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产生致命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继而在脑部损伤部位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形成了一个细胞因子网络,介导一系列致病机制和防御机制的产生。为明确细胞因子与新生隐球菌在致病和防御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新生隐球菌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条件启动子pCTR4的质粒构建以及其在新生隐球菌中的同源置换,研究其在隐球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套叠PCR,构建含报告基因NEO的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和启动子同源重组框,并利用基因枪将其转化入新生隐球菌感受态细胞,常规及实时定量PCR检测条件启动子对目的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质粒pNEO/CTR和隐球菌条件启动子重建菌株,条件启动子pCTR4对目的基因具有预期的转录诱导和抑制效果。结论新建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可以应用于对隐球菌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隐球菌泛素编码基因UBI 1并非致死性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为今后新生隐球菌泛素系统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是一重要的致病真菌,其细胞壁外层的多糖荚膜是第1个被公认的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在荚膜生理和生化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常用方法以及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代谢途径、生化合成酶、分泌、组装和调节这些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COP9复合体蛋白元件Csn6的基因同源重组敲除框,并通过基因枪转化系统敲除CSN6基因。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COP9复合体蛋白元件的基因信息,采用套叠PCR的方法,构建包含报告基因NEO和CSN6基因ORF两侧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同源重组框。应用基因枪将其转化入新生隐球菌感受态细胞,通过PCR和DNA测序对遗传霉素(G418)耐受的阳性克隆子进行筛选与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csn6裣。结论 COP9复合体亚基CSN6基因突变株的构建,为今后新生隐球菌COP9复合体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琳淇 《遗传》2015,37(5):436-441
绝大多数引发人体系统感染的致病真菌来自于环境,这些环境来源的真菌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其毒力衍生于它们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新生隐球菌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环境真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作为人类致病菌,新生隐球菌能够引发致命的隐球菌病和真菌脑膜炎,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隐球菌病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条件致病性至关重要。细胞-细胞交流、细胞形态转换和细胞异质性等重要环境适应行为在协调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致病菌-自然栖居环境-人类宿主三方的关系解析了新生隐球菌环境适应策略影响毒力的机制及相关进化动机,并对其潜在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遗传》2015,(5)
绝大多数引发人体系统感染的致病真菌来自于环境,这些环境来源的真菌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其毒力衍生于它们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新生隐球菌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环境真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作为人类致病菌,新生隐球菌能够引发致命的隐球菌病和真菌脑膜炎,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隐球菌病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条件致病性至关重要。细胞–细胞交流、细胞形态转换和细胞异质性等重要环境适应行为在协调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致病菌?自然栖居环境?人类宿主三方的关系解析了新生隐球菌环境适应策略影响毒力的机制及相关进化动机,并对其潜在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属属于担子菌门一冬孢菌纲一黑粉菌目一黑粉菌科,包括37个不同种[1],其中能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而其他变种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几乎不感染人类[2]。新生隐球菌感染好发于免疫低下的人群,包括HIV感染、接受实体器官移植以及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与新生隐球菌相反的是,格特隐球菌多发生在免疫正常的人群[3]。  相似文献   

8.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H99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为后续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蛋白功能以及病原-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对数生长中期的隐球菌细胞mRNA,以5’端标记有Oligo dT primer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后连接Adapter。分级纯化后,通过BP重组反应构建入门文库,入门文库扩增后提取质粒,通过LR重组反应转化为表达文库。结果入门文库总容量为1.13×10~7 CFU,阳性率为90.63%。表达文库总容量为1.25×10~7 CFU,阳性率100%。结论构建的表达文库具有较高的质量,此文库可用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蛋白互作机制,筛选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隐球菌蛋白,为新生隐球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细胞通讯系统调控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增殖与分化等多种基础生物学过程,也是调控单细胞生物群体或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策略。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来源病原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作为环境致病真菌,新生隐球菌进化出丰富的环境适应性策略。新生隐球菌细胞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社会性,不同形态的细胞承载着不同生物学功能和病原学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细胞通讯系统调控其群体或社会性行为,既是新生隐球菌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的关键策略,也与其致病能力密切相关。本文介绍新生隐球菌中细胞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态转换、适应环境及宿主压力等社会性行为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转录共激活因子MBF1基因缺陷菌株。方法采用套叠PCR方法 ,构建含有抗性基因NEO以及靶基因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基因敲除框,通过基因枪将重组片段转化入新生隐球菌,应用PCR筛选和DNA序列测序方法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与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mbf1裣。结论通过基因突变株mbf1裣的构建,为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转录辅助因子Mbf1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光镜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形态的影响;MTT法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浓度TTS-12对新生隐球菌细胞生物膜关键基因PMT4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TTS-12处理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结构更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指标及PMT4基因表达水平(P<0.01).结论 TTS-12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新生隐球菌PM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PRRs。NLRP1、NLRP3和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艾滋病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共病因素导致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100B抑制剂SBi4211对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黏附实验分析SBi4211是否能阻断HIV-1 gp41诱导下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进一步检测在此过程中SBi421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SBi4211可显著抑制HIV-1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作用,且呈时间、剂量效应(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Bi4211可抑制新生隐球菌和/或HIV-1 gp41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的表达。【结论】SBi4211可通过下调受体CD44来阻断HIV-1 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效应,这为了解HIV-1与新生隐球菌共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正原始图片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付钰课题组提供,为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H99的扫描电镜图。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真菌,通常具有一层多糖组成的荚膜,多感染免疫缺陷患者。随着老龄化和免疫低下人群的增多,世界范  相似文献   

16.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1简介 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人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一种简便易行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大鼠皮下置管法构建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并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生隐球菌体内形成生物膜的结构;采用MTT法对获得的体内生物膜结构进行活性的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感染模型;MTT法检测体内生物膜活性表明,随着体内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膜活性增强,与直接镜检和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对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内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鸽粪等自然环境中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在易感患者中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脑膜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全球每年约有近25万例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其中约18.1万人死亡[2]。近20年来,我国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但是隐球菌病的治疗药物种类有限,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为环境中的真菌,是引起免疫损伤患者脑膜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新生隐球菌有毒株能够快速适应宿主环境的诸多变化,改变基因/蛋白的表达,利用多种策略在宿主防御和治疗药物的压力下可塑性地适应和生存,并在宿主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顽强生存,某些免疫系统完好的宿主也不能幸免。新生隐球菌应用伪装躲避识别、逃避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改变细胞内转运等手段使病原体穿越天然屏障在脑中生长/持续感染。了解其中的毒性因子在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一株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从鸽粪标本中分离出的一株尿素酶试验阴性、咖啡酸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呈棕色菌落的酵母样真菌。根据该菌袜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力,认为是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此外,应注意这种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对人类造成感染的可能。这是关于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的首次发现和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