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山 《微生物学报》1994,34(6):483-486
全细胞可溶性蛋白的凝胶电泳分析作为细菌分类的一种简便而客观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许多报道中已证明蛋白凝胶电泳分析和DNA-DNA杂交的结果有紧密的相关性.目前在许多属中进行了全细胞蛋白组分的数值分类研究,我们对52株链霉菌进行了SDS-PAGE分析,并以全细胞蛋白组分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在全细胞蛋白组分上探讨链霉菌属内种间及种内不同菌株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鸭属中几种鸭卵蛋白质的比较——对北京鸭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化学方法已在分类学中应用。例如,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物的进化。这种方法可对形态上不易区分的种间或种下类群进行分类,使分类方法更加准确。 蛋白质分子是生物体内化学组分中带遗传信息的高分子,它们的分子是由二十种左右的氨基酸以不同的比例和排列顺序组成的。它们的分子量大小不同,所带的电荷不同,故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不一样。电泳技术利用这一原理把不同的蛋白质分开。生物的不同种类相应的蛋白质也常不相同,形成了生物体内蛋白质在物种或宗系的特异性。因此,蛋白质可以作为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外用细胞色素、血红蛋白,各种酶蛋白等进  相似文献   

3.
细胞中的各种分子以极高的速度向各个方向运动并以极高的频率彼此碰撞。然而在这种纷乱的环境中,细胞中的各种细微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不但能够形成并且能很好地维持,使细胞中的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形成这些有序结构的力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又分为性质不同的2种:亲水作用力(相对固定的电荷之间"点对点"的电荷相互作用)和亲脂作用力(相对弥散、动态和"面对面"的电荷相互作用)。这2种作用力互相配合,是形成高度有序的细胞和分子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电泳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混悬于液体中的荷电颗粒(离子或分子)向一极迁移的现象叫做电泳。由于荷电颗粒的净电荷和大小的不同就以不同的速度向一极迁移,因而可将混合物中性质极为相似的不同颗粒进行有效的分离。此外,电泳法还应用于测定颗粒的迁移速度,从而算出其分子量。因此电泳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许多细菌表面具有能识别并黏附于宿主细胞外基质(如纤连蛋白、胶原、纤维蛋白原等)的表面成分,统称为识别黏附基质分子的微生物表面组分。本文就其性质、结构,以及它们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抗菌肽抑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肽是由各种无脊椎动物、植物和哺乳动物的组织、细胞产生的丰富且分子多样性的一类物质。它们的氨基酸组成、两亲性、阳离子电荷和它们的大小使它们能够粘附或插入到细胞膜中形成孔洞,也就形成所谓的"木桶式"、"地毯式"和"环孔式"的机制。主要介绍几种不同的诱导细菌孔洞形成、细胞死亡的模型及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乳杆菌对数生长期培养基滤液中核酸组分的分析,阐明乳杆菌DM9811对数生长期培养基滤液中核酸的性质。方法应用核酸的分离、纯化及电泳分析技术。结果乳杆菌对数生长期培养基滤液中核酸组分为RNA,其片段大小为100 bp左右。乳杆菌对数生长期培养基滤液中核酸组分为RNA,为对数期产生且呈时间依赖关系。结论核酸组分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可能作为有效的信息分子。  相似文献   

8.
近年,有关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细菌分泌的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 signal,QSS)分子是调节宿主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信使。细菌分泌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种类繁多,经常干扰宿主哺乳动物细胞对细菌的免疫应答。通过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免疫应答或炎症反应,QSS分子阻碍细胞免疫信号通路,最终致使细胞凋亡或坏死。不同种类的QSS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某些信号分子能够穿过细胞膜,自由出入细胞;而有些则需要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出细胞。但QSS分子究竟如何干扰宿主免疫防御,宿主细胞能否识别细菌QSS的保守结构抵御细菌感染,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针对QSS分子与宿主哺乳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电子自旋共振法及羟胺氧化法检测超氧阴离子,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OS-14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来源。结果显示,OS-14细胞中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活性主要位于胞外,因此胞外组分很可能为主要的释放位点。实验从多个角度排除了胞外组分中蛋白质酶类分子对超氧阴离子释放贡献的可能性,有机酸分子有可能是水稻白叶枯病菌OS-14细胞胞外组分中超氧阴离子释放的非酶分子。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及其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细菌内毒素的分子特征,物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内毒素既是致病因子,又可发挥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它们是通过刺激有关细胞产生各种内源性调节因子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广东省土样中分离并鉴定获得粘细菌,以丰富资源微生物库,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为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及其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灭活大肠杆菌诱导法,从广东土样中分离得到粘细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扫描电镜、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并归类细菌。测定不同生长时期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得到抗肿瘤活性组分,测定抗肿瘤活性组分抗肿瘤谱及其对应的半致死浓度。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肿瘤活性组分作用B16后的亚细胞结构变化。【结果】分离并鉴定了粘细菌STXZ54新菌株,命名为Myxococcus macrosporus STXZ54,该粘细菌产生的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能够较好地抑制B16、Hela、HCT-116、4T1、Hep-3B等多种肿瘤细胞,初步分离其代谢产物得到活性组分SGF5。经MTT实验算出SGF5对B16、Hela、Hep-3B、4T1细胞的IC50均在10μg/mL左右,对HCT-116细胞的IC50是70μg/mL。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活性组分SGF5作用B16后亚细胞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结合细胞坏死与凋亡的检测初步判断SGF5能引起B16细胞的凋亡。【结论】从土样中分离得到粘细菌STXZ54,对分离到的活性组分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有开发成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因药食两用的特点被广泛研究,具有提升机体免疫,阻止和防御疾病的功能作用。不同食用菌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组分不同,主要有:多糖类、蛋白类、萜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组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症反应、抗心血管疾病、抗细菌、抗辐射及抗糖尿病等功效,其中抗肿瘤作用研究居多,研究发现其分子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这为开发天然无毒性肿瘤药物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食用菌不同生物活性组分抗肿瘤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延胡索中叔胺碱和季铵碱两类生物碱的不同电荷性质,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种类及pH值,提出了一种分离制备叔胺碱和季铵碱类组分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两类生物碱,含量分别达到了84.0%和60.7%,可满足中药有效部位制剂开发的要求。对所制备的生物碱类组分进行了多巴胺D2受体细胞拮抗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延胡索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主要集中在叔胺碱组分中,验证了两类生物碱组分不同的药理活性,为延胡索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及有效部位制剂开发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蛋白质分子格合物的电子能谱及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本文的结果表明:当蛋白质分子和辅酶或其它有机分子形成电荷迁移络合物时,在蛋白质分子导带下面将出现一系列定域化的电子-空穴束缚态能级。络合物受激发时,首先由基态跃迁到束缚态最低能级,出现电荷迁移吸收光谱。再激发时,才能由束缚态最低能级跃迁到其它束缚态能级或导带,从而出现非定域化的电子和产生电子顺磁共振信号。极性介质的影响和化学反应有助于电子转移。而络合物中的电子转移又会导致电子施主分子被氧化,电子受主分子被还原。通过对辅酶等分子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势的计算,说明辅酶和蛋白质分子可能以电荷迁移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一些半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结论能初步解释氧化还原酶在光激发和酶促反应中所产生的电荷迁移吸收光谱及电子顺磁其振信号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5.
从分子层面对泛癌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为了找到宫颈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子类,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维组学数据的癌症亚型分类分析流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宫颈鳞状细胞癌的mRNA表达数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以及拷贝数变异数据4个维度包含的分子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后的分类特征进行整合聚类,进一步筛选能够区分不同子类的关键分类特征,并使用这些关键分类特征建立宫颈鳞状细胞癌分类模型.本研究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分子层面子类的识别提供了分析流程,得到了两个临床生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并确定了8个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分类特征.本研究中识别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和关键分类特征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分类及分类标志物的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云  于彬  覃文新 《生命科学》2009,(2):276-279
细胞外基质不仅维持着体内细胞微环境的稳定,还在细胞的正常生长、增殖以及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发生时,基质中的分子组分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朝着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侵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合成和分解上发生巨大变化,胶原分子便是其中之一,胶原分子作为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对细胞的黏附、运动、迁移等活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胶原分子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基质中还存在着一些分子,它们在结构上和胶原蛋白一样含有三螺旋胶原结构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包括胶原分子在内的含有胶原结构的分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生物分类方法,是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可以分为细菌和古菌;真核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真菌。近年来对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分析和比较表明,真核生物还可以分为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两大类,其中单鞭毛生物包括动物和真菌,双鞭毛生物包括植物和藻类。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一些分子特征性进化方式的有力支持,并且证明多细胞动物是从单细胞的领鞭毛虫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土样中分离纯化粘细菌,对其进行鉴定与归类,以丰富粘细菌菌种资源,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为抗肿瘤药物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灭活大肠杆菌诱导法,从土样中分离纯化粘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向发酵液上清中加入XAD-16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发酵产物粗提物,CCK-8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P-HPLC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LC-MS/MS分析其分子质量。结果:分离并鉴定了STXZ77菌株,命名为Myxococcus stipitatus STXZ77。该菌株的发酵产物XAD-16树脂粗提物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人肝癌细胞SMMC-7721、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结肠癌细胞SW480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性,作用24h的IC50值分别为5.34μg/ml、13.50μg/ml、11.93μg/ml、28.70μg/ml、48.09μg/ml,而对正常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毒性较小,IC50值为17.09μg/ml,小于B16、4T1及SMMC-7721的细胞毒性。RP-HPLC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组分AP-C,质谱分析其分子质量为422.99m/z。结论:从土样中分离得到粘细菌Myxococcus stipitatus STXZ77,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组分AP-C,具有开发成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细菌毒素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分离出白喉毒素后,其后也分离并研究了其它细菌毒素。经查明大多数细菌毒素为蛋白性,并具有结合部位和活性功能。毒素分子具有结合功能的部分使毒素粘着于特定细胞的相应受体上,然后分子的活性部分施展毒性作用。研究结果指出没有结合部位的毒素分子不能体现生物学作用,尽管分子中仍保持具有活性功能的部位。 由于积累了许多有关细菌毒素的资料,有必要对其系统化和分类。在许多著作中都阐述了一些主要细菌毒素的分类法。Bonventre提出根据毒素分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分  相似文献   

20.
细胞迁移是一个多步骤协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和微管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细胞运动的主要动力。而迁移的过程又被多种信号分子组成的复杂的网络所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细胞迁移中微丝和微管的变化以及调控此种变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