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2.
对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6-X井1 460~3 600 m井段80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除少数井段样品外,多数样品孢粉化石均较丰富。共鉴定孢粉80属85种,另见疑源类及沟鞭藻等孢型化石。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结合疑源类和藻类的分布特征,将1 460~3 600 m井段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1 460~1 490 m为Polypodiaceaesporites-Polypodiisporites usmensis组合,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指示了滨浅海沉积环境;1 670~2 180 m划分为Quercoidites-Tricolporopollenites-Cupuliferoi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晚渐新世,疑源类和盘星藻Pediastrum含量高,揭示沉积环境为沼泽;2 210~3 090 m为Pinuspollenites-Magnastriatites hawardtii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含丰富的Pediastrum,指示了湖泊和沼泽环境;3 130~3 600 m为Taxodiaceaepollenites-Alnipollenites-Granodiscus-Leiosphaeridia组合,时代为晚始新世,疑源类丰富,主要为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3.
文中研究台湾海峡中北部大陆架区表层沉积的近代沟鞭藻囊孢组合特征及其与海区环境的关系。沟鞭藻囊孢组合由膝沟藻类和多甲藻类的12属19种和裸沟藻类的一个未定囊孢属种组成,还包含丰富或较丰富的微体有孔虫壳体内膜。该组合代表一种适应温暖内浅海环境的沟鞭藻生物群落。文中还对首次在我国发表的沟鞭藻囊孢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广西百色盆地早第三纪沟鞭藻和疑源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百色盆地那读组的沟鞭藻和疑源类,描述了11属25种,其中1新属、4新种、1新变种和2新组合种。根据藻类化石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组合。较详细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淡水湖相沉积),并认为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为早第三纪中晚期,即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可能以渐新世为主。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二连盆地东北部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16属28种,分属于沟鞭藻类8属15种,含3新种:Fromeacirculatasp.nov,Nyktericystatrigonasp.nov.,Paucibucinapylophorasp.nov,绿藻3属6种,疑源类4属6种,含2新种:Porusphaeraerenensissn.nov,P.pylophorasp.nov,及黄藻1属1种。可将它们划分为2个组合:赛汉塔拉组三段的Parabohaidina-Fromea-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即组合1)和哈达图组的Porusphaeraerenensis组合(即组合2)。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含沟鞭藻类层段的地质时代,认为赛汉塔拉组三段和哈达图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其中赛汉塔拉组三段可能为Barremian期;两个浮游藻类组合反映了较复杂的非海相流积环境,以为鞭藻类占优势的第一组合反映在赛三段沉积时是以半咸水一微咸水为主的湖相环境,以疑源类和绿藻占优势的第二组合反映哈达图组是以淡水为主的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阿尔必期微体浮游植物新属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该文描述了松辽盆地中白垩世阿尔必期泉头组三段的微体浮游植物化石1新属7新种,隶属于微咸水沟鞭藻类2属5新种(含4新亚种),淡水绿藻1属1种和疑源类1新属1新种。并对沟鞭藻 Ngktericysta Bint,1986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7.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伊朗卡尚地区始新世沟鞭藻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简要报道了伊朗卡尚地区库姆组首次发现的沟鞭藻类。计6属6种。根据沟鞭藻化石组合面貌,并结合介形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探讨了含沟鞭藻化石的地层时代.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大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宜昌秭归青林口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燧石结核中发现大量微体化石,其中包括大型带刺疑源类8属9种(含1个未定种):Appendisphaera?hemisphaerica,A.magnifica,Dicrospinasphaera zhangii,Eotylotopalla dactylos,Mengeosphaera chadianensis,Taedigerasphaera lappacea,Tanariumsp.,Tianzhushania spinosa,以及Variomargosphaeridium lithoschum。同时在宜昌秭归金瓜墩剖面陡山沱组二段发现一些新的具刺疑源类化石材料,结合过去的报道,总结该剖面陡山沱组二段的疑源类化石组成:共7属9种(含3个未定种和1个相似种),及1个不定种,包括Appendisphaera magnifica,Appendisphaera sp.,Dicrospinasphaera zhangii,Knollisphaeridiumsp.,Mengeosphaera chadianensis,Mengeosphaera sp.indet.,Tianzhushania spinosa,Variomargosphaeridium lithoschum,Weissiella cf.brevis,以及Weissiella sp.。在宜昌三斗坪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二段发现具刺疑源类Variomargosphaeridium lithoschum。这些化石材料丰富了对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二段具刺疑源类化石组成的认识,表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与上组合在化石组成上的差别或许小于过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描述鸡西盆地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2新种:Lagenorhytis granorugosus sp.nov.和Vesperopsis di-daoensis so.nov.;讲座沟鞭藻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认为滴道组含沟鞭藻化石的层 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很可能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沟鞭藻化石证实,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沉积时,鸡西盆地曾遭受短暂的弱的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大湾沟晚奥陶世疑源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大湾沟剖面晚奥陶世地层发现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7属27种,以棘刺类(特别是Baltisphaeridium)占优势;其次为梭形类,以Navifusa为代表。大湾沟疑源类组合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期组合对比表明,在晚奥陶世时疑源类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减弱,不及早—中奥陶世明显。该组合中有13个种仅分布于“Caradoc”—“Ashgill”期,地理分布广泛,因而颇具生物地层学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3年 8月 16至 2 0日在西宁市湟中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高校及生产单位的共 3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共重点交流了 8个报告。学术报告内容广泛 ,气氛活跃 ,讨论热烈 ,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尹磊明研究员在“东秦岭北坡中元古代微体植物群——早期生命的新窗口”报告中 ,展示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河南汝阳中元古代汝阳群北大街组发现的一个新的微体疑源类植物组合 ,其中除真核藻类外 ,表面具许多微小板片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可能为沟鞭藻 ,这一发现将沟…  相似文献   

15.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15属19种,含1新种和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下部)和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上部);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认为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晚期.据此,推测城子河组下部,即海相层及其下的地层时代属Valanginian晚期-Hauterivian晚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微体古生物学中有一门学科正在迅速发展,这就是对化石沟鞭藻及其伴侣疑源类的研究。什么叫沟鞭藻沟鞭藻是一类单细胞(个别为群体)的原生生物,是现代海洋微体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员之一,它的数量仅次于硅藻。它归属于甲藻门横裂甲藻纲。沟鞭藻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球形、卵形、菱形和鼎形。识别它们的标志有三点:(1)具有沟。一条横沟位于藻体赤道附近,一条纵沟位于腹面,与横沟大致垂直。沟中各有一根鞭毛,靠鞭毛的摆动使藻体作旋转运动。在化石状态下不见鞭毛,但沟还常能显示;(2)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沿岸地区第三纪盘星藻属和葡萄藻属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北部湾沿岸地区的第三系十分发育,微体浮游植物丰富。1976—1978年,笔者曾两次进行野外工作并采集样品。从1条剖面和10个钻孔约80块样品(绝大多数为岩芯)中,分析出较丰富的沟鞭藻类和疑源类以及绿藻门的盘星藻和黄藻门的葡萄藻化石。经初步鉴定,计29属、80余种。本文只报道其中的第一部分,即盘星藻属的12种及2变种(10新种、1新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W6-1-1井始新世海相沟鞭藻类24属36种(包括4新种),绿藻1属2种;论述了生物地层特征,建立了两个沟鞭藻组合并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古环境及海侵海退等问题。东海陆架盆地始新统两个沟鞭藻组合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大的海侵海退过程;海侵导致微体浮游植物的繁盛,并提供了较丰富的生油母质。文中提出下、中始新统的界线应置于温州组下部的灰岩与厚层泥岩之间,即瓯江组上部至温州组下部的灰岩应划归下始新统,温州组的其余地层应划归中始新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报道了发现于伊朗卡尚地区古近系的介形类,计16属6种、8比较种、9未定种及1亲近种。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面貌,并结合钙质超微、沟鞭藻和有孔虫化石组合,认为含介形类化石的地层时代为始新世至渐新世,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大陆架环境,而且为温暖浅海内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