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马鸣  吴逸群 《动物学研究》2007,28(6):670-672
北山羊作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目前对其研究仍然较少。2004年10—11月、2005年7月以及2005年10—12月三次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定点搜寻、样线调查以及访问调查,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保护区5个主要区域中的3个有分布,这3个区域是:琼台兰河谷地区、克其克台兰河谷地区、木扎特河谷地区;在托木尔河谷和库孜巴依河谷两个区域中,定点搜寻和样线调查均没有发现北山羊分布,但访问调查该区域有北山羊。通过此次调查得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北山羊分布区,说明该保护区在北山羊保护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北山羊在保护区中的不均匀分布现状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为活动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 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 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 500—3 000 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 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500—3000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4.
《动物学研究》2007,28(3):231-242
2005年9月利用铗日法辅以陷阱法对位于秦岭山脉南坡东段的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10个;2 460铗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689只,隶属于3目6科19属27种(另有两种鼢鼠和一种鼯鼠系其他手段捕获),平均捕获率28.01%。对捕获的27种小型兽类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河梁保护区3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2.9288—3.363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7669—0.8602之间。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近地区的调查,据一些物种的分布特点,订出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名录,计48种,结果显示秦岭南坡东段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要高于秦岭其他地区。另在考察中采集到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a)、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i)、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在秦岭山区尚属首次记录。还整理了秦岭南坡小型兽类名录,认为秦岭南坡有小型兽类5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于西南区。  相似文献   

5.
山东五莲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远  姚亮  邱振鲁  颜景浩 《植物研究》2008,28(3):359-363
五莲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为全面了解其群落结构组成及物种多样性,作者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获得11个标准样方,面积6 600 m2。样方内记录到高等植物52科141种。该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针阔叶天然次生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主要森林植被为赤松—板栗群落(Pinus densiflora-Castanea mollissima community)、麻栎—赤松群落(Quercus acutissima-Pinus densiflora community)、赤松—杜鹃群落(P. densiflora-Rhododendron simsii community)、麻栎—杜鹃群落(Q. acutissima-Rhododendron simsii community)。样方数据显示该区域木本植物种类不是很丰富,但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生境异质性,其多样性指数乔木层<木本层<灌木层。作者认为影响该保护区核心区多样性的最显著特征应该为海拔和坡度,而人为干扰会严重影响外围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整体上看,本区域正处于群落演替早期,种间竞争尚不充分,物种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6.
2005 年7 ~8 月我们在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对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首先走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确定盘羊分布范围,然后根据地形和水系,将调查区域分为Ⅰ、Ⅱ、Ⅲ、Ⅳ 4 个区。在每个调查区域沿河谷和沟谷设置随机样线,步行、骑马或开车沿样线搜寻盘羊,记录群体数量、年龄、性别、栖息地类型。通过调查以盘羊所在地为中心、直径200 m 的圆形样方中的地形和生态因子,确定盘羊利用的栖息地特征值,建立马可波罗盘羊对栖息地利用的模型。以1∶50 000 的地形图建立调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用ArcView3.2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计算出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区内符合模型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要求的空间的范围和面积。通过计算每个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等数据,获得种群数量估计值,进而得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调查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在保护区西部达布达尔乡的皮斯岭、卡拉其古、赞坎沟等帕米尔高原地区;种群总数在1 500 ~ 1 700 只;保护区内盘羊分布面积为4 012.17 km2 ,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641.16 km2 ,可利用的栖息地仅482.67km2,仅占分布区的12.03% 。过牧、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疫病和交流障碍是盘羊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建议通过调整保护区边界、恢复栖息地、防止疫病、加强宣传、开展多边合作等措施来加强马可波罗盘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龙  王亮  温阿敏  闫世伟  姚晓军 《生态学报》2021,41(24):9932-9940
明晰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北山羊的分布格局,并阐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山羊的影响,对今后北山羊生境管理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山羊实测分布点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结合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CMIP6的8个气候模式均值预测中度发展路径(SSP2-4.5)下,基准期(1970-2000年)和未来气候(2041-2060年、2081-2100年)变化情景下,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变化,并综合贡献率和置换重要性值对北山羊生境选择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三种气候条件下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0.97,且真实技巧统计(TSS,True Skill Statistic)>0.90,模拟结果可靠。(2)影响北山羊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候条件(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等温性)、海拔和人为干扰(距泉和居名点距离)。水是保护区北山羊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气候条件共同控制北山羊生境条件。此外,北山羊习性决定其生境宜选择高海拔和远离人类活动影响地区。(3)基准期保护区北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片和南片高海拔山区,面积365.77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31%),北山羊适生区面积北片>南片、中高等适生区主要位于保护区北片。(4) CMIP6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濒危物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北山羊潜在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受北山羊近亲繁殖的影响,整体上北山羊数量和适生区面积增加并不显著且有向南部及高海拔地区转移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动照相术获得天山雪豹拍摄率与个体数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记录雪豹的活动和个体数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野外调查开始于2005年10月18日,至12月27日结束。累计野外工作71d,共布设36台红外照相机,约2094个照相日,50256h,收回胶卷71个。在新疆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5个峡谷的16个地点成功拍摄到清晰雪豹照片约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达1.53%。根据照片个体斑纹分析和“雪后痕迹调查”(SignSurveyAfterSnowing)的信息,确定在250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个体的日活动距离3-10km/d,其最低分布密度为2.0-3.2只/100km2。还拍摄到其它野生动物照片22张,如北山羊、野猪、草兔、石鸡、赤狐等。另外,还调查样线20条,搜集粪样和毛发样品计31个。  相似文献   

9.
2015年5—12月,基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历史资料设定重点调查区域,采用定点观察与痕迹观察资料收集以及非诱导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对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保护区巡护记录,重新确定黑叶猴在保护区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结果显示: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约为29群195只,比1995年增长了143.75%,比2003年增长了39.29%;主要分布区域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马蹄溪、白石溪、猪钻子沟、苏家沟、油筒溪、观音岩、底水、枇杷岩、让水坝等9个沟段中。全保护区内黑叶猴群体密度为0.11群/km~2,种群密度为0.74只/km~2,其中主要活动范围约32.50 km~2,主要活动范围内群体密度为0.89群/km~2,种群密度为6.00只/km~2。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得益于保护区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有效制止了盗猎行为的发生,减少了附近居民活动对黑叶猴的干扰和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黑叶猴种群及其栖息地,建议保护区通过划定重点管护区域、加强科学管理、开展生境管理和调节、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社区共管等措施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华俊钦  石江艳  李建强  杨海  徐基良 《生态学报》2020,40(20):7287-7298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该类型自然保护区通常具有复杂多样的保护对象,因此对其进行功能区划需全面考虑各种保护对象的需求。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以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白冠长尾雉及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点数据,结合收集的环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物种与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空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关系,评估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对白冠长尾雉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为33.84 km2,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6%、3.84%和9.19%,自然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比例偏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并不能充分满足保护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需要,且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影响,这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结合保护区内保护价值与人为干扰分布现状,针对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的受胁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方案,在不降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核心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降低保护区内人为干扰强度。本研究可为该保护区保护白冠长尾雉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以野生动物为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2012年6月,利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及红外相机技术,结合历史资料对浙江省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百山祖共有兽类8目20科55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百山祖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百山祖和凤阳山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相当接近,相似性指数也高,这可能与百山祖和凤阳山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但牛头山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导致物种分布密度偏大.  相似文献   

12.
2015年7—8月和2016年4—10月,采用样线法与固定半径样点法,对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和爬行动物进行调查,2种调查方法记录到的两栖和爬行动物相同,表明2种方法对保护区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发现能力相近。调查发现,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1种、爬行动物8种(隶属于5科7属)。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保护区内的两栖和爬行类物种均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北荒漠亚区及阿尔泰-巴彦卡萨领亚区。在保护区内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密度最大,为广域性分布。提出了加强保护区两栖和爬行类物种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叶猴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10-12月,我们采用样方法调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黑叶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保护现状,分析其致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管理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叶猴夜宿地89处,其中有43处夜宿地下方有新鲜排泄物。结合本次调查和访问,确定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18群100~105只,包括1只全白化黑叶猴成年雌性个体;其中11群分布在保护区内,7群分布在保护区外。猴群由3~12只个体组成。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是威胁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2006年11月,对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根据实际地形调查采用样线法或样方法,调查地点为毛坪、平祥、雷公山工区、格头、小丹江、昂英、桥歪、雷公坪、西江、桃江、高岩、交腊等地。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36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8科19属,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2种,即大鲵和细痣疣螈。分析了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垂直分布和雷公山模式产地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进行了样线调查,研究了该区内大熊猫种群及其同域主要伴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大熊猫活动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观音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及同域主要伴生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大熊猫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活动痕迹密度、范围均小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内2个大熊猫高密度等级的活动中心均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地区无大熊猫活动;羚牛、斑羚、野猪等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活动痕迹数量高于佛坪保护区;人类干扰可能对大熊猫种群活动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帕米尔高原盘羊分布与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2013年10月调查了东帕米尔高原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分布,首次分析了2000—2010年盘羊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走访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牧民确定大概研究区域的基础上,采用经典样线法调查盘羊分布区域和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影像技术估算2000—2010年盘羊分布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显示,马可·波罗盘羊主要分布在东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布伦口、木吉、吉根、哈拉峻和哈拉布拉克等地海拔在3200—520m米河谷或沟谷,分布区面积为4.70万km2。栖息地植被退化严重,在2000—2010年间适宜盘羊栖息地植被覆盖区面积由10382.63 km2下降到4444.55 km2,平均每年593.81 km2植被面积丧失。结果发现马可·波罗盘羊实体1611只,分布密度为0.99只/km2;据栖息地适宜植被覆盖面积估算,盘羊数量在3000—3500只之间,其中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最大,为2.01只/km2,其他区域分布密度相对较低。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干扰、超载过牧、围栏放牧和矿业开采等因素导致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建议一方面建立红色生态区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就地保护策略;另一方面启动实施迁地和离体保护措施,拓宽保护策略,提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临沧邦马山是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Nomascus concolor furvogaster重要分布地之一,但其种群现状一直没有系统的调查。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及2014年5月,通过历时86 d对邦马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和分布现状的野外调查(包括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鸣声定位法和样线法),首次绘制出该地区西黑冠长臂猿历史分布格局和变迁状况。西黑冠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邦马山大部分林区,数量在30群以上;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因自然灾害、毁林开荒造成的森林破坏和猎杀导致邦马山长臂猿数量锐减至10群以下。目前,邦马山西黑冠长臂猿已从绝大部分原始分布区消失,整个邦马山仅2个地点(勐撒小邦马和芒洪大鹿山)可能分别有1群西黑冠长臂猿残存,其种群现状是西黑冠长臂猿已极为稀少,处于灭绝的边缘。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和周边林区仍存在较多的偷猎和砍伐等人为干扰现象,严重威胁残存的西黑冠长臂猿群体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组分,邦马山亟需成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以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附生地衣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在保护区的不同海拔随机设计样点,进行树附生地衣的生态调查,以地衣盖度为指标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揭示树附生地衣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个样点中共得出31种树附生地衣,地衣群落结构主要受海拔、湿度、郁闭度和光照强度的强烈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说明保护区附生地衣的群落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这些环境因子高度相关。此外,某些地衣可能受全球暖化和气候干旱化的潜在威胁,增加森林盖度和生境湿度是保护地衣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冯利民  张立 《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
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 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喜欢海拔1 000 m以下的区域, 坡度小于10°的区域, 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 坡向为南、北两个方向。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