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2.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皖南休宁县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产出的海绵骨针化石组合,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它们以二轴四射针、T型针、三轴六射针和三轴五射针为主。骨针形态完整,并保存了内部轴丝、轴管以及同心圈层等微细构造。黄铁矿化在化石的保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石产出的时代可能为梅树村阶至筇竹寺阶(Tommotian-Atdabanian),这个化石组合证实了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已开始迅速分异。  相似文献   

6.
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的界线附近地层(冶里组下部)中富含海绵骨针化石,其中部分骨针化石以次生海绿石化方式保存。海绵骨针的海绿石化与骨针的原始成分蛋白石有关,蛋白石不稳定,常脱水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变为石英;在寒武纪-奥陶纪过渡时期,此地的沉积速率较小,沉积了一套海绿石凝缩层,在局部弱碱性环境中,蛋白石质的海绵骨针易于溶解,且被海绿石所替代,蛋白石的溶解与海绿石的晶出替代近为同步,致使骨针形态完好保存。海绿石化海绵骨针共有4种类型:单轴骨针,四射二轴骨针(或十字骨针),五射三轴骨针及六射三轴骨针;其中四射二轴骨针丰度相对较高。单轴骨针可能为普通海绵纲的骨针,其余骨针都为六射海绵纲的特征骨针。  相似文献   

7.
湖北房县灯影组西蒿坪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湖北房县南部西蒿坪地区灯影组虽经许多地质单位工作,因一直未发现化石而全部置于震旦系。1980年,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王寿琼等,首次发现了软舌螺和腕足类化石,并将灯影组顶部含化石层位单独分出,建立西蒿坪段,置于下寒武统最底部。翌年,笔者之一张师本对西蒿坪段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并在两个剖面上逐层采集化石样品,经室内处理,获得了大量保存较好的软舌螺、单板类、腕足类、海绵、锥齿形类和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小壳化石。从总的面貌看,它与滇、川、黔和峡东等地区的梅树村阶动物群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与我国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组和苏联  相似文献   

8.
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骨针状假化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薄片观察,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底部的岩石中保存许多不透明的海绵骨针状物体。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表明,它们不是化石而是毒砂矿物晶体。因此,薄片中见到的矿化的海绵骨针状化石,尤其是前寒武纪的骨针状化石,需应用多种手段的测试才能够可靠地确认。  相似文献   

9.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地层中富含大量的小壳化石,除了软舌螺类、织金壳类和球壳类外,还有异常丰富的针棘状化石,这种针棘状化石是某种生物的外骨骼,鉴定为一个新形态属Acidocaracus,五个新形态种,并作了详细描述。 本文根据所发现的小壳化石与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如云南梅树村渔户村组上部,四川麦地坪段,湖北神农架西蒿坪段所含化石可以对比,并与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的玉尔吐斯组化石群也很接近,从而推断早寒武世早期古海洋的海水通道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陕西镇巴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中的小壳化石3新属5新种。样品采自镇巴小洋坝曾家坡,共生化石有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骨针和大量软舌螺等。化石组合面貌表明其地质时代属筇竹寺期。另外,在峡东水井沱组中发现了微网虫(Microdictyonsp.)化石骨片(图版I,图18,19),可与云南筇竹寺组及陕南水井沱组对比,说明Microdictyon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区。  相似文献   

11.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12.
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化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寒武纪海绵化石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于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的戈仲伍组或牛蹄塘组底部、筇竹寺期的牛蹄塘组和早、中寒武世凯里组。梅树村期的海绵属种单调,主要为六射海绵类麦粒海绵(Triticispongia sp.)及一些海绵骨针,代表寒武纪海绵首次爆发或辐射的前奏和先驱。牛蹄塘组海绵多达13个属,是寒武纪海绵辐射的重要窗口,以普通海绵略占优势,Leptomitus为优势属。凯里组的海绵共计7属,以普通海绵为主。贵州寒武纪海绵动物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组成的差异性,其演变过程受到环境的制约。贵州早期海绵动物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改变了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还为探讨海绵动物本身的起源、辐射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报道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纪早期水井沱组顶部灰岩中赋含的壳体动物群及一些骨骼化石,主要包括软舌螺、腕足动物、开腔骨类骨针、海绵骨针、原始赫兹刺、阿纳巴管、管状微体化石、单板类、古杯类等。初步研究认为软舌螺可归属为2纲3目8科9属,2种、2相似种和6未定种;腕足动物主要以乳孔贝和古圆货贝为主;单板纲归属为1科3属,1相似种、2未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Coleoloides cf.prindlei Lochman,1956和Coleolussp.,归属1科2属,1相似种,1未定种。这些骨骼化石中,古杯类Archaeocyaths和9个其他微体骨骼化石种:如软舌螺四边螺类Quadrotheca sp.,中槽螺类Altaicornus sp.,线带螺类Linevitus sp.,似软舌螺类Hyolithellus cf. micans Bil-lings,1871和Coleoloides cf. prindleiLochman,1956,单板动物太阳女神螺类Securiconus sp.和Igorella cf. minuta,以及腕足动物乳孔贝类Eohadrotreta zhenbaensis Li and Hol mer,在峡东地区水井沱组尚属首次报道。该层位微体骨骼化石丰度大,分异度较高,海绵骨针粗壮,骨骼化石保存分散。  相似文献   

14.
微型腕足动物化石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常见于陕南、峡东水井沱组与黔东麻江九门冲组等地寒武纪地层中,在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薄层灰岩中为首次发现。通过与华南其他地区E. zhenbaensis的背壳长宽比及中隔板等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松桃盘信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与浅水扬子地台的陕南、峡东地区的E. zhenbaensis壳体内部特征较为相似,包括肉茎孔形成阶段、肉茎孔封闭阶段及交互沟伸长阶段3个生长发育阶段标本,与较深水过渡区麻江的E. zhenbaensis略有差异。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的发现,扩展了该属化石在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丰富了该组腕足动物组成面貌,为研究E. zhenbaensis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来,在中国南方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地层中发现了多个特殊埋藏的化石库,它们是认识寒武纪和埃迪卡拉动物辐射前夕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可靠的化石证据显示,多细胞藻类和大型带刺疑源类在该时期发生了辐射.多种类型的动物胚胎和动物化石也在陡山沱组的地层中相继报道,但迄今为止,早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可靠动物化石证据非常少,一些动物化石的亲缘关系解释也值得商榷.瓮安磷块岩中的震旦圆圆茎是较为可靠的腔肠动物化石;庙河页岩中的环纹杯状管是动物栖居管的可能性较大,但管栖动物的属性无法确定;如果以寒武纪地层中产出的的海绵骨针作为参考标准,在庙河页岩中产出的宏体海绵化石和贵州磷块岩中的微体海绵化石的可靠性都要受到质疑;从有限的形态结构上分析,小型原锥虫与藻类原植体很难进行区分;由于标本数量的限制、成岩作用的影响,以及二维图像恢复成三维结构遇到的困难,磷块岩切片中的小春虫和水螅类化石的可靠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在湖北三峡地区和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页岩中发现的八臂仙母虫化石是典型的埃迪卡拉型化石.磷块岩和硅质岩中产出的动物胚胎化石是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材料,根据卵囊壳的特征可以归入两个属.目前为止,在陡山沱组的岩石中还没有找到与这些胚胎化石相对应的成体动物化石,这是对动物胚胎化石进行深入研究遇到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前言早寒武世海绵在文献中虽屡有报道(Rigby, 1976, 1986),但多为分散式保存的骨针,关于海绵骨骼整体化石的报道则极鲜见(Walcott,1886, 1889; Rigby, 1987)。云南澄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大量完整海绵骨骼化石和层位最低的唯一产地。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为重建海绵类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较可靠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早寒武世地层中所发现的大量海绵骨针均为四射类型的事实,推测这一时期的海绵分异度低,主要由六射海绵少数分子所组成,普通海绵极稀少,还未得到发展(Rigby,1976,1986)。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推测恰恰相反,实际上,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海绵在演化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海绵已高度分异并成为海绵类中最主要的优势生物类型。在分异度、物种结构、骨骼结构方式和复杂程度等方面均表现了筇竹寺期海绵动物群与中寒武世布尔吉斯海绵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筇竹寺期)已达到演化上的第一高峰,在其后筇竹寺期到布尔吉斯期将近3千万年的地质历程中处于缓慢的渐进式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海绵的分类、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维 《古生物学报》1991,30(6):772-785
本文简述了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了硅质海绵与钙质海绵在骨针及骨骼结构上的不同,认为骨针性质与硬体骨骼结构是海绵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把海绵动物划分为普通海绵纲(Class Demospongea)、六射海绵纲(Class Hexactinellida)、钙质海绵纲(Class Calcispongiae)、异射海绵纲(Class Heteractinida)和硬骨海绵纲(Class Sclerospongiae),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别海绵在地史时期的分布及演化。提出海绵除可作为判别环境的标志外,还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地史时期由海绵形成的成礁期有3次,它们与不同类型碳酸盐岩隆的生成及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前言早寒武世海绵在文献中虽屡有报道(Rigby, 1976, 1986),但多为分散式保存的骨针,关于海绵骨骼整体化石的报道则极鲜见(Walcott,1886, 1889; Rigby, 1987)。云南澄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保存大量完整海绵骨骼化石和层位最低的唯一产地。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为重建海绵类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较可靠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早寒武世地层中所发现的大量海绵骨针均为四射类型的事实,推测这一时期的海绵分异度低,主要由六射海绵少数分子所组成,普通海绵极稀少,还未得到发展(Rigby,1976,1986)。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推测恰恰相反,实际上,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海绵在演化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海绵已高度分异并成为海绵类中最主要的优势生物类型。在分异度、物种结构、骨骼结构方式和复杂程度等方面均表现了筇竹寺期海绵动物群与中寒武世布尔吉斯海绵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筇竹寺期)已达到演化上的第一高峰,在其后筇竹寺期到布尔吉斯期将近3千万年的地质历程中处于缓慢的渐进式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的海绵动物是近年在剑河辣子寨村发现的新类群。辣子寨剖面的海绵动物组合多样性高,化石保存好。经鉴定有普通海绵纲细丝海绵科的Leptomitus tereticusculus Chen et al.,1989,Leptomitus cf.L.conicus García-Bellido et al.,2007和Paraleptomitellasp.,斗篷海绵科的Choiaellacf.C.ovataZhao and Yang in Yang et al.,2003和Choiasp.;六射海绵纲的Saetaspongiasp.,计有5属6种和一些属种待定的海绵化石。剑河辣子寨村杷榔组海绵类群的发现丰富了杷榔动物群的组成面貌,扩展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的古地理分布区,增加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分异演化的信息,为海绵动物分类学、古生态学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首次描述并研究了在湖南张家界四都坪乡四都坪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硅质条带和结核中发现的保存精美的微体化石。化石组合包括大型具刺疑源类Cavaspina acuminata,Cavaspina basiconica,Gyalosphaeridium sp.,Mengeosphaera latibasis,Tanarium varium,Tanariumsp.和Urasphaera fungiformis;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球状、丝状蓝藻化石Archaeophycus yunnanensis,Polytrichoides sp.,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和S.solidum以及多细胞藻类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与湖北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三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anarium为特征的组合面貌基本一致。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也为华南扬子地区陡山沱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