。 一、预测预报 1.虫源基数调查 通过冬季和早春,对花生蚜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在新疆伊犁地区多次听到当地群众反映,在昭苏、特克斯、察布查尔和尼勒克等县的山地针叶林中有一种红色灰鼠。恰好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在此期间调进了大批伊犁产的红色灰鼠皮,经核对,这些灰鼠的毛色与我国已知诸亚种均有明显差异。 迄今所知,分布于我国的灰鼠(Sciurus vulgaris)计有三亚种:1)东北亚种S.v.mantchuricus产于黑龙江、吉林及辽宁三省的山地林区;2)河北亚种S.v.chiliensis产于河北省北部;3)阿尔泰亚种S.v.altaicus产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这些亚种的毛色与天山的灰鼠显然不同。天山的灰鼠夏季其体背毛呈棕红色,尾部毛色略浅,呈橙红色,脚背与耳部毛(包括耳端毛簇)也为橙红色;冬季体背毛变为鲜  相似文献   

10.
黑颈鹤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Przeralski)为我国特有的珍贵鸟类之一。至今为止,对这种鹤的繁殖生态,除贝克(Baker 192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1961年)、艾丽(Ali 1972年)等有一些零星资料外,尚未见有较详细的报道。为了加强对珍贵动物的研究,我们于1978年6月至8月在青海省进行了选点调查,重点调查了玉树县隆宝滩黑颈鹤的繁殖生态。又于1979年4至6月在该地区,进行了黑颈鹤繁殖生态的定点观察,现将所得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四川西部峨眉九老洞组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山地区的寒武系,曾经赵亚曾(1929),李春昱、谭锡畴(1933)及盛莘夫(1940,1959),钱义元、陈旭(1978)等进行过研究,建立了寒武系的层序;随着区域地质调查、普查找矿的进一步开展,也有不少生产科研单位进行过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笔者从1972年起,先后同我所李玉文、伍鉴平同志及震旦系专题组的谢振西、杨暹和、陈远德、田传荣、李兴振等同志去该地观察剖面和采集化石,在下寒武统九老  相似文献   

12.
麝鼠(Ondatra zibethica)是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和新疆出现的一种新的毛皮兽。它的毛似水獭,柔软而细密,皮板相当厚,毛皮质量好;同时繁殖力量强,一年能产仔二、三窝,每窝二至十头(一般多为七、八头),因此在毛皮叶的发展上,是非常有前途的。195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在黑龙江呼玛县进行过麝鼠生态习性方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荣成天鹅湖湿地越冬大天鹅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2月~2006年3月以大天鹅(Cygnus cygnus)为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的食性,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定量调查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主要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大叶藻(Zostera marina),其中,小麦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冬季食物组成的99.67%和早春的90.17%。对冬季与早春的食物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大天鹅在天鹅湖保护区发生了食物替代现象。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生态污染和湿地结构性破坏导致大天鹅传统食物减少,致使食物替代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玉米上的多堆柄锈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在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曾于1972年12月中旬在海南岛乐东县尖峰地区“金-03”号玉米自交系的植株上采得一种锈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其后,1974年和1979年在该岛的陵水及崖县等地亦分别采到过此菌。据 Weber(1973)和 Kranz(1978)等报道,P.polysora广泛地发生于世界热带地区的玉米上;在我国,戴芳澜等(1937)、天云章(1949)、谌多仁(1963)以及戚佩坤(1978)等所报道的国内玉米上的锈菌均属于高粱柄锈菌 P.sorghi。作者在海南岛玉米上采得的这种锈菌(P.polysora),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 浙江麂类化石,已见记载的,只有一属一种Muntiacus muntjak(1978年韩德芬等)。王恭睦在1931年研究江山龙嘴洞洞穴沉积物时,亦曾提及过麂类方面的材料。因标本破碎,未能定名。本文记述的一个新种麂角化石,是1972年我馆在富阳县、渌渚公社、高山龙洞洞穴堆积中采得的,该堆积分上下两层,上部堆积为灰黑,微胶结的砂质土,有水牛(Bubalus sp)、亚洲象(Elephasmaximus),水鹿(Rusa unicolor)等化石,但石化程度甚轻微,可能属全新世早期的产物。下部为黄红带白斑状粘土,中夹灰岩小角砾,产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獏牙齿(Megatapirus sp),新种麂角化石亦产其中,石化程度较深,应属晚更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扩展青霉PF868产生的碱性脂肪酶在动物皮革及皮毛脱脂工艺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碱性脂肪酶20~30u/mL的浓度在pH9.0和温度 30~35℃条件下对猪皮、绵羊皮、兔皮及旱獭、狐狸和水貂皮毛具有良好的脱脂效果,脱脂率在80%以上,高于传统碱法(Na_2CO_3)和表面活性剂法(JFC)。碱性脂肪酶不仅可脱尽皮板深层油脂,而且可以软化皮板。酶法脱脂的成革其抗张强度、伸长率、撕裂强度以及崩裂高度均优于碱法和表面活性剂法脱脂革,提高了成革的等级率。  相似文献   

17.
新疆准噶尔荒漠短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水热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命植物是一类利用短暂湿季快速生长的特殊植物类群, 包括一年生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作者在新疆北部准噶尔荒漠的莫索湾地区从2005-2008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群落调查研究, 通过25条样线201个样方的调查, 并结合同时段冬春季节的气温、降水资料, 探讨了短命植物对环境水热变化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 (1) 早春季节, 短命植物在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组成中占据优势地位, 物种数均占调查总物种数的52%左右; (2) 从群落优势种来看, 7种植物标准频度在40%以上, 其中6种是短命植物, 分别是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卷果涩芥(Malcolmia scorpioides)、硬萼软紫草(Arnebia decumbens)、狭果鹤虱(Lappula semiglabra)、四齿芥(Tetracme quadricornis)和沙滨藜(Atriplex dimorphostegia); (3) 群落中短命植物萌发的个体数量与前一年冬季温度关系极为密切, 较低的冬季温度更易激发其萌发, 而当年群落外貌特征则更多地依赖于早春季节的降水, 若早春季节温度过低也会影响短命植物的萌发; (4)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变化趋势与同期冬春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一致。总之, 温度和降水的不同配置是引起短命植物多样性发生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四大家鱼的鲢、鳙、草鱼人工繁殖相继获得成功后,青鱼的人工繁殖则不易过关。我县从1970年开始进行了试验,并于1974年获得成功,至1978年全县共催产青鱼131组,实产106  相似文献   

19.
大仓鼠和黄胸鼠的肺皮蒸发失水及其和地理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正纬  黄文几 《生态学报》1982,2(3):291-302
栖息于荒漠环境的哺乳动物,往往具有非凡的节水能力例如:更格卢鼠科(Heteromyidae),仓鼠科(Cricetidae)、跳鼠科(Dipodidae)和鼠科(Muridae)的许多种类能不饮水。仅食取干燥的植物种子,依靠有限的预成水(preformed water)和代谢水在荒漠于热的环境中,保持水平衡而长期存活(Vaughan,1978)。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来,Sehmidt-Nielsen(1950、1952、1964)和MacMillen(1967、1969、1970、1972、1975)等许多国外学者,对上述荒漠啮齿类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它们对于荒漠的干旱炎热环境在形态、生理、生态和行为方面有一系列相似的适应特征。节约肺皮蒸发失水就是这些适应特征之一。肺皮蒸发失水是哺乳动物水分代谢中重要的失水途径(Chew,1965),根据现有资料上述荒漠啮齿类中除少数鼠科种类的蒸发失水率不同作者报道的结果有较大出入外(Daily,1981;Shkolnik,1969),大多数种类在这方面的节水能力比非荒漠种类强。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呈  吴玲  王绍明  贺凌云 《生态学报》2017,37(8):2642-2652
基于1985—1999年的GIMMS-NDVI数据和2000—2014年的MODIS-NDVI数据提取短命植物的时空格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1985—2014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短命植物层片整体表现出物种组成简单,优势度高、多样性和覆盖度低等特征,且层片特征主要是由优势物种所主导,在早春至盛夏期间,由于短暂的生活史造成层片整体在物候上有一个明显的起伏差异。(2)沙漠中短命植物覆盖度最高的区域为南部和中东部,北部次之,西部最少。就时间变化趋势而言,受近30年早春温度和冬春降水增加的影响,短命植物覆盖的区域面积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3)1985—2014年间3、4月温度和冬春两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反映短命植物长势的NDVI值与冬春两季降水量也呈正相关性,但就相关性程度而言,冬季降水量与NDVI呈显著性相关(P0.05,r=0.405),而春季降水由于时滞效应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