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3类挥发性化合物。(1)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化合物。(2)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0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3)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 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1)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2)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继泉  金幼菊  沈应柏  洪蓉 《植物学通报》2001,18(6):649-656,677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3类挥发性化合物。⑴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化合物。⑵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0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⑶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大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⑴植物军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⑵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在近地表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中有重要作用,而大气CO2浓度上升对植物BVOCs释放有显著影响。利用Meta-analysis方法对已发表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1)总体而言,大气CO2浓度增加会导致不同木本植物(常绿与落叶) BVOCs释放降低;(2)就不同木本植物BVOCs释放而言,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导致落叶植物BVOCs释放速率降低,而常绿植物则以增加为主;(3)就植物释放BVOCs种类而言,大气CO2浓度增加显著降低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对单萜烯释放速率则无显著影响。结果可为阐明陆地生态系统BVOCs释放对全球CO2浓度增加的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少荚迷属植物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二萜、三萜、环烯醚萜苷、黄酮类、木脂素及酚苷.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是vibsane型化合物,某些具有生物活性;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是齐墩果烷型和重排达玛烷型;环烯迷醚萜苷类其糖苷的连接位置主要在环烯迷醚的C11位上,C1位连有异戊烯基.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一些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对A549、HT-29和PC-3和NUGC癌细胞有毒性.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荚迷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为开发利用荚迷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乙酸乙酯溶剂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全草进行超声连续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从苦草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6,10,14-三甲基-2-十五酮(1)、棕榈酸(2)、4,22-二烯-3β-豆甾酮(3)、5α,豆甾烷-3,6-二酮(4)、硬脂酸(5)、棕榈酸乙酯(6)。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干花豆中的三个异戊烯基黄烷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滇产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茎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及波谱分析,它们分别确定为羽扇豆醇(1)、8,8-dimethyl-2-phenyl-10-prenyl-2,3-dihydro-8H-pyrano[3,2-g]chroman-4-one(2)、7-羟基-6,8-二异戊烯基黄烷酮(3)、7-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烷酮(4)和齐墩果酸(5).  相似文献   

7.
高娟  曾英  卢山 《植物学通报》2010,45(6):751-759
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催化异戊烯基转移至异戊烯单元、芳香环或蛋白质上。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将异戊烯单元融入含有芳环的化合物,从而形成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各类活性分子,如泛醌、质体醌、维生素E、异戊烯黄酮类以及真菌代谢物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和真菌芳香族异戊烯转移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膜结合的参与质体醌生物合成的homogentisate solanesyltransferase、参与维生素E生物合成的homogentisate phytyltransferase、类黄酮异戊烯转移酶(flavonoid prenyltransferase)和可溶性的真菌吲哚异戊烯转移酶等。  相似文献   

8.
植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主要介绍植物中通过甲羟戊酸形成类异成二烯的生物合成途径,参与酶和基因调节的研究进展,并指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这些重要化合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雪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管枝衣科地茶属植物雪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成分,通过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等方法,最终确定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Thamnolin(1),鳞片衣酸(2),坝巴酸(3),羊角衣酸(4),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5),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9,22-三烯(6),麦角甾烷-7,22-二烯-3-醇(7),麦角甾烷-5,8,22-三烯-3-醇(8),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9系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云南中甸地区产雪茶为主要含有坝巴酸(3)和羊角衣酸(4)等酚性成分,而非主含地茶酸等酚性成分的植物品种类型,这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大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蓟的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木脂素:(-)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4-二羟基4-(3"-4"-羟基-苄基)-3-四氢呋哺甲醇(1)和络石苷(2),以及另外6个化合物:蒙花苷(3)、柳穿鱼叶苷(4)、粗毛豚草素(5)、芹菜素(6)、咖啡酸(7)和对-香豆酸(8)。本文首次在蓟属植物中发现木脂素类成分,化合物7也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体外玻片法对化合物1—8进行凝血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3、4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法对望谟崖摩和曲枝崖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根据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结构。从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8(17),13(E)-半日花-二烯-15,19-二酸(1),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甲酯-15-醛(2),15-O-乙酰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3),15-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4),15,19-二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5),19-羟基-8(17),13(E)-半日花-二烯-15-醛(6),19-羟基-8(17),13(Z)-半日花-二烯-15-醛(7),8(17),13(E)-半日花-二烯-19-酸-15-醛(8),8(17),13(Z)-半日花-二烯-19-酸-15-醛(9),(+)-儿茶素(10),β-香树素(11),豆甾-5-烯-3β,7α-二醇(12),东莨菪内酯(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崖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半日花烷型二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蛹虫草培养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2-乙基-3-羟基4H吡喃酮(1)、1-甲酰基-苯并咪唑(2)、3-乙基-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3)、1-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4)、1-异丙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5)、3,6-二(对羟基苄基)-2,5-哌嗪二酮(6)、1-羟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结论: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虫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秦岭地区玉竹根茎的脂溶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岭产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根茎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得到,其结构分别为:(1)(24R/S)-9,19-环阿尔廷-25-烯-3β,24-二醇;(2)α-棕榈酸甘油酯;(3)棕榈酸甲酯;(4)二十八碳酸;(5)(Z)-6-十九碳烯酸。首次对化合物1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化合物1在浓度为10μg/mL时,对黄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在浓度为100μg/mL时,对灵杆菌的抑菌能力与红霉素相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对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绿玉树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MS、1H NMR和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为4α-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1)、对映-3β,13S-二羟基-16-烯-14-阿替森酮(2)、羊毛甾醇(3)、3-表-粘霉烯醇(4)、齐墩果烷-9(11),12-二烯-3-酮(5)、β-香树烯酮(6)、齐墩果烷-18-烯-3-酮(7)、无羁萜(8)、4-豆甾烯-3-酮(9)、β-谷甾醇(10)、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1)和东莨菪内酯(12)。其中,化合物1、2、5-7、9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烯丙异噻唑是一种合成化合物,可诱导植物产生广谱抗病性。水稻中的RPR1(dee probenazoleresponsive)基因可能参与了烯丙异噻唑诱导抗病的过程。本研究用5’端删除的方法克隆了RPR1基因的5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2416bp、1574bp、819bp、568bp、208bp),将其分别与GUS基因融合后转化拟南芥和水稻愈伤组织。结果表明,除208bp片段外,其余各片段在水稻愈伤组织中可受烯丙异噻唑诱导而驱动GUS基因的表达:1574bp和2416bp序列在异位表达系统的拟南芥中可驱动GUS的表达,说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在烯丙异噻唑诱导获得抗病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共同机制;另外,1574bp和2416bp片段只驱动GUS在拟南芥芽顶端分生组织和叶柄中表达,说明这2个片段中可能含有调控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这些烯丙异噻唑应答片段的鉴定为构建可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特别是田间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木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土木香内酯(1),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2),土木香内酯(3),β-谷甾醇(4),3-hydroxy-11,13-dihydroisoalantolactone(5),macrophyllilae-toneE(6),HIS-12-en-18-H-3-O-β-D-glucopyranoside(7),caffeic acid anhydride(8)。化合物7和8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HPLC色谱技术对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去甲络石苷元(1),异落叶松脂素(2),(+)-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3),豆甾4.烯-3,6-二酮(4),rel-(-)-(3R,3’R,4R,4’R)-6,6'-dimethoxy-[3,3'-blchroman]-4,4'-diol(5),methyl3-(2-hydroxy-4-((7-hydmxy-6-methoxy-2-oxo-2H—ehromen-3-y1)oxy)phen-y1)pmpanoate(6),狼毒素A(7),异狼毒素B(8),狼毒素B(9),雁皮素A(10),异雁皮素A(11),狼毒色原酮(12),mohsenone(13),丁香酸(14),二氢瑞香素乙(15),西瑞香索(16),β-谷甾醇(1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18)。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黄皮树果实中的酰胺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属芸香科黄檗属植物,树皮为中药黄柏。我们曾从其树皮中提取到数种三萜类的昆虫拒食物质[1],继而从其干果中分离到数种拒食物质[2]。本文报道从干果中分离到的酰胺类化合物,它们是:反,反-2,4-N-异丁基十四碳二烯酰胺(1),反,反,顺-2,4,8-N-异丁基十四碳三烯酰胺(2),反,反-2,4-N-异丁基十五碳二烯酰胺(3)和N-methylflindersine(4)。其中,反,反,顺-2,4,8-N-异丁基十四碳三烯酰胺是一…  相似文献   

19.
魏佳宁 《昆虫知识》2006,43(1):140-140
植物在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压力下会释放出化合物,而寄生蜂却可以利用这些诱导出的植物挥发物定位寄主。植物叶表面受到创伤都会释放出最常见的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而植食性昆虫取食引诱的挥发物会因害虫和受害植物的不同而异。植物在受到害虫造成的创伤后会马上挥发出绿叶性化合物,而一些萜稀类化合物(terpenoids)只有在旧的创伤部位才会大量挥放。那么不同的寄生蜂可以识别这些化合物吗?  相似文献   

20.
苦荞粉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荞麦属植物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的籽粒面粉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棕榈酸酯(1),β-谷甾醇(2),豆甾-4-烯-3,6-二酮(3),胡萝卜甙(4),尿嘧啶(5),山萘酚-3-O-芸香糖甙(6),芦丁(7),山奈酚(8)和槲皮素(9)。除芦丁和槲皮素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荞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