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梅花鹿的分布,数量及栖息环境的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相似文献   

2.
四川梅花鹿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2011年6—9月,采用样方法对保护区梅花鹿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共布设109个样方(利用样方61个,对照样方48个),测量并比较了海拔、坡度等20个生境因子。结果显示,梅花鹿偏好利用的植被类型为灌丛、草甸、针叶林,同时选择隐蔽度较高的生境;此外,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草本高度和草本盖度6个连续变量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或U<0.05)。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夏季偏好选择草本盖度大、靠近水源和林缘的生境,回避远离水源和林缘的生境。  相似文献   

3.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郭延蜀  胡锦矗 《兽类学报》1991,11(3):165-170
  相似文献   

4.
2013年8至12月,对陕西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猕猴的种群数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调查,并估测该物种栖息环境的偏好性。通过在预先选取的样区域内采用\"V\"型路线调查法调查,发现该区域生活12群,共有460—500只野生猕猴。结合对其中5个猴群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观察,统计得出成年个体占45.93%,未成年个体占34.45%,幼仔占19.61%,成年与未成年比例为1.33,成年雄雌的比例为0.36。并证实猕猴倾向于选择海拔700—1600m裸露的悬崖峭壁、平缓山坡农田带上缘、灌丛-森林带和半山中部及以上区域的阔叶林带下缘活动。  相似文献   

5.
戚文华  蒋雪梅  杨承忠  郭延蜀 《生态学报》2014,34(22):6548-6559
2006年4—12月和2007年3—11月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统计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行为,包括发情交配、产仔、发情吼叫、爬跨及其昼夜节律行为等。结果表明,四川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在9月上旬至12月中旬,集中在10—11月(占(86.99±3.24)%)。四川梅花鹿发情交配日期最早见于9月8日,最晚为12月16日,跨度约90—100 d(±6 d,n=90)。雌鹿交配日期与其繁殖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交配日期稍微早于初次配种雌鹿。雄鹿发情吼叫和爬跨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各有2个高峰期(05:00—08:00和18:00—21:00),夜间有小节律的发情吼叫和爬跨时期。U-test检验表明发情吼叫频次和爬跨频率在昼夜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吼叫行为与其交配行为具有高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8r1.0,P0.05),主雄、次雄和群外单身雄鹿的昼夜吼叫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雌鹿产仔期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集中在5—6月(占(91.51±4.96)%),产仔日期最早见于4月29日,最晚为7月28日,跨度约80—90 d(±5 d,n=130)。梅花鹿产仔日期与其分娩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产仔日期早于初次繁殖雌鹿。雌鹿每胎产1—2个幼仔,单双胎率分别为98.86%(±6.96%,n=129)和1.01%(±0.07%,n=1)。妊娠期和哺乳期梅花鹿采食行为分配占较大比率,其次是卧息和移动,哺乳期采食行为分配低于妊娠期,这与妊娠期正逢冬季,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有关,而哺乳期恰逢夏季,植物生长旺盛,食物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6.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蟹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一只成年雌性四川梅花鹿内脏系统作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其气管长440 mm;食道呈漏斗状,具伸缩性,粗细不等;胃属于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容积分别占全部胃室的80%、6%、6.5%、7.5%;肠道全长是体长的12.79倍,小肠较发达,全长11 661.36 mm,占肠道总长的58.8%,具有较发达的盲肠;卵巢较小,子宫属于双角子宫.  相似文献   

8.
昆明两栖动物分布与栖息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项工作自1997年6月-1999年5月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对昆明地区两栖类的种类、分布作了调查,共采集标本450余号,计11种,隶属2目6科6属,其中牛蛙为引入种。工作中以白龙寺地区为研究重点,连续对该地区的两栖类动物进行采集和观察,依据观察结果记述了两栖动物的种类和种群分布,探讨了种群分布与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种群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等。各物种季节栖息范围的变化主要受水的影响,也与各物种的生态习  相似文献   

9.
华南梅花鹿的分布和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 亚种可能是现存梅花鹿亚种中最濒危的物种。目前主要分布于安徽皖南的泾县、旌德、黟县、宁国,江西的彭泽和浙江的临安等县。 分布的范围仍在不断缩小,种群被隔离,并逐步在分散。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亚种的现在分布区和栖息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由于目前缺乏对华南梅花鹿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对该种群尚无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野生梅花鹿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西施舌栖息环境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近年来作者在福建省长乐进行的西施舌栖息环境及人工养殖的研究结果。西施舌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干潮线以下10m左右的水深,底质以砂为主,适应水温8-30℃,最适水温17-28℃,适应盐度17-35‰,最适盐度20-28‰,主要摄食浮游植物中的硅藻及水中悬浮物。西施舌干露后体腔液失水率超过8%时,出现死亡。养殖西施舌的场所,应选择在细砂底质,地下渗透水盐度在17‰以上滩涂垦区为适。  相似文献   

11.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3,23(2):104-108
1987 年2 月至2000 年9 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287 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2 934 h 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4 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5.29 ±32.97 %、46.42 ±37.24 %、48.21 ±35.80 %、47.75±32.21 % ,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 0.32 < Fo.o1 )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52.07 %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28 % ,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46.79 %。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2.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06 年9 ~11 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 ~ 539 ms,频率范围1409. 5 ~ 4474. 6 Hz,主频率3534. 8 ±89.12 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 ~187 ms,频率范围271.8 ~3910.5 Hz,主频率3244.3 ±79.32 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P < 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P = 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 声,持续时间1580 ~4972 ms,频率范围234.6 ~6171.4 Hz,主频率2264.6 ± 166.44 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P <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 ~ 08:00、17:00 ~ 19:00 和01:00 ~ 03:00 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 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四川梅花鹿生命表和种群增长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延蜀  郑慧珍 《兽类学报》2005,25(2):150-155
1987年、1989—1991年四川梅花鹿产仔期,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用耳缺法连续标记了111只(♂♂56,♀♀55)3~10日龄的四川梅花鹿幼仔,根据野外对这批标记仔鹿生长、繁殖、死亡的观察数据编绘出四川梅花鹿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种群自然增长率和繁殖价。这批标记仔鹿中,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4岁和15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5~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最晚产仔年龄为11~12岁;雄鹿最早在4~5岁时拥有雌鹿,10—11岁以后就都失去了曾占有的雌鹿群。雄鹿2 3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5.111,雌鹿1~2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6.148。雌鹿的存活曲线接近于Odum有关存活曲线的A型,雄鹿的存活曲线属B型。净生殖率、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8、0.031和7.015。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相似文献   

15.
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夏季梅花鹿对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拔高度〉300m的环境;对郁闭度〉80%和水源距离≤100m的环境表现为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6.
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2,22(4):256-263
198 7年 2月至 2 0 0 1年 8月 ,对铁布自然保护区 (E1 0 2°5 8′~ 1 0 3°1 1′,N34°0 2′~ 34°1 2′)四川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四川梅花鹿的食物基地可划分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森林灌丛草甸、高山灌丛草甸、河谷灌丛草甸 4种类型 ,它们的食物生产力分别为 49 2 0g/m2 、 48 0 9g/m2 、 5 7 66g/m2 和 39 1 3g/m2 (干重 ) ,食物基地的总有效利用面积约为 37 79km2 ,食物理论蕴藏量为 1 989 44t,四川梅花鹿的平均日食量干重约为 3 61kg ,由此测算出保护区对鹿较适宜的理论负载量约为 45 0~ 75 0只 ,最大理论负载量为 1 5 0 0只左右。冬末春初 ( 2~ 4月 )食物的蕴藏量是限制该保护区鹿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影响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因子有干旱、放牧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Many ungulates are reported to use natural or artificial licks with seasonal patterns around the world. From December 2016 to August 2017, we used infrared camera to record the use of artificial licks in wild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in Zhejiang Qingliangf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We explored the daily rhythm, seasonal pattern and sex difference in lick utilization. In total, 12,043 videos and 22,901 pictures were collect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ick visiting frequency was higher at night than that during daytime; (2) the difference in lick visiting frequency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disappeared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of sex ratio; (3) the lick duration peaked in April during a year.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clear daily rhythm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lick use in sika deer. Seasonal change in lick use intensity wa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ion. These variations in lick use might be driven by both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life stages and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climate and food. The reserve management authori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pplement of licks in spring and summer to fulfill animal’s physiological needs.  相似文献   

18.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D -loop region sequences (602 bp) from 141 samples of the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collected from Hokkaido Island of Japan were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ll animals possessed seven repeat units (38 or 39 bp each) in the sequences. Comparison of the 602-bp sequences showed four sites of transitional mutations (A↔G or C↔T).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the substitutions, six D -loop haplotypes (a–f typ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okkaido population,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at least six maternal lineages.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haplotypes constructed us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ffered from haplotype to haplotype. In particular,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three types (a-, b-, and c-types) almost overlapped with three main areas of coniferous forests in Hokkaido.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ansion of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could have occurred through the habitat of coniferous forests after the historical bottleneck in Hokkai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