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看"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看”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出发点,运用生物科学视野和中学教育视野这两种视野,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3个维度展开,并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审视和超越教科书;同时,还应持有系统综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生物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得生物学这个名词已经不能表达“生物学”的时代特征,而逐渐被“生命科学”所取代。这个过程就是生命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代表着生命科学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涵义,并从中学生物学的学科角度探讨了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和开发过程,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建立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新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试验本,增加的诸如科学史、探究实验、课外调查等内容,就是这一宗旨的具体的体现一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对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来龙去脉更是很少涉及.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所学的知识以及其中的内涵变成了僵硬的教条。  相似文献   

5.
马千里 《生物学通报》2006,41(12):38-39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正在得到大力的推广,并成为指导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列为课程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凝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中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是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启生命伦理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开展教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伦理学课程: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生命伦理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续 2 0 0 1年第 3期第 2 0页 )3 构建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框架的原则建议这里所以只提构建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框架的原则建议 ,而不列出试拟的课程标准 ,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第 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 ,制定国家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刚刚开始 ,各科课程标准的厘定正在招标的过程之中 ,在某些大前提、大原则未领悟之前 ,不想贸然提出一个新标准来。二是笔者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相钅玉教授主持的《北京市 2 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生物课程标准》已于 199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走创新之路 (下 )》) ,可资参考。现仅提出以下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初,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纵观2007年高考各省区生物学试卷,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试题中得到了有机的渗透,试卷中大量探究性、开放式试题的涌现,对中学生物学教学走向注重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它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回顾,力图从计划大纲、教材教学2个方面,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任务,依据新课标要求与特点,设计了高中生物学必修本学习总评方案,期望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钟全法 《生物学通报》2002,37(12):38-38
目前 ,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向创新教育发展 ,向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 ,已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关注的话题 ,开设好活动课程不失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为它与课程教育一样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活动中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 ,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沃土 ,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1 开设生物学活动课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 ,活动课程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 ,学校开设生物学活动课程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李媛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3-3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中就把“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在继承现行生物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新课标在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而关注学生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又恰恰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重点,构建课堂课程教学、研究性课程教学、选修课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功能性学校生物学课程体系模式。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的研究性学习,以兴趣培养、特长培养的选修课学习,以旨在对课堂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选修课课程进一步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分年级、分内容的多种课程资源并举的实施途径,重在过程、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与理、化实验的不同特点上,也体现于其在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方面。只有充分认识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能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育应该体现哲学思想教育的价值一在科学哲学的领域,生物学课程改革需解决好以下问题:本体论上以系统思想取代二元对立;认识论上正确处理反映论和个人意义建构的关系.强调科学知识在证据和逻辑上的确定性;方法论上“实践-认识”和“假设-检验”两种模式的互补。  相似文献   

16.
周茜 《生物学通报》2007,42(3):48-49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出现2个方面的偏差,一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另一是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验证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2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笔者结合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谈谈对生物学课程中渗透探究的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不仅具有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我们在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教育价值的同时,还应提升其人文教育价值。生物学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具体落实为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增强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汝骅 《生物学通报》2004,39(2):39-41
项目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之一,其学习活动方式称为项目学习,它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现课程综合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述了项目课程的涵义、起源、特点及其程序化阶段,并以生物学科为例,探讨了项目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说真的。在中学教了数十年的生物科学课程,一直都没有关注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年参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渐渐地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生物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科学教育自然应揭示并使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就有提及,例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叙述中,就有“理解科学的本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忠峰 《生物学通报》2005,40(12):27-29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在山东省枣庄市被使用1年来,“新”、“精”、“难”是较普遍的教学体验。新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的依据,它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和较宽泛的教学要求。我们研究课标,就是研究怎样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教材正是我们来细化课标的有力工具。多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生物学教学工作的中心也就是通过新教材来研究新课标、应用新课标、落实新课标,从而拓展新课程。新课标和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让我们在教与学中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浙科版教材站得高,望得远.其在知识引入上(如:化学键和生物热学以及代谢途径、细胞衰变、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等)和知识陈述上(如: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核的结构和代谢途径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统以及呼吸作用中C2化合物、基因的表达)知识的落点和起点比以往的旧教材都要注重系统和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