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油茶在生长发育期间,种子和果壳皂素累积动态以及种子皂素和油、脂肪酸累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发展油茶产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促进精准扶贫并改善生态环境.对油茶进行全国尺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以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分布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普通油茶为对象,选择年平均气温、1月和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关键气候因子,计算主产区(即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县市)的关键因子值.基...  相似文献   

3.
油茶主要病虫害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油茶主要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软腐病、炭疽病、油茶毒蛾为均匀分布;煤污病、白绢病,茶梢蛾为随机分布;茶蚕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4.
普通油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叶绿体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普通油茶的重要经济性状,该研究以普通油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材料,从中筛选出51条长度大于300 bp且以ATG起始的非重复CDS(Coding DNA Sequence)为对象,利用CodonW软件分析其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密码子第三位GC含量为27.55%,ENC范围在35.23~56.67之间,平均值为46.09;RSCU值大于1.00的密码子数目为30个,其中29个第三位碱基以U或A结尾;中性绘图表明GC12与GC3的相关系数为0.143,相关性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0573;频数分布显示,55%基因的ENC比值集中分布在0~0.1,25%基因的ENC比值分布在0.1~0.2之间;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向量轴占10.12%的差异,第二向量轴占9.36%的差异,其余两轴分别占7.97%和7.46%,前4轴累计差异为34.91%。中性绘图、ENC-plot和对应性分析均表明普通油茶叶绿体基因密码子偏好受突变作用,更多受选择的影响。最终取高表达优越密码子和高频密码子共有的CUU、AUU、GUU、GUA、UAA、CAA、AAA、GAC、GAA、CCU、ACU、GCU、GCA、UGU、CGU、AGU、UUG、GGU等18个密码子作为最优密码子。该研究结果为利用叶绿体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普通油茶重要经济性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果油茶与普通油茶居群遗传结构及种间杂交渐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345-2352
利用11对SSR引物对5个同域分布的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种的共有等位基因数为57个,占总数的96.6%;在普通油茶中仅检测到2个特异等位基因,而在小果油茶中没有检测到特异等位基因,但两物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别.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在物种和居群层次上,两物种的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均为0.25 ~0.50,属于中度多态性.同域分布的两物种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057,明显低于物种内异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的平均值(小果油茶0.332,普通油茶0.201),也低于木本被子植物种内居群间平均水平(0.102).5个同域分布物种间基因流的平均值为10.072,明显高于物种内异域间基因流的平均值(小果油茶1.006,普通油茶1.990).UPGMA聚类结果显示,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明显存在着因杂交而产生的基因渐渗.小果油茶或许是普通油茶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6.
油茶的“假果”平常称为“茶泡”。每年春季很多的小孩在油茶林摘下来吃,农民见到这种果实多了,就说油茶产量一定不高,于是笔者对这种假果的形成进行了观察。油茶是一种异花传粉的植物。一般在10月开花。笔者在去年开花期以10朵花为观察材料,其中5朵(编号为6.7.8.9.10) 当花未开时,去雄,用透明的  相似文献   

7.
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 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山茶属中一个重要油料树种。广西是普通油茶的重要分布区,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为深入了解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服务于种质保存和品种选育,该研究首先对已开发的SSR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97份广西有代表性的普通油茶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已开发的10对油茶SSR分子标记中,7对能稳定扩增且表现为共显性,2对扩增不稳定,另外1对无法扩增出产物。(2)7对共显性SSR标记总共检测到33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3~6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714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2.0842~4.314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288;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202~0.7682,平均每个位点基因多样性为0.6281。(3)参试群体中绝大多数位点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存在遗传结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0~0.6701和0.5233~0.7724,其平均值分别为0.5698和0.6316。(4)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5~0.7917,平均遗传距离为0.3545;UPGMA聚类显示相同来源的种质资源无法聚成一类,在同一聚类分支上混有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这表明已开发的油茶SSR分子标记适用于广西普通油茶,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拥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普通油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茶子叶体细胞胚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油茶子叶块为外植体,在附加2.0mg·L-1 2,4-D和1.0mg·L-1KT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学结构.结果表明:油茶体细胞胚可直接起源于表皮或近表皮的单细胞原胚或者多细胞团.其中,单细胞原胚先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二细胞原胚再进一步分裂后聚集形成多细胞团,最终经过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发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9.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大力推广的优质油料树种。本研究分别取花后150和170 d油茶果实,比较新鲜提取、自然晾晒及不同光质晾晒后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旨在为合理采收处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晾晒能够显著提高花后150 d油茶种仁出油率,其中‘华鑫’种仁出油率的增加达5.35%。覆盖蓝色膜晾晒最有利于花后150 d的‘华硕’油茶油脂采后合成,种仁出油率高达52.42%。晾晒对花后170 d油茶种仁出油率影响不大。无论晾晒与否,脂肪酸成分不变,花后170 d较花后150 d油茶种仁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均有增加,但是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油茶种子油脂的合成积累与源汇基因表达间的关系,以高油品系‘MY003’和低油品系‘MY008’的不同发育时期(6月2日、7月4日、8月5日、9月3日)种子为材料,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含油率,采用qRT-PCR技术分析油脂合成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和DGAT2)在高低油种子间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油脂合成积累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油茶种子油脂合成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油茶种子含油率均处于逐渐上升趋势(0.16%~24.1%),并在7月4日以后开始迅速上升,且‘MY003’种子含油率一直高于‘MY008’。(2)在‘MY003’种子中GPD1、DGAT1和DGAT2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Y008’,DGAT1和DGAT2在源基因GPD1高水平表达后仍出现表达高峰;源基因GPD1在种子发育初期高表达,促进了TAG前体G3P的高效合成,而汇基因DGAT1和DGAT2在种子发育后期高表达,则促进了TAG的高效积累,GPD1与DGAT1、DGAT2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油茶种子油脂的合成积累来源于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与DGAT2的协同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油茶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分布较广,油质较好,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为主,三者约占脂肪酸组成的90%以上。本文主要研究油茶种子成熟过程中脂肪积累的初步规律,期望为制定增产措施和选育良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沙打旺种群生长期地上部生物量、营养物质产量呈单峰曲线。各器官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的高峰期不一致,地上部生物量在9月上旬(花期)达最大值;其中茎杆量峰值在花期以后;叶量峰值在花期以前。粗蛋白,粗脂肪产量高峰在生物量高峰前,分别为166g/m2,29g/m2;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产量高峰在生物量高峰后,达591g/m2、663g/m2。沙打旺生物量形成过程中土壤水分逐渐亏缺。从返青到生物量高峰,地上部生物量与根区3m土层贮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7726**)。沙打旺绝对生长速度为一单峰曲线,在7月上旬达最大值(14.9g/m2·d):净同化率在返青后有一短暂上升期;相对生长速度持续下降。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成份含量及其积累速度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实践上所利用的各种植物之中,我们的达尔文主义教研室选择了栽培的禾本科植物作为研讨有机体发育和生长的材料。大家知道,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如小麦、黑麦、稻、玉蜀黍、大麦、燕麦、黍、粟等,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猫尾草、无芒雀麦草、狐茅,也像其他饲料禾本科植物一样,都在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 油茶是异花授粉作物,主要靠昆虫媒介,如花蝇、蚂蚁、胡蜂、甲虫、地蜂等,其中油茶地蜂传粉效能最佳。据报道,一只蜜蜂能携带花粉4.8万粒,一只蚂蚁携带330粒,一只蓟马仅仅6粒。据我们测定,一只油茶地蜂能携带花粉83.1万粒。 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分布广泛,在鄂、赣、湘、粤、桂、贵、滇等省区油茶产区均有分布。为了摸清油茶地蜂规律,更好地利用,我们从1973年起,对地蜂进行了研究,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油茶软腐病于五十年代末在我国一些油茶栽培地区陆续发现,但迄今病原菌尚未肯定。本文着重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类。为给鉴定病原菌提供资料起见,试验中分别进行了人工接种,结果实验室内的叶片和枝梢水槽溅水二项保温措施却只产生与大田病株相同的病斑而极少在病斑表面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只有实验室外的三项处理,即使用病组织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接种,也获得52.2一100%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病叶率。从而证实了油茶软腐病病斑及其表面上的“蘑菇”型构制是同一种菌所产生,并证实了“蘑菇”型构制是瘸原菌的子实体。再从大田叶斑表面形成(乃至人工诱发)的黑顶的和未黑顶的“蘑菇”型的分生孢子出的切片看出,黑顶的顶面全部为瓶梗和瓶梗孢子链所覆盖,而未黑顶的则展示出是由极紧密的分生孢子梗从其柄部顶端向边缘辐射生长组成。这就清楚表明,这种“蘑菇”型构制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从而为鉴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牙面彻底清洁后24 h内牙面上定植的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方法 8名健康成人接受全口洁治后,分别于6、12和24 h收集龈上菌斑,提取菌斑内细菌的基因组DNA。设计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菌特异性引物,获得目的基因,克隆于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测序后获得质粒标准品。将样本和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绘制标准曲线,确定样本中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菌DNA拷贝数。结果牙面彻底清洁6 h后即有大量变异链球菌定植,变异链球菌拷贝数占总菌的0.32%,24 h后增加到0.67%。12 h时定植的变异链球菌拷贝数高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4 h后继续增加(P=0.024)。12 h时定植的总菌拷贝数高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4 h后继续增加(P=0.042)。牙菌斑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拷贝数低于103。结论早期牙菌斑中12 h定植的变异链球菌和总菌数量高于6 h,且24 h内不断增加,仅有少量伴放线放线杆菌定植。  相似文献   

17.
油茶果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壳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α-菠菜甾醇(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R)-de-O-metillasiodiplodin(3)、4′,5,7-三羟基二氢黄酮(4)、大黄素(5)、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6)、ω-羟基大黄素(7)、macrophorin A(8)、negunfurol(9)、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10)。化合物1~9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滇南地区19个科46种木本植物种子的含油量,油脂的折光率、比重、皂化值、酸值、碘值及其脂肪酸的定量分析结果;其中琴叶风吹楠、滇南风吹楠、勐仑翅子树、云南罗森藤、大果人面子和五桠果叶木姜子等为西双版纳所特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丘北县油茶的生产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形成油茶低产林的原因,针对存在的林地荒芜、品种混杂、管理粗放等原因,提出了通过营林措施和更新技术对低产林进行改造,使多年处于荒芜的油茶得以更新复壮,对指导农民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结实器官形成过程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李森科把植物个体发育的规律建立在阶段发育的理论基础上以後,使得我们有可能科学地去查明植物器官形成的规律及其所要求的外界环境条件。李森科早巳指出:阶段的改变虽然不能经常伴随着新器官的出现而被觉察出来;但是,阶段质变的过程却常是器官形成的基础。在某一个发育阶段内,只能形成植物的某些器官、性状和特徵。譬如,苏联农业生物学家已经指出,小麦在春化阶段完成以前只能形成根、叶和分蘖,而在完成了光照阶段以後,就能开始形成结实器官。同时指出:不同品种的作物是依照着它们各自的本性(遗传性)以各自不同的速度来通过器官形成的各个时期,这种器官形成或通过的速度,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