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厂从1954年起,就停止在酱油中加酱色了,多年来,我厂出的酱油一直是原色酱油。由于工艺操作方法的改进,取消加酱色不但没有影响酱油质量,而且使酱油更符合于卫生要求,同时还提高了酱油出品率。这里就把我们的作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 酱油是始创于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调味品.目前我国酱油年产量达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60%以上,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虽然我国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的部分理化指标还优于日本和韩国产品,但由于我国调味品加工技术落后,长期以来市场上中、高档酱油产品一直由日本、韩国等国外产品主导,出现了我国虽为酱油生产大国却非酱油生产强国的现象.特别是目前国产酱油普遍存在的在货架期出现二次沉淀、酱油微生物学指标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酱油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酱油产品出口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啤酒糟为主料生产酱油工艺的研究赵新海,徐国华,张庆华,罗辉芬(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酱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随着人们生活中水平的提高,对酱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随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酿造酱油的主要原料豆粕供应紧张。因...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酵母细胞酱油发酵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orit.  H 江清彦 《生物技术》1992,2(4):44-44,24
采用圆柱形丝状陶瓷两段式生物反应器,分别固定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发酵酱油的工艺.使发酵时间缩短到八天.由于制备和掌握圆柱形丝状陶瓷生物反应器是相当麻烦的,所以,对于中试规模生产酱油来说更便利的陶瓷球则是合乎要求的生物反应器.为解决上述困难,我们应用陶瓷球代替圆柱形丝状陶瓷生物反应器.把鲁氏酵母细胞和球拟酵母细胞分别固定在用陶瓷球制作的两段式生物反应器上,酱油发酵则需要八天.已有酵母固定在颗粒状陶瓷载体上连续酿造啤酒的报导.本篇介绍把酵母细胞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民众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们日常使用的食品调味剂——酱油,酱油在这几年被频频爆出添加化学药品,成为了"化学酱油"。在酱油中添加仿佛防腐剂可以有效防止酱油短时间内腐坏变质,但是,如果添加过多防腐剂,那么就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酱油中的防腐剂滥用问题,本文就着重分析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酱油中防腐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理课的教学中如何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我们教学改革实践应当回答的问题。过去,植物生理课的要害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农业生产、脱离贫下中农的需要。在批林批孔的推动下,我们大破“三脱离”等修正主义的黑货,深入三大革命第一线,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上得到了改造,业务上得到了提高;同时结合生产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如破“三段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旧课程体系,立以“三田”(丰产田、试验田、种子田)为中心,结合生产过程进行教学的新教学体系,破“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立“启发式”的新教学方法,使植物生理课的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在我国的酱油产品中普遍存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严重,其安全性受到消费者的密切关注。为了解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现状,建立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国203个酱油样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就现有的污染状况,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方面对酱油中的AFB1进行了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酱油生产中用固定化乳酸细菌进行快速连续乳酸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酱油分批生产中,酱油醪的酶水解,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时间需要6个月。乳酸发酵在控制酱醪的pH和为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准备适合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乳酸发酵过程对酱油醪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它能影响酱油的风味。研究表明,在酱油醪中加乳酸菌,对快速发酵是有效的。但需要在酱油醪发酵之前大量培养乳酸细菌。此外,乳酸细菌和酵  相似文献   

9.
我们厂是生产粉丝、腐乳和醋的,每年需粮食原料1000余万斤,仅粉丝一项就需粮食为600万斤,粉丝生产中,历来有大量的粉浆水被作为废水从地沟白白流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我厂广大革命职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遵照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教导,积极展开了“向废浆要宝、为革命节粮”,大搞综合利用的群众运动,提出了利用粉浆水制造酱油的科学试验项目。参加研制工作的同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后又经创造条件,土法上马,酱油生产能力已达每年1400—1600吨,可节粮56—64万斤,所制酱油经有关部门鉴定,质量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氨基酸分析中常遇到一些样品颜色深,需要进行脱色处理。通常都用活性炭、草酸作脱色剂进行脱色。我们就活性炭、草酸脱色时对氨基酸定量分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具体方法如下:材料:标准氨基酸混合液(日本日立公司);酱油(普通市售二级酱油);活性炭(普通脱色用活性炭,经盐酸处理,烘干备用);草酸(国产二级);日立835~10型带数据处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  相似文献   

11.
一种特鲜酱油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市售酱油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研究了特鲜酱油的营养成分特点,提出高品质酱油总酸含量指标应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固定化酵母菌提高低盐固态酱油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乙烯醇作载体,通过包埋法将酵母菌固定化,制成φ3mm的固定化菌小球。应用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后发酵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固定化菌在盐含量为15%以上的酱油中长期浸泡,强度和弹性良好,包埋的菌体生长、繁殖可达10~9/g载体。该固定化菌连续使用两个月,活力仍保留80%以上。固定化菌处理的酱油经气相色谱分析,某些微量成分明显增加,其中乙醇含量可增大至原酱油的20倍以上。酱油作为调味品,在我国已食用多年。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由于酱醪的泥浆态和高食盐含量,酱醪发酵需要半年以  相似文献   

13.
李巧玉  陈坚  曾伟主  方芳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11):2449-2462
【背景】魏斯氏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它们与食品发酵进程和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酱油发酵过程酱醪中细菌的优势菌属是魏斯氏菌,研究魏斯氏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对于揭示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从酱油酱醪中分离获得魏斯氏菌属中主要种的菌株,研究它们在酱油发酵过程的数量变化以及菌株的生理和生化特性,阐明菌株对酱油发酵体系的适应性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特性。【方法】通过菌株绝对数量的定量分析和耐受性比较,以及考察高盐条件下魏斯氏菌合成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生物胺和氨基甲酸乙酯或其前体等特性,研究各类魏斯氏菌对酱油发酵和其安全性的影响。【结果】从高盐稀态酱油的酱醪中共分离得到16株魏斯氏菌,分别属于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paramesenteroides)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cibaria)。其中类肠膜魏斯氏菌可耐受高盐条件,是酱醪中魏斯氏菌属的主要菌种。它们合成短链脂肪酸的能力高于融合魏斯氏菌和食窦魏斯氏菌。酱醪来源的魏斯氏菌合成氨(胺)类危害物的特性区别较大,类肠膜魏斯氏菌的部分菌株产生物胺并可利用精氨酸积累瓜氨酸,食窦魏斯氏菌则能够降解多种生物胺。【结论】揭示了酱醪中主要魏斯氏菌的耐盐特性、在较低温度下生长情况和物质代谢规律,对于阐明魏斯氏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对酱油加工过程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利用精氨酸的能力,并将其用于降低酱油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及前体,从而提高酿造酱油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等离子诱变和紫外诱变两种诱变育种方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进行突变,应用高通量筛选手段获得具有高精氨酸利用能力的突变株,验证突变株降低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能力。【结果】获得了12株精氨酸利用能力提高的突变株,与出发菌株JY06相比,突变株C12和E6可使酱油中瓜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5.6%和14.7%,E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9.3%和13.1%。【结论】通过等离子诱变和紫外诱变进一步提高了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降低酱油中EC及其前体瓜氨酸的能力,具有控制或减少酱油中生物危害物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王斌  潘力  郭勇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0508-0511
以米曲霉沪酿3.042(AS3.951)、酱油曲霉AS3.495为参照,对从商品酱油曲精中分离到的8株酱油生产菌进行RAPD分析。实验筛选到6个扩增产物谱带多、特征好、覆盖面广的引物:Primer1、Primer5、Primer6、Primer7、Primer8、Primer9,重复实验证明其RAPD-PCR扩增图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扩增产物谱带一般4~8条,各实验菌株主带1~4条,次带丰富。根据RAPD-PCR扩增图谱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较好地吻合了传统的形态分类学,证实了RAPD分子标记在酱油生产菌系统发育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将黄姜皂素生产工艺中,粉碎后、水解前的处理过程称为"发酵"。该步骤对黄姜皂素的得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发酵机理的认识存在误区。我们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证实了这一过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而是黄姜体内的酶在特定条件下所催化的复杂的生化反应,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而引发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对发酵过程中p H值变化的监测发现,旧的发酵工艺过程中常伴有H+生成,而优化后的发酵过程可不伴随明显的p H值变化,表明该生化反应过程中并无H+释放。在对发酵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影响生化反应的关键因素,优化了发酵工艺参数。应用新发酵工艺后,黄姜皂素的得率稳定在0.8%左右,相比传统工艺提高了大约11%,发酵耗时也由原来的72 h缩短至12 h。  相似文献   

17.
玫瑰酱油研制报告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利用玫瑰废渣酿造酱油的实验。试验结果证明,用玫瑰花渣与其它原料混合可生产出味道鲜美,具有玫瑰风味的酱油。  相似文献   

18.
米曲霉和黑曲霉营养缺陷型的分离及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3042是目前国内酱油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菌种,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3350则是制醋业中广泛使用的菌种。前者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性而后者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性。在酱油生产中,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酱油风味,希望获得一株既有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同时又具有较高淀粉酶活性的杂交菌株作为  相似文献   

19.
一、新中国的中学课程为什么要撤消“高中生物学”这个旧的课程呢?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两种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和新的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就是反动的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的生物学。它主张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所谓“种质”是一种永生不灭的物质,不受体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种质”根据旧的生物学说来,就是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旧的生物学认为染色体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包办一切的遗传工作。旧的生物学更进一步假定所谓“基因”是染色体中的主要物质,一切遗传工作都依靠基因。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者所假设出来的物质微粒,以为它是一有生  相似文献   

20.
1.前言 自古以来酶的作用就已为人类社会所利用。用曲酿酒、制酱和酱油,用凝乳酶生产奶酪,用麦芽酿酒和威士忌等等就是人们很熟悉的例子。 100多年前,酶的功能便开始为人们所认识。有两位生物化学家将酶投入工业生产,一个是丹麦人汉森(Chritian Hansen),他从牛犊的胃里提出了凝乳酶并开始进行生产;一个是日本人高峰让吉,他在研制霉菌产生淀粉酶的工业发酵工艺方面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