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恐龙绝灭的原因何在?是快速绝灭,还是延续了数千万年之久?恐龙与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的关系如何?怎样解释进化过程的原因和动力?下面分别介绍苏联古植物学家克拉西洛夫教授和古动物学家塔塔里诺夫院士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大自然的实验我们人类,无疑是地球上的主宰。就凭这一点,过去主宰过大地的各个物种为什么绝灭了,就不能  相似文献   

2.
植物进化与物种绝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绝灭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绝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的绝灭和进化是生物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方面,进化表现出连续,而绝灭表现出间断,后者对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植物细胞核型的进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从诞生开始,在经历了复杂的进化历程之后,才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也发生了相应的进化。并且,核型的进化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及各物种的亲缘关系。因此,对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对植物系统进化的认识。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物种形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生物进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渐进式物种形成,即原来的种经过突变与选择,逐渐积累变异,首先形成地理族和生态族,然后分化成独立的新种。而还有少数学者认为种间进化不同于种内进化,新种形成…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物种?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物种的形成是在生殖隔离的基础上某些新的生物学性状的形成和保留,是生物进化的最基本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结构突变的积累与功能的分化. 地理隔离使群体中的基因不能交流,基因突变也会影响个体间交配趣向,从而造成交配隔离或者交配后杂合体的基因组不亲和、杂交不育甚至杂交不活,使不同的群体逐渐分化为新物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进化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一些与物种形成有关的基因-物种形成基因(speciation genes),鉴定并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不仅能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新物种形成的实质和规律、而且对于我们突破种间屏障进行远缘杂交育种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对几个物种形成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化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往往较高;进化水平较高,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年青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则低。地区性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更容易遭受绝灭的危险。藉此,可在短时期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该类群的濒危过程。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包括达尔文和杜布赞斯基等人对生物进化的原因颇有研究,伹对进化的动力问题论述甚少。然而,动力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根本性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对生物的进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关于生物进化的动力,流行的提法是遗传与变异(或称遗传与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生物的进化,决定生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其中,遗传是一种稳定性的因素,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保存物种的方面。由于生物有遗传性,谷子才成其为谷子,鸡才成其为鸡,人才成其为人。但是只遗传还不行,只遗传,原来有多少种生物,就永远是这么多生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起源过程中,推测最先出现的遗传物质载体是RNA。从化学结构上看,DNA比RNA稳定,双链又比单链稳定。这可能是为什么细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最终选择了双链DNA作为遗传载体的原因。人们可以通过对进化过程中序列保守的DNA片段进行比对和分析,来了解不同物种在生物进化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然而,什么是物种呢?物种的概念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是生物教学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实际上,最先给生物命名的人,既不是林奈(Linne)也不是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而是普通老百姓,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有给所遇到的东西取名以便记忆的习惯,然后通过语言通讯和文字记录,就产生了生物的名子——种名,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名义种(nominalistic species).亚里斯多德和林奈等科学巨匠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的重建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在现代分子进化研究中,根据现有生物基因或物种多样性来重建生物的进化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可靠的系统发生的推断,将揭示出有关生物进化过程的顺序,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进化的历史和进化机制。本文简要介绍了系统发生树推断的几个重要问题:建树方法、数据转换、树的可靠性及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10.
徐钦琦 《化石》2003,(4):33-35
公元前五世纪 ,在亚洲和欧洲分别涌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 (公元前 5 5 1— 4 79年 ) ;印度的释迦牟尼 (公元前 5 6 5— 4 6 8年 ) ;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 5 72— 4 92年 )和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 5 40— 4 80年 )等等。如今他们已被誉为开东西方古文明先河的历史人物。人们不禁会问 :为什么这批伟大的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之上 ?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在这些历史现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规律呢 ?受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 (参看本系列讲座的5— 2 0 )的启示 :旧的物种都在大年的冬末绝灭 ;而新的物种则都在…  相似文献   

11.
寒武纪初发生过生物大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早寒武世是生物进化的特别时期,那时首次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动物,海洋中进化出一大批生物。但是,新的研究揭示,就在这一进化过程中,有一大批新出现的动物不久即遭灭绝之灾。美国学者菲利普、西格诺在搜集全球早寒武世(5...  相似文献   

12.
徐钦琦 《化石》2005,(4):34-36,40
在显生宙,从宏年,代年,纪年,世年,期年到事件年共6个层次,在不同层次的大年的冬末,生物界都会发生相应层次的绝灭事件。大年的层次越高,绝灭事件的规模或影响便越大。换句话说,大年的冬末乃是生物界淘汰旧物种的季节,这是生物事件的第一幕。冬去春来,经过生物事件第二幕的短暂间隔后,不同层次的大年的春季就降临了。此时生物界会出现相应层次的辐射或爆发事件,表现为一批新物种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1859年、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理论公布于世,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来,古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达尔文主义一再遇到挑战。1982年是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世界上掀起了一场争论:“达尔文错了吗?”这就有必要讲一讲什么是达尔文主义和怎样理解认识它。达尔文是一个“自然选择万能论者”吗? 达尔文把自己的巨著命名为《物种起源》。标题的全称是:《通过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合生存的物种起源》。这个标题比较鲜明地说明,物种是这样实现进化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选择决定变异的适应和发展方向。这个基本途径可归结  相似文献   

14.
张德兴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09-886
生物学家通常认为物种是生命多样性的基本单位。然而, 尽管近一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们不断地讨论物种概念问题, 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形成共识。大多数生物学家关注如何定义物种主要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所以, 不同学者提出的物种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实践应用上的可操作性, 并且其视角难免受其专业见地以及对形成新物种的进化过程的认识所影响。物种代表了进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而且不同的“物种”可能处于物种形成这个进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鉴于“定义”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协议的约定或界定, 任何定义都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概括, 因此我们可能很难建立一个与分类实践中千变万化的情况都能完全匹配协调的物种定义。已经提出来的那些物种概念或定义都有其合理性, 但是也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否则就可能会因为固执地坚持某一特定的物种概念而在物种界定和进化研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错误甚至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下,物种和生态层面的宏观动物学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2009~2013年动物学领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揭示两机构近5年宏观动物学研究的现状、热点、差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两机构在动物分类、系统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等宏观动物学研究方向十分类似;作者聚类方面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多侧重于中国昆虫纲研究,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的动物类群更具多样性且地区跨度更广;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目前最主要的研究热点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前沿仍为中国新物种的经典分类学研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热点则已转向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新物种发现与描记,在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则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宏观动物学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6.
刘培生 《化石》1993,(4):2-3
自达尔文与华莱士以来的每位生物学家都承认种间生态学作用对进化的意义。1964年,埃利希和雷文提出了协同进化理论。它反映了生态学相关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相互进化。这一理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进化生态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对进化过程的生态机制以及生态特性与生态关系进化规律、种间生态学作用引起的物种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仅从协同物种形成的概念出发,对协同物种形成的生态机制以及生物学意义作一简要概述。协同物种形成的概念进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过程,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种群分化的生态机制和物种形成的本质在于对生存条件的逐步适应。按照协同进化理论,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协同适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行了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  相似文献   

18.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兽类学报》2023,(6):627-643
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寄生虫对宿主种群的调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寄生虫寄生于宿主 ,组成了宿主 寄生虫系统 ,它们之间是否已经通过长期的选择进化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呢 ?寄生虫对宿主是否还具有种群调节能力呢?Price1认为寄生虫是一种开拓性物种 ,具有高度的进化和形成物种速率 ,有较广的适应范围 ,从而形成了不稳定的宿主 寄生虫系统 ,寄生虫和宿主种群之间仍然产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物种起源的中心内容是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前者说明现存的生物物种具有共同祖先,生物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新种不断产生,旧种不断绝灭。后者说明生物具高度生殖率,必须在有限的生存条件中为生存而斗争,斗争结果能留存者为少数,那些具有利于选择的变异个体会有较多生存的机会,而具不利于选择的变异个体则受淘汰,亦即自然选择。通过放射性元素计时技术,已经相当肯定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是在3.5—4.0×10~9年以前,在这漫长生物进化途径中,它们无疑是处在进化阶梯的最底层,研究微生物的进化以及利用微生物作模型来阐明生物进化可能的原因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