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对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及双歧杆菌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用5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抗生素组(B)、益生菌组(C)、益生菌干预组(D)和生理盐水组(E).A组为空白对照,B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C组给予双歧杆菌灌胃,D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E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取少许新鲜盲肠内容物粪便涂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末端回肠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粪便涂片结果显示:B组与其余四组相比G+b占肠道总细菌数比率明显下降,G-b及G+c占总细菌数比率明显升高(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C组与E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发育良好,上皮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而A组腺体发育少,绒毛高度小;B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萎缩,黏膜水肿,部分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D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排列整齐绒毛显示清楚,少部分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组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B组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灰度值增大(P<0.05);C组与E组相比CD4、CD8表达增加,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后肠黏膜结构被破坏以及干扰肠道菌群的定植,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长双歧杆菌的能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乱,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罗伊乳杆菌DSM 17938对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抗生素暴露组(A组)和益生菌干预组(B组),每组12只。A组在出生后第2天(postnatal day 2,PND2)~PND6给予罗氏芬灌胃,2 h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B组同期给予罗氏芬灌胃,2 h后给予罗伊乳杆菌DSM 17938灌胃。PND7及PND42,2组大鼠中各处死6只,取空肠、结肠黏膜及其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 V4区二代测序;PND42空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用Image Pro Plus 6.0测量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结果PND42时,A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B组。2组大鼠空肠、结肠未见明显炎症等改变,2组间空肠、结肠黏膜绒毛及隐窝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D7时,2组大鼠空肠、结肠菌群多样性及门水平菌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上,A组、B组大鼠空肠菌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大鼠结肠菌群中乳杆菌属明显增加。PND42时,与A组大鼠比较,B组空肠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Beta多样性差异明显,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柔膜菌门及广古菌门比例明显降低,厚壁菌门比例明显增加,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厌氧芽胞杆菌属、芽胞杆菌属、瘤胃球菌属、Dechloromonas及普氏菌属比例明显降低,乳杆菌属比例明显增加;结肠菌群Shannon指数明显增加,Beta多样性差异明显,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疣微菌门比例明显增加,厚壁菌门比例明显降低,属水平上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金黄杆菌属及Facklamia比例明显降低,Akkermansia、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及拟杆菌属比例明显增高。结论预防性应用罗伊乳杆菌DSM 17938可纠正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大鼠发育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舍得老酒对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其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方法 将28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7):对照组、乙醇组、舍得老酒1组及舍得老酒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酒精(7.6 mL/kg)及舍得老酒(3.8 mL/kg和7.6 mL/kg 2个剂量),连续灌胃4周。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血清炎症相关分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免疫细胞水平;采用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乙醇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较低,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高,白介素10浓度较低,而舍得老酒2个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乙醇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不良反应。舍得老酒7.6 mL/kg剂量组可能通过降低CD4+T细胞比例而减少炎症的发生。舍得老酒3.8 mL/kg组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其他3组。4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一定差异,门水平上,乙醇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其他组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低于其他3组;属水平上,乙醇组Ruminiclostridium_6、Prevotella_9及Lachnospiraceae_NK4A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青年对照组,(2)衰老对照组,(3)衰老观察组(衰老+异麦芽低聚糖)。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应用异麦芽低聚糖灌胃,检测各组肠道菌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灌胃异麦芽低聚糖后,衰老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血清IgG、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机体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玉米紫色植株花色苷色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动物实验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检验方法,观察玉米紫色植株色素对小鼠肠道中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灌服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低剂量组肠扦菌数量明显低于灌服前(P〈0.05),其他组肠杆菌数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玉米紫色植株色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大鼠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其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正常艾灸组12只,RA模型组12只,RA艾灸组12只。RA艾灸组与RA模型组以牛Ⅱ型胶原诱导方法建立关节炎大鼠模型。正常艾灸组与RA艾灸组给予艾灸双侧肾俞、足三里,正常对照组与RA模型组不进行艾灸治疗。分别于造模成功后,艾灸干预第1、2、3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AI)评分、杆菌/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并比较差异。结果 大鼠造模后较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差、体质量低、足趾容积大、AI评分高、杆菌/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比值低。艾灸干预后一般情况改善、体质量增加、足趾容积稳定增加、AI评分下降、杆菌/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比值增加。RA临床表现和肠道菌群变化呈显著性相关,各时间段艾灸干预后RA模型组、RA艾灸组大鼠杆菌/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艾灸能够有效治疗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期应用罗伊乳杆菌DSM 17938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4只自然分娩出生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2只),益生菌组大鼠在生后2 d(PND2)开始予罗伊乳杆菌DSM 17938[1×10~6 CFU/(g·bw),1次/d]灌胃,至出生后第6天(PND6),对照组同期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PND7及PND42时,两组分别处死6只SD大鼠,留取空肠、结肠黏膜及其肠内容物标本,采用16S rDNA V4区二代测序法检测空肠、结肠菌群构成;采用Image Pro Plus 6.0测量空肠、结肠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结果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10、0.856,均P0.05),PND42时两组大鼠空肠、结肠黏膜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96、0.115、1.122和0.715,均P0.05),两组大鼠空肠和结肠菌群的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差异在PND7及PND4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间的肠道菌群LEfSe分析显示PND7及PND42时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无差异。结论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SD大鼠生命早期添加罗伊乳杆菌DSM 17938不影响生命早期、远期肠道菌群的总体组成及远期肠道上皮组织结构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王亮  沈丽  王东升  韩立慧  王茂龙  刘汉成  周岩冰 《生物磁学》2011,(10):1924-1926,1920
目的:探讨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饮食对SD大鼠肠道茵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禁饮食组,术后早期禁饮食组和术后早期进食组,共处理4天,第5天脱颈椎处死,无茵条件下取回盲部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结果: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以及禁饮食组与对照组比较,抗生素组与肠道准备组、禁饮食组比较,大肠杆菌、类杆菌数量均明显增加,双歧杆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减少,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进食组与术后禁饮食组相比,大肠杆茵、类杆菌数量有所减少,双歧杆菌、肠球菌数量有所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有所提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禁饮食均可引起SD大鼠肠道茵群失调,其中抗生素对肠道茵群的影响最大;并且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茵群失调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长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按体表面积予头孢曲松钠钠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然后灌胃不同剂量的长双歧杆菌菌粉,观察治疗后大鼠肠道菌群数量、B/E值和血清内毒素的变化。结果予头孢曲松钠钠处理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异常增殖,B/E值明显下降,血清内毒素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剂量治疗组肠道内细菌数量恢复程度及B/E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低倍剂量组。长双歧杆菌各治疗组的血清内毒素含量无明显改善,与自然恢复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可诱导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高倍剂量长双歧杆菌对头孢曲松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效果更佳,短期应用不能明显改善头孢曲松钠诱发的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泰宁对抗生素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作用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大鼠灌服抗生素诺氟沙星胶曩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给予阿泰宁治疗,随后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等。结果抗生素组肠道菌群失调,NK细胞活性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经阿泰宁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在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中,阿泰宁组足跖增厚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抗生素组(P〈0.05),T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组和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阿泰宁能够有效恢复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并能有效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2.
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1±3)d日龄断奶SD大鼠9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0.5%鱼油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分别于第7、14、21、28天处死各组大鼠12只,分别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应用梯度稀释法和培养法测定大鼠4种肠道正常菌群,即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结果实验组第7天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8天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第7、14和21天肠道内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4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鱼油可以明显提高断奶大鼠的脏器指数,并且可通过增加断奶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肠道内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进而调节断奶大鼠的肠内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2B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1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和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坏死、黏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轻。A1B1、A1B2、A2B1和A2B2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2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他克莫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70~85g,随机等分为三组.A组大鼠为他克莫司加五脂胶囊组,每日给予他克莫司(普乐可复Astellas Ireland Co.,Ltd生产)2 mg/kg和五酯软胶囊(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粒/kg;B组为他克莫司组,每日给予他克莫司2 mg/kg;C组为对照组,每日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均在空腹时灌胃给药,用药1h后喂食.用药时间为5个月.每月监测大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和空腹血糖.结果 在用药的1~5个月期间,A组大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在用药的第1个月和第2个月,三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第3个月后,A、B两组大鼠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组大鼠血糖略高于B组,二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4、5个月后A、B两组大鼠的血糖持续升高,并且A组大鼠血糖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胰岛素分泌指数和敏感指数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他克莫司通过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大鼠血糖升高,这种升血糖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腹泻患者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CD8+水平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6.48,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肝硬化腹泻具有较好疗效,能提高肠道sIgA水平和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从而增强肠道局部黏膜防御力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