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玲琼  王鹏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5):1955-1968
3种致病性耶尔森氏菌包括鼠疫耶尔森氏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其噬菌体可用于耶尔森氏菌的诊断、防治和生态进化学研究。本文重点分析3种致病性耶尔森氏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史。将3种耶尔森氏菌噬菌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菌的噬菌体受体进行总结,为研究及利用3种耶尔森氏菌噬菌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家鼠盲肠、舌头和猪粪便、咽喉粘液以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检测家鼠盲肠、鼠舌头、猪粪便、猪咽喉粘液物、腹泻患者粪便的标本数分别为722、722、467、237和107份,共分离到6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2. 71%,5种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2. 63%、1. 39%、3. 85%、2.53%和7. 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 422,P = 0. 003);分离株包括致病株10株、非致病株51株,有1A、2、3三种生物型和0:3、0:5、0:8等多种血清型,以及六种毒力基因型。猪、鼠、腹泻患者标本检出致病菌株数分别为9、1、0株。结论新平县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猪、鼠、腹泻患者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宿主,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猪、鼠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法,检测了大肠杆菌(CVCC1565)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HPI)核心区的irp1、irp2、irp3、irp4、irp5及fyuA基因片段,并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岛的类似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E.coliCVCC1565菌株irp1、irp2、irp3、irp4、irp5及fyuA基因大小分别为799bp、414bp、798bp、504bp、758bp、948bp,与GenBank中公布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O:8 WA)HPI的irp1、irp2、irp3、irp4、irp5及fyuA基因同源性分别达到98%、98%、98%、95%、98%、98%。研究结果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株(CVCC1565)携带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基因,这几个毒力岛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之间可能存在水平性转移。  相似文献   

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依温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薛斌  谢春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2):87-91
本文报告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和动物的8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自凝性和血清抵抗性,并与前文报道的依钙性和毒力质粒对比。带毒力质粒的菌株均37℃阳性和25℃阴性,而无毒力质粒的菌株37℃和25℃均阴性。从而指出,带毒力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有温度依赖的特性。同时证实,62株地方分离株均为毒力株,具有致病性。本文采用的自凝性和血清抵抗性试验方法具可靠、经济、快速和应用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耶尔森菌属中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人类致病关系密切,其鼠毒力是由染色体上存在的强毒力岛(HPI)决定,本文综述了由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形成的2个HPI进化系Yen HPI和Yps HPI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Ⅲ型分泌系统是目前细菌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分泌系统,也是致病性耶尔森菌包括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所共有的重要致病策略之一。简要综述了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的遗传构成、分泌装置的结构和组成、效应蛋白分泌及调控、效应蛋白的功能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037株(血清型O78)与非致病菌株K-12MG1655以及同一O2血清型高致病菌株E058与低致病菌株E526进行基因组差异片段克隆与分析。从E037株中共检出17个特异性差异片段,E058株中共检出32个特异性差异片段。经同源分析,这些序列可分为4类:质粒相关序列、噬菌体相关序列、已知功能序列、未知功能序列。这些差异片段包含许多重要的大肠杆菌毒力相关基因,如大肠杆菌素、气杆菌素受体、铁基因簇等。49个片段中,14个片段与其它微生物基因组同源性较高。结果表明,大肠杆菌高致病株与低致病菌株或非致病菌株基因组间存在较多差异基因,其中包括毒力、毒力相关基因、代谢以及噬菌体等基因成分。  相似文献   

8.
赵彤  苏雅  孟娇  陈晶瑜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2972-2981
【背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由于其生存环境与传染性生活方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暴露在各种生存压力中,而胞膜压力应答能力对维持其环境耐受性和毒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胞膜压力应答中的调节机制。【方法】通过使用多粘菌素B破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胞膜的稳定性,并从生长能力、运动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Rcs (Regulator of Capsule Synthesis)系统对多粘菌素B产生的胞膜压力的应答。【结果】多粘菌素B引起的细胞胞膜压力抑制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阻断Rcs信号途径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所恢复。对flhC、hmsS、hmsT等关键下游表型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Rcs双组分系统对由多粘菌素B诱导的胞膜压力作出响应,通过感知胞膜胁迫向胞内传递信号,积极地调控细菌增强对抗菌肽的抗性。【结论】明确了Rcs双组分系统在响应多粘菌素B压力胁迫中的特异性调控作用,加深了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环境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9.
耶尔森氏菌属中有3个种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包括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研究发现,假结核耶尔森氏菌能通过小鼠小肠派氏淋巴结的M细胞(Microfold cell)进行跨细胞转运。这种转运方式首先是细菌利用其表面蛋白侵袭素Invasin或黏附素Yad A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整合素Integrin受体家族成员的β1链,然后细胞膜上的分泌通道打开,细菌利用Ⅲ型分泌系统把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免疫系统进行感染的过程。过去三十年内关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本文综述该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目前关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研究方向及热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2012年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人源株和食源株的优势血清型及其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从上海市15个区(县)腹泻患者和食品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dh和trh基因。结果显示,854株副溶血性弧菌中,88.1%为血清可分型,89.8%为产毒株。O3∶K6、O4∶K8、O1∶K25、O4∶K68、O4∶K9、O1∶K36、O3∶K29为上海地区可分型人源株的优势血清型(93.8%),其中O3∶K6最多,达56.2%。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分离株的月份分布显示出聚集趋势,7~8月为高峰期。O4∶K9和O1∶K36血清型菌株的月份分布与其他优势血清型菌株不同,未表现出明显聚集趋势。食源株无明显优势血清型,且与人源株分布不同。人源株产毒株构成(95.6%)高于食源株(5.5%)。人源株优势血清型产毒株构成(99.9%)高于非优势血清型(71.1%)。血清可分型人源株的tdh携带率(97.5%)高于不可分型人源株(67.6%),血清可分型人源株的trh携带率(0.8%)低于不可分型人源株(42.6%)。结果提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与历史数据相比变化较大,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携带呈一定程度关联,且人源株与食源株在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携带上具有分离现象。因此,在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与检测中应充分考虑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腹泻仔猪大肠埃希菌(E.coli)分离株血清型、毒力因子及耐药基因。方法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从腹泻仔猪粪便样本中分离到64株E.coli,本研究取其中含有毒力因子最多的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E.coli分离株基因组序列为5.5 Mb,预测蛋白质编码序列数为5 743,与已知致病菌E.coli O145的基因重合率较低,为64.53%。经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确定分离株为E.coli ST4214,血清型为O3∶H45。与病原菌O157∶H7、O145∶H28和O104∶H4的毒力基因比较表明:4株菌共同含有的毒力基因为354个,E.coli ST4214含有64种独特的毒力基因、编码鞭毛蛋白、Ⅳ型分泌蛋白、Ⅱ型分泌蛋白、溶血素、菌毛、肠毒素、荚膜多糖相关蛋白质。耐药基因E.coli分离株含有氨基香豆素抗性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β-内酰胺抗性基因、多粘菌素耐药基因、肽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外排泵等多重耐药基因。结论 腹泻仔猪E.coli ST4214分离株是一株新菌株,具有较多毒力因子及耐药基因,可能与仔猪腹泻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 producingEscherichiacoli ,STEC)stx1,stx2 ,eaeA ,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以及分离株对 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PCR(multiplexPCR ,m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用WHO推荐的K 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共有 4 6株 ,其中 2种毒素均产生的有 2 2株 (4 7.8% ) ;单纯产生stx1的有 16株 (36 .9% ) ,stx2 的有 8株 (17.4 % ) ;4种毒力基因均存在的有 19株 (4 1.3% ) ,血清型为O15 7∶H7,而非O15 7∶H7血清型的菌株 (2 3/46 )中 ,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的仅有 3株 (6 .6 % ) ,但有 13株 (5 6 .9% )hlyA基因阳性。全部STEC对复方新诺明耐药 ,对链霉素耐药率为 2 8.3% ,氨苄西林为 30 .4 % ,红霉素为 6 9.6 % ,而且有 5株对至少 4种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 ,耐药谱为复方新诺明 链霉素 红霉素 氨苄西林。非O15 7型STEC耐药菌次为 12 2 ,而O15 7型为 6 3。可见 ,mPCR法可以快速检测STEC特征性毒力基因 ,以判定其致病性能。非O15 7型STEC对抗生素较易形成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深圳市食源性病例和外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血清分布、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分子分型方面的特征.[方法]血清凝集法检测菌株血清型,多重PCR检测毒力基因tdh和trh基因携带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基因分型特征.[结果]98株食源性病例分离株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40.8%)、O1∶KUT(7...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究脂多糖对O1、O78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致病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负责脂质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lpx L和lpx M,利用λ噬菌体的Red同源重组系统分别构建APECE516(O1血清型)和APECE522(O78血清型)缺失株E516Δlpx L、E516Δlpx M、E516Δlpx LΔlpx M、E522Δlpx L、E522Δlpx M和E522Δlpx LΔlpx M,并通过体内外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各菌株生长速度基本一致。E516Δlpx L、E516Δlpx LΔlpx M、E522Δlpx M和E522Δlpx LΔlpx M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和抗鸡巨噬细胞HD-11吞噬能力较野生株显著下降,而缺失株E516Δlpx M、E522Δlpx L与野生株相比无明显差异;半数致死剂量测定结果显示,除E516Δlpx M、E522Δlpx L外,各缺失株毒力降低1000倍左右;SPF鸡体内动态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各缺失株在鸡体内定殖能力较野生株显著下降,但回补株的毒力未能恢复至野生株水平。【结论】lpx L和lpx M基因与O1血清型APECE516株和O78血清型APECE522株的毒力有关,但是lpx L和lpx M基因对E516和E522菌株毒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分离噬菌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耐受度及宿主裂解谱等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TH18,其噬菌斑呈无晕环的透亮圆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头部直径为(90±5) nm,尾部长度为(115±5) nm;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其潜伏期为10 min,110 min后进入平台期,平均裂解量为15 PFU/mL;在pH 4.5-9.5的范围内具有稳定活性;可裂解多种致病型和血清型大肠杆菌和宋内志贺氏菌,无法裂解沙门氏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长度为133 882 bp,GC含量为39.95%。基因组共注释到210个编码序列(CDS)和13个tRNAs,不含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BLASTn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组与Avunavirus属噬菌体Av-05同源性为95.17%。基于噬菌体全基因组、主要衣壳蛋白和终止酶大亚基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vB_EcoM_TH18是一株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 Avunavirus属的新型噬菌体。[结论]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中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新型宽谱大肠杆菌噬菌体vB_EcoM_TH18,可裂解多种致病型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及宋内志贺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噬菌体具有防控耐药性病原菌的抗菌应用潜力,但是有些病原菌噬菌体的获得非常困难,研究发现大多数病原菌存在前噬菌体(prophage),且由前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endolysin)具有良好的抗菌应用前景,本研究将挖掘猪链球菌前噬菌体及其编码的裂解酶。【方法】通过对GenBank中登录的数株猪链球菌前噬菌体裂解酶的基因信息分析,挖掘出一株猪链球菌7型菌株前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以猪链球菌7型菌株7917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裂解酶基因ly7917,将其克隆至质粒p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细胞,挑选基因序列正确的阳性克隆、抽提质粒、转化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可高效表达裂解酶Ly7917。【结果】平板裂解试验结果显示Ly7917具有高效裂菌活性,能够裂解猪链球菌2型高致病力菌株HA9801;浊度递减试验结果显示该裂解酶能够高效裂解猪链球菌2型、7型、9型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参考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结论】基于前噬菌体挖掘的裂解酶Ly7917,具有高效广谱裂菌活性,为临床上利用裂解酶治疗耐药菌的混合感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构建一株stx2基因突变的志贺毒素2型噬菌体,来观察它对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感染特性.[方法]利用九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at)插入到大肠杆菌O157:H7 Min27株的stx2基因中,获得O157:H7 Min27的突变菌株Min27(Astx::cat).用丝裂霉素对该突变菌株进行诱导,结合抗性标记和PCR方法筛选出一株突变的志贺毒素2型噬菌体,命名为ΦMin27(△stx::cat).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氯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观察ΦMin27(△stx::cat)感染21株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后的裂解和溶原转换情况.[结果]2株血清型分别为O 60和O 138的大肠杆菌可以被ΦMin27(△stx::cat)溶原感染,表现出对氯霉素的抗性,但没有形成噬菌斑,而大肠杆菌MG1655株既可以被溶原又可以被裂解.溶原的菌株经丝裂霉素诱导后,能释放出感染性的ΦMin27(△stx::cat)颗粒,并对大肠杆菌MC1061进行裂解形成噬菌斑.[结论]ΦMin27(△stx::cat)可以感染和溶原特定的大肠杆菌,且溶原菌株能释放出原感染性的噬菌体,显示出ΦMin27噬菌体具有携带外源基因在若干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间水平转移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Stx噬菌体的感染机理和志贺毒素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摘 要:[背景]近年来,我国规模猪场着重加强了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的防控,却忽视了由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对猪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性,了解和掌握猪源ExPEC流行特征意义显著。[目的]探究临床分离的54株猪源ExPEC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和基因型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应用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鉴定O抗原血清型,采用PCR技术检测系统进化群鉴定相关基因、28个ExPEC相关毒力基因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相关基因。[结果]受试菌中有52株确定了O抗原血清型,其中40株为O38 (74.1%),为优势血清型;8株为O127 (14.8%),O93和O11均2株(各占3.7%)。受试菌中44株为B2群(81.5%),是主要系统进化群,D群和B1群均5 株(各占 9.3%);28 个 ExPEC 相关毒力基因中ompA、ibeA、fimH、traT、focD、papA、iroN、iutA、iucD、cvaC、tsh、kpsMT Ⅱ、iss和ompT出现的频率超过50%,其中ompA和ibeA检出率分别达100%和96.3%,为高度流行的毒力基因,未检到cnf1,而bmaE、malX和iha更倾向分布于D群菌株中。受试菌共呈现31种ST型,其中ST10和ST648均5株(各占9.3%),ST410和ST101均4株(各占7.4%)。[结论]猪源ExPEC优势血清型及系统进化群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上的流行分布均存在一定差异,呈现动态过程,O38作为优势血清型目前尚未见报道,具有高致病性的B2群和D群菌株有逐渐增多的趋势。ST型复杂多样,呈现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源和禽源ExPEC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情况。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临床收治的腹泻患者中选取368例,均使用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其粪便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展开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阳性率为77.17%,比分离培养法的51.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致病菌株检出率为83.10%,高于分离培养法的5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时,相较于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阳性检出率更高,可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性腹泻诊断准确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重要致病菌,该菌较高的耐药性致其在养殖业中治疗较为困难。【目的】分离一株裂解性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和基因组学分析。【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四川省某奶牛场中分离、纯化出一株裂解性噬菌体,测定其裂解谱、热稳定性、酸碱耐受度、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全基因组的测序及注释分析。【结果】得到一株裂解性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KpnB01,该噬菌体拥有透明且无晕环的噬菌斑,热稳定性较高,在极酸或极碱环境下不进行裂解活动,特异性较强,属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vBKpnB01全基因组大小为113 227 bp,GC含量为47.97%。注释结果显示噬菌体拥有149个编码序列和25个tRNAs,不含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通过噬菌体的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噬菌体为Sugarlandvirus。【结论】vBKpnB01拥有高效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