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密花香薷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密花香薷 (Elsholtzia densa Benth.)中分得 10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 :二十九碳烷 (1)、丁二酸 (2 )、5- (3″,3″-二甲基烯丙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3)、5- (3″-甲基丁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4)、5- (3″-羟基 - 3″-甲基丁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5)、3,4-二羟基肉桂酸 (6)、5-羟基 - 3′-甲氧基双氢黄酮 - 7- O-芸香糖甙 (7)、槲皮素 - 3- O- β- D-葡萄糖甙 (8)、山奈素 - 3- O- β- D-葡萄糖甙 (9)、5-羟基 - 4′-甲氧基黄酮 - 7- O-芸香糖甙 (10 )。其中 ,化合物 4和 5是新的天然产呋喃香豆素。 相似文献
2.
密花香薷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密花香带植油,采用GC/MS气质联用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出13种化合物占总成分的朋%,主要成分是1-对孟二烯-1,8占367%,罗勒烯占36.9%,β-荜澄茄油烯占5.3%等。 相似文献
3.
密花香薷花蜜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密花香薷花密腺分布于子房基部和子房表面,属于一朵花中具二种花蜜腺类型,子房基部的盘状蜜腺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及维管束三部分组成,分泌表皮上角质层局部有小孔。子房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密花香薷粗提物体外对酶抑制的作用,初步阐明其对代谢综合征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体外测定密花香薷粗提物及其不同萃取部位对多种酶活性的抑制率,与阳性对照比较IC50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密花香薷中主成分含量。分子对接计算主成分与酶抑制作用相关目标基因的结合能。结果:密花香薷粗提物对α-淀粉酶、黄嘌呤氧化酶、胰脂肪酶、乙酰胆碱酯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0.199 mg/mL、0.254 mg/mL、0.258mg/mL、0.057 mg/mL。密花香薷乙酸乙酯部分对酶抑制作用最强,其中含量最高为绿原酸57.40 mg/g和槲皮素37.51 mg/g。分子对接发现绿原酸、槲皮素与以上代谢综合征酶抑制作用相关目标基因结合作用良好。结论:密花香薷粗提物对代谢综合征相关多种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初步认为密花香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绿原酸与槲皮素。 相似文献
5.
香叶树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GC-MS技术确定了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果挥发油18种成分的化 学结构和相对含量,这些化合物多为倍半萜烯类或其含氧衍生物,优势成分为双(2-羟乙 基)月桂酰胺(43.5%)和正癸酸(35.82%)。体外对12种真菌和细菌的药敏实验表明,该 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对致病真菌的 MIC为 0. 03~0. 5 μl/ml,对污染霉菌 的 MIC为 1. 0~2. 0 μl/ml,对细菌的 MIC为 0. 02~0. 03 μl/ml。 相似文献
6.
7.
利用MISA软件对密花香薷转录组42362条Unigene进行SSR位点搜索,并对其SSR序列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密花香薷转录组Unigene序列中共检测到17564个SSR重复序列,分布于11903条Unigene上,出现频率为28.10%,平均每3200 bp出现一个SSR位点。(2)单、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为密花香薷转录组SSR位点的主导基序类型,占总SSR位点的97.27%,3种主导基序类型中,单核苷酸所形成基元类型数量最多,共检测到169个基元类型(51.22%),单核苷酸(A/T)n基元类型占明显优势,二核苷酸重复类型(AG/CT)n基元类型占优,分别占总SSR位点的50.60%和12.17%。(3)单核苷酸SSR位点所包含重复次数最多(49),重复次数介于10~66,同一基序类型不同重复次数所形成的SSR位点数量差异较大,随重复次数的增加,SSR位点数呈下降趋势。(4)密花香薷转录组二至六核苷酸基序SSR序列长度集中在12~30 bp区间,共包含有8190个SSR位点,占所统计SSR位点的95.60%,1589(≥20 bp)个SSR序列具有极高的多态性,占所统计SSR位点的18.54%。综合出现频率、分布密度、基元重复次数和长度变异等多个研究结果发现,密花香薷转录组检索到的SSR序列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潜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该研究为后续密花香薷SSR分子标记引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Bligh-Dyer溶剂提取法首次应用于植物挥发油的提取,通过GC-MS方法分析,从干燥成熟的砂仁种子和果壳四种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8种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乙酸龙脑酯(5%~47%)、樟脑(4%~17%)、龙脑(1.5%~6%)、莰烯(0.2%~3%)、α-蒎烯(0.2%~3%)、β-蒎烯(0.2%~5%)以及α-柯巴烯(0.1%~2%)等,其中总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总成分的10%~40%。从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蓝桉醇、二环大根香叶烯、薄荷烯醇、二十三烷、二十四烷等新的化学成分35个。所得挥发油对部分真菌及细菌的抑制试验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因此,砂仁不仅可作为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作为食品原料或天然的食品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火棘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火棘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和BHT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挥发油中鉴定了7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50.31%)、烷烃(18.52%)、醛(5.54%)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亚硝酸钠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为50%时,其体积分别为43.51、79.48μL,样品量与清除率间呈量效关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略低于1 mg·mL-1维生素C,对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优于1 mg·mL-1的BHT。 相似文献
10.
几种典型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与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植物精油萃取自天然植物, 因具有抗菌活性,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论文的目的是分析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测试其抗菌活性, 并研究其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之间的联系。【方法】实验选取了肉桂、山苍子、丁香、香茅、迷迭香和大蒜精油等6种典型植物精油, 通过气质联用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化学组分, 并通过污染食物技术研究了其对黑曲霉和绳状青霉的抗真菌活性, 以及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细菌活性。【结果】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 肉桂、山苍子、香茅和迷迭香等4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醛类和醇类, 丁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丁香油酚, 大蒜精油化学成分基本上都是含硫的醚类, 其中二烯丙基三硫醚(大蒜素)含量最高。抗菌活性结果显示, 不同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不同, 6种植物精油的抗真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肉桂>大蒜>丁香>山苍子=香茅>迷迭香, 抗细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肉桂>山苍子>丁香>香茅=迷迭香>大蒜。【结论】植物精油的抗真菌、细菌活性与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 肉桂、山苍子、香茅和迷迭香等4种精油的抗菌活性可能主要与其化学成分中的醛类和醇类有关, 丁香精油较高的抗菌活性可能主要源于丁香油酚; 大蒜精油具有高效的抗真菌活性主要源于其化学成分中的含硫醚。不同植物精油化学成分不同, 抗真菌、细菌活性也不同, 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抗真菌与抗细菌机制。 相似文献
11.
T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Elsholtzia densa Benth.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s following: n-nonacosane (1), succinic acid (2), 5- ( 3 ”, 3 ”-dimethylallyl ) -8-methoxyfurocoumarin (3), 5- ( 3 ”-methylbutyl) -8- methoxyfurocoumarin (4), 5- (3”-hydroxy-3”-methylbutyl) -8-methoxyfurocoumarin (5), 3, 4-dihydroxycinnamic acid ( 6 ), 5-hydroxy-3’-methoxyflavanone-7-O-rutinoside ( 7 ), quercetin-3-O-β-D-glucoside ( 8 ), 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 9 ), 5-hydroxy-4’- methoxyflavone-7-O-rutinoside (10). Among them, compounds 4 and 5 are new naturally occurring furocoumarins.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海南暗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中分离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7.03%。其中主要成分为1-甲基-5-亚甲基-8-(1-甲基乙基)-1,6-二烯环十烷(18.305%),丁子香烯(6.256%)和γ-榄香烯(6.211%)。所得的挥发油抑菌试验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薄荷精油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薄荷精油的成分,在鉴定出的21种成分中,异佛尔酮(41.22%)、β-石竹烯(10.01%)、斯巴醇(2.89%)、β-蒎烯(1.45%)和桉树脑(1.13%)为主要成分。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薄荷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及变形杆菌出现最大的抑菌环。MIC实验中,薄荷精油的浓度范围为5.00%~0.039%。在所选的8种菌种中,变形杆菌的MIC及MBC值最低,分别为0.625%及1.25%。结果充分证明,薄荷精油对于所选的8种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在食品及制药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Sixteen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hot alcohoic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a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lsholtzia eriostachya Benth.. Twelve of them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evidences as follows: dotriacontanoic acid (l), β-sitosterol(2), succinic acid (3), aretigenin (5), 3-hydroxyarctiin (7), luteolin-5-O-β-D-glucoside (8), luteolin-7-O-β-D-glucoside (9), gentisic acid -5-O-β-D-glucopranoside (10), hyperoside (11), morin-7-O-β-D-glucopranoside (12), isoskuranetin-7-O-β-D-neohesperidoside (14), acacetin-7-O-β-D-rutinoside (15) 7 is a new compound, and eight compounds (3, 5, 8, 10,11,12,14 and 15) were isolated from Elsholtzia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测定生物量与精油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确定木香薷的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霍山地区木香薷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中旬。木香薷生物量的增长在前期主要表现为当年生小枝数的增加,而后期表现为当年生小枝重量的增加。从5月12日到8月17日,每100 g干重的当年生枝产精油量逐渐增加,而8月17日之后精油产量逐渐下降,以8月7日为最高达到1.62 g,得率为1.62%。 相似文献
16.
玫瑰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蒸汽同步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玫瑰精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出其中14个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95.25%。香茅醇为玫瑰精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90.37%。体外抑菌实验表明,玫瑰精油除对黑曲霉没有抗菌活性外,对其它7种供试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63%(v/v),对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25%(v/v),而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弱,MIC为0.5%(v/v)。抑菌直径结果也表明了玫瑰精油除对黑曲霉、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弱外,对其它6种菌株的抑菌直径都大于8.5 mm。考察了玫瑰精油对3种敏感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珠菌(真菌)的杀菌动态过程,为玫瑰精油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富含精油而著称的唇形科植物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 Benth.)为研究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设计不同的试验处理条件,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的精油进行提取,研究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木香薷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切段后水蒸气蒸馏法,馏出液体积为1 500 mL;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要优于共沸蒸馏法。在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精油提取的比较研究中,以花穗组材料提取的精油量最大,花穗组与茎叶组间提取的精油量无显著差异,光茎组提取的精油量最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长瓣马铃苣苔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81%,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49%)、11,14-二十碳二烯酸乙酯(23.06%)和1-烯-3-辛醇(5.58%)。 相似文献
19.
抱茎蓼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全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从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中检出41个组分,占全油的99.21%,鉴定出38个组分,其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6.98%)、3-己烯-1-醇(14.69%)、3-辛烯-3醇(8.89%)、a-里哪醇(7.13%)、β-环柠檬醛(6.36%)等。对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做了抗菌试验,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有显著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extracted the essential oils of the stem, leaf, and flower of Achillea filipendulina, analyzed them, and studied their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16, 53, and 35 compounds identified in the stem, leaf, and flowers, respectively, only five are present in all three segments of the plant. The essential oil of the stem was mainly composed of neryl acetate, spathulenol, carvacrol, santolina alcohol, and trans‐caryophyllene oxide. However, the main identified components of leaf were 1,8‐cineole, camphor, ascaridole, trans‐isoascaridole, and piperitone oxide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lower oil were ascaridole, trans‐isoascaridole, 1,8‐cineole, p‐cymene, and camphor. The extracted oil from different segments demonstrated varying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gainst both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demonstrated by disk,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ethods. These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ll segments of aerial parts of A. filipendulina may have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n fighting pathogenic syste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