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制备并评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以期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前模型。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及实验确定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注射剂量以制备免疫抑制小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将1×107个MEC-1细胞连续3 d移植到小鼠体内,以制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并分析肝、脾、胸腺、肺、淋巴及骨髓中MEC-1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确定CTX注射剂量为150 mg/kg注射4 d能够显著降低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移植MEC-1细胞后小鼠表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特征,其白细胞及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骨髓细胞发生增殖。结论 CTX注射剂量为150 mg/kg连续注射4 d,可以使小鼠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成功制备CLL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 CD38-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与增殖潜能.方法 分选并鉴定ALL患者骨髓CD34+ CD38-细胞及对照CD34- CD38+细胞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04个细胞于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连续监测小鼠状态以及外周血血象改变,对濒死或死亡小鼠进行骨髓检查、肝脾病理学检查.结果 接种从ALL患者分选的CD34+ CD38-细胞到NOD/SCID小鼠体内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到8周左右达高峰,约15×109~20× 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象显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约为40%,且肝脾组织也有白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接种了对照组CD34- CD38+细胞的NOD/SCID小鼠.结论 ALL患者CD34+CD38-细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 小鼠,在小鼠体内增殖形成白血病,说明该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可作为探索白血病起始细胞研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CD38-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与增殖潜能。方法分选并鉴定AL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及对照CD34-CD38+细胞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04个细胞于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连续监测小鼠状态以及外周血血象改变,对濒死或死亡小鼠进行骨髓检查、肝脾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从ALL患者分选的CD34+CD38-细胞到NOD/SCID小鼠体内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到8周左右达高峰,约15×109~20×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象显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约为40%,且肝脾组织也有白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接种了对照组CD34-CD38+细胞的NOD/SCID小鼠。结论 ALL患者CD34+CD38-细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小鼠,在小鼠体内增殖形成白血病,说明该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可作为探索白血病起始细胞研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培养鼠肝癌H22细胞,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鼠肝癌H22细胞体外培养,将调整好的对数生长期的肝癌细胞直接注射小鼠肝脏,2周后解剖观察,并进行组织HE染色。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可见肿瘤生长,HE染色示肝细胞肝癌。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培养鼠肝癌H22细胞,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鼠肝癌H22细胞体外培养,将调整好的对数生长期的肝癌细胞直接注射小鼠肝脏,2周后解剖观察,并进行组织HE染色。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可见肿瘤生长,HE染色示肝细胞肝癌。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骨髓细胞的小鼠,并复制其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移植组26只。移植组接受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输入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正常组不进行照射和移植,仅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个月后制备血涂片,观察移植组造血重建情况,造血重建动物再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用DMN按每次10mg/kg体重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隔日一次,正常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设染毒后3周和4周两个时间观察点,生化法测定肝功能;Jamall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GF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骨髓源性细胞在肝脏的归巢特点。结果骨髓移植两个月后,移植组外周血中出现满视野GFP+细胞。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时间观察点造模组肝功能(ALT、AST、Alb及T.Bil)均明显异常(P<0.05),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造模3周末肝组织出血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尚未形成完全的纤维间隔;造模4周末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加重,可见完全的纤维间隔,在DMN造模动物肝组...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ph染色体是其特征性细胞遗传学标志,即t(9;22)(q34;ql1),存在BCR/ABL融合基因,现阶段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最有希望治愈CML的疗法,但受年龄、配型等限制,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率较高;传统的化疗、干扰素治疗也有副作用,因此,通过信号传导抑制剂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止一系列信号传导来治疗CML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治疗疗效显著,但是并不能根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要长期服药,一些患者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无效或复发。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髓性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并对模型建立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和鉴定.方法: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建立HL-60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观察SCID小鼠一般情况,监测小鼠外周血HL-60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骨髓染色体检查等检测小鼠骨髓,濒死或死亡小鼠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后3-5周,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外周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比例为3%-11%.骨髓HL-60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中比例为40%-58%,骨髓细胞中CD33抗原阳性率8.18%-24.45%.小鼠骨髓细胞中有中、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结论:HL-60细胞静脉接种SCID小鼠,白血病发病率为100%.其发病症状及组织浸润与人类白血病相类似,可用于研究白血病增殖、分化等机制,是探索新的白血病治疗手段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Hepal-6RNA脉冲BMDCs瘤苗能否激发有效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用Hepal-6RNA脉冲骨髓分离培养5d的BMDCs,瘤苗的抗肿瘤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肝细胞癌(HCC)模型验证,即C57BL/6J小鼠皮下接种Hepal-6细胞8d后,成瘤小鼠分为2组:对照组(注射无血清RPMI-1640)和实验组(足垫部注射Hepal-6RNA脉冲BMDCs瘤苗),30d后处死小鼠并取淋巴结、脾和瘤体冰冻切片,进行CD4、CD8、CD25和Foxp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淋巴结、脾、肿瘤内有大量CD4+T细胞、CD8+T细胞、CD25+T细胞和Foxp3+Tregs细胞浸润。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足垫部注射Hepal-6RNA脉冲BMDCs瘤苗的实验组小鼠淋巴结、脾、瘤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显著增加,CD25+T细胞和Foxp3+Tregs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Hepal-6RNA脉冲BMDCs瘤苗能下调小鼠HCC瘤内CD25+T细胞和Foxp3+Tregs浸润,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D4+T细胞、CD8+T细胞归巢至淋巴结和脾,具有抗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0.
BCR-ABL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异胞质抗原,为良好的免疫治疗靶标.该研究选择BCR-ABL融合位点的两段抗原肽SSKALQRPV(SS)、GFKQSSKAL(GF)为靶点,与胞质转导肽融合表达,负载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在胞质转导肽介导下,SS、GF短肽进入树突状细胞并定位于内质网,具备了被树突状细胞识别为内源性抗...  相似文献   

11.
MLL基因的异常重排会引发急性淋巴系(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该文详细阐述了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MLL-AF9构建小鼠AML模型的方法。该研究比较了免疫磁珠法与5-氟尿嘧啶(5-FU)方法富集骨髓细胞的效率,以及不同时间点收获的病毒对骨髓Lin-细胞感染效率的影响。通过流式检测发现, 5-氟尿嘧啶富集的骨髓Lin–细能够被48 h收获的病毒高效感染。受体鼠在移植了MLL-AF9感染的骨髓Lin–细胞60天后,外周血、骨髓、脾脏组织中均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 RT-qPCR也验证了白血病靶基因的表达上调,表明小鼠AML模型的成功构建。这项研究为从事白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理与研发白血病治疗药物提供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陈静  沈红  赵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1):9-12,I0003
目的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剔除Smad3基因,观察小鼠病理变化以及免疫T细胞状态。方法将Smad3基因剔除Smad3-/-)的小鼠骨髓细胞和野生型(Smad3+/+)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移植给60Co射线照射GFP小鼠。观察骨髓移植后GFP小鼠体征变化,第6周处死小鼠,取肠道固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结中T细胞变化。结果移植Smad3-/-骨髓细胞的GFP小鼠逐渐消瘦,大肠出现炎症;淋巴结中活化型的CD4+CD62LloT细胞增多。结论骨髓细胞TGF-β信号受阻,可导致小鼠患炎症疾病,引起免疫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模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状态,为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采用抗鼠-CD122抗体注射NOD/SCID小鼠进行预处理,通过尾静脉注射9例不同病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株T-ALL细胞系。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及脏器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观察白血病细胞植入。将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移植,观察移植稳定性。对白血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处理,观察小鼠生存期,模拟人体治疗反应。结果:有4例病例的细胞及T-ALL细胞株成功植入。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受体小鼠体内较多比例人CD45+细胞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D45+细胞浸润小鼠不同脏器,系列移植也获得成功。体内药物处理显示地塞米松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临床观察相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经抗鼠CD122单抗预处理的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具有原发疾病的所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将依托泊甙(etopside, VP16)、MEL细胞和MEL-TF19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 观测4周 时间内小鼠的血象、肝脏和脾脏的组织学, 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 注射MEL细胞使小鼠发生了类似于红白血病的病征, 表现为肝脾组织受损、骨髓和脾脏细胞涂片出现大量的原红、早幼和中幼红细胞, 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能力明显下降; 而携带了TFAR19基因的MEL-TF19细胞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小于MEL细胞, 并且在化疗药物诱导凋亡的作用下, MEL-TF19细胞完全失去了原本较弱的致病性. 动物实验的结果提示, TFAR19基因可以抑制MEL细胞对小鼠的致病性, 并且在化疗药物VP16的协同下可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所致卵巢早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CD(160mg kg-1,day-1)连续腹腔注射来诱导小鼠卵巢早衰。每侧卵巢注射转染了绿色荧光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于移植后14、28天及45天,取各组血液标本及卵巢组织,同时观察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FSH、LH水平,显微镜下观察MSC在卵巢的分布。结果:MSCs移植后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并且主要分布于卵巢间质区,卵巢泡膜细胞区也可见绿色荧光细胞。MSCs组动情周期较实验对照组缩短,FSH与LH水平较实验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卵巢早衰小鼠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并且长时间存在于卵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卵巢早衰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琰  杨瑛  刘兵  陈宥艺  陈冬波 《生物磁学》2011,(10):1844-1846,1850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所致卵巢早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CD(160mgkg^-l,day^-1)连续腹腔注射来诱导小鼠卵巢早衰。每侧卵巢注射转染了绿色荧光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于移植后14、28天及45天,取各组血液标本及卵巢组织,同时观察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FSH、LH水平,显微镜下观察MSC在卵巢的分布。结果:MSCs移植后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并且主要分布于卵巢间质区,卵巢泡膜细胞区也可见绿色荧光细胞。MSCs组动情周期较实验对照组缩短,FSH与LH水平较实验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卵巢早衰小鼠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并且长时间存在于卵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卵巢早衰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胞苷脱氨酶(CDA)基因沉默在治疗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ML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A表达。对CML KCL-22细胞系转染shRNA和过表达CDA的p BS/U6-Neo质粒来诱导CDA基因沉默或过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评价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此外,将0.2 m L不同处理的细胞悬浮液(106个细胞/m L)注射到裸鼠中建立裸鼠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结果: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相比,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A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转染shRNA-CDA显著降低了KCL-22细胞的细胞活力和细胞集落数(P0.05)。与对照组(4.32%)相比,shRNA-CDA组(13.45%)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cleaved caspase-3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的PI3K蛋白表达水平和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接种30 d后,与对照组相比,shRNA-CDA组裸鼠的肿瘤重量和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CDA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中高表达,CDA基因沉默可在体内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恶性克隆性增殖引起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CML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研究表明,CML小鼠模型可以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转基因和白血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三种方法建立的CML小鼠模型均可用于CML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评估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通过血常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等检测手段,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本文就近年来CML小鼠模型的建立、鉴定及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相合脾加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小鼠大肠癌的效果及其对嵌合体水平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以接种CT26大肠癌细胞的BALB/c×C57BL/6杂交Fl代雌性小鼠为受鼠,以健康雌性Fl、雄性C57BL/6、雄性C3H小鼠为MHC全相合、半相合、不相合供鼠,观察移植后的抑瘤情况;另设5只化疗联合半相合脾加骨髓细胞移植的小鼠为监测组,用来作嵌合体的分析,观察各组GVHD的情况。结果:经化疗预处理的脾加骨髓细胞移植组小鼠肿瘤明显缩小,与单纯化疗未进行移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联合半相合脾加骨髓细胞移植的小鼠于移植3周后达完全供者植入,于移植后第10天左右出现纳差、倦怠、步态不稳、脱毛、腹泻、体重明显下降等GVHD的症状。结论:化疗预处理联合脾加骨髓细胞移植能对CT26大肠癌细胞产生GVT效应,并伴随着GVHD及嵌合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兔再生肝提取物(RRLE)中含一种对骨髓有明显影响的造血因子。通过给正常Balb/c小鼠体内注射RRLE,1天后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有意义减少,同时外周血和脾红髓内出现造血祖细胞,并伴贫血。取实验第2天脾细胞培养,CFU—s数明显升高,为混合性克隆形成单位。第4天后骨髓活跃增殖,产生以中性粒细胞系为主的大量骨髓细胞。血网织红细胞与白细胞值有意义升高,RBC值于第9天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RRLE中含有与其它造血因子作用不同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