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参数以及超声影像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0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降酶、护肝利胆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拉米夫定治疗,观察3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ⅣC、HA、PⅢP和LN)、血小板参数(PLT、PCT、MPV和PDW)以及超声影像学相关指标(肝左外叶体积/全肝体积,肝体积/脾体积、PVP和DMPV)。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ⅣC、HA、PⅢP、LN、MPV、PDW、肝左外叶体积/全肝体积和DMPV水平,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PLT、PCT、肝体积/脾体积和PVP水平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可改善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参数以及超声影像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肝星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综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肝星状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有关途径、机制及抗肝纤维化药物对其干预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对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具有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联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等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 PT、TT、APTT 显著延长(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FIB、PLT、PCT 明显下降(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MPV、PD 高对照组(P<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随着肝硬化患者 Child-Pugh 评分的升高,PLT、PCT 明显下降,MPV、PDW 明显上升;Child-A、Child-B、Child-C 组间 PLT、PCT、MPV、PDW 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凝血4项指标与血小板参数指标的联合监测,对临床判定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和有无出血倾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40名体检结果为健康的人员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同龄人员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并比较不同分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上述两方面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PLT低于对照组,其他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上述两方面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比较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表达明显异常,且不同肝硬化分期患者的表达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应加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中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6例(急性肝炎组48例、慢性肝炎组56例、重型肝炎组24例和肝硬化组28例),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5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的PCT,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3组间的PDW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炎患者的hs-CRP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提示肝炎病情的变化,三者的联合检测为指导肝炎患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中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6 例(急性肝炎组48 例、慢性肝炎组56 例、重型肝炎组24 例和肝硬化组28 例),选择4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5 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 和IgM)水平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的PCT,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3 组间的PDW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炎患者的hs-CRP 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提示肝炎病情的变化,三者的联合检测为指导肝炎患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1A)检测57例甲亢患者、43例甲低患者、39例甲亢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正常者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Ⅳ型胶原(1V-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T3、T4、FT3、FT4、TSH、TGA、TMA含量。结果:甲亢患者组血清中1V-C、PCⅢ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及甲低患者组显著性增高(P〈0.05);治疗后甲状腺激素下降,1V-C、PCⅢ含量也随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HA、LN在四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甲亢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肝纤维化指标与TGA、TMA的阳性率无关。结论:甲亢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时,1V-C、PCⅢ水平也增高,在用1V-C、PCⅢ判断肝纤维化时应注意有无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亢。未发现HA、LN含量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1A)检测57例甲亢患者、43例甲低患者、39例甲亢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正常者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Ⅳ型胶原(1V-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T3、T4、FT3、FT4、TSH、TGA、TMA含量。结果:甲亢患者组血清中1V-C、PCⅢ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及甲低患者组显著性增高(P<0.05);治疗后甲状腺激素下降,1V-C、PCⅢ含量也随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HA、LN在四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甲亢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肝纤维化指标与TGA、TMA的阳性率无关。结论:甲亢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时,1V-C、PCⅢ水平也增高,在用1V-C、PCⅢ判断肝纤维化时应注意有无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亢。未发现HA、LN含量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和白蛋白相关免疫、肝纤维化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90例。将其按照肝硬化的差异区分为早期肝硬化组(45例)与晚期肝硬化组(45例)。4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无症状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肝硬化组和晚期肝硬化组CD3+、CD4+、CD8+和CD20(+)均高于对照组,晚期肝硬化组高于早期肝硬化组(P<0.05);早期肝硬化组和晚期肝硬化组ALT、AST、TBIL、DBIL均高于对照组,晚期肝硬化组高于早期肝硬化组(P<0.05);早期肝硬化组和晚期肝硬化组ALB、TP、A/G、PA均低于对照组,晚期肝硬化组低于早期肝硬化组(P<0.05);早期肝硬化组和晚期肝硬化组HA、LN、PIIINP、CIV均高于对照组,晚期肝硬化组高于早期肝硬化组(P<0.05);早期肝硬化组和晚期肝硬化组的TNF-α、IL-6、TLR4和TLR9均高于对照组,晚期肝硬化组高于早期肝硬化组(P<0.05);CD3+、CD4+、CD8+、CD20+、TNF-α和IL-6与HA、LN、PNIIINP、CIV水平呈正相关,而ALB、TP、A/G和PA与HA、LN、PNIIINP、CIV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浓度与四种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硬化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指导临床诊治,减少肝癌的发生,更好地判断疾病预后与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检测CD5L水平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1例慢性肝炎患者、192例肝硬化患者、69例肝癌患者和136例健康对照血清CD5L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估CD5L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血清CD5L的潜在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D5L水平较肝炎及肝癌患者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血清CD5L水平无显著差异。血清CD5L水平与FIB-4指数(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88,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炎患者中,血清CD5L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显著正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CD5L与其他肝功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肝癌患者中,CD5L与碱性磷酸酶(ALP)显著正相关。以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ROC分析显示血清CD5L的诊断特异性为85.3%,敏感性为77.1%。结论: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显著降低,且在肝硬化患者中最低。CD5L水平与肝纤维化评分FIB-4指数负相关,可作为监测肝纤维化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理应激下健康人群血小板活化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检测54名健康被试者急性心理应激前后的血小板四项变化,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随后,将被试者分成男、女性组或中、老年组,对其血小板四项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急性心理应激可导致健康人群中MPV、PDW和P-LCR的显著增加(P0.05),但年龄分组或性别分组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急性心理应激可导致健康人群血小板活化指标MPV、PDW和P-LCR的显著增加,但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小板灌注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000至100,000/μl)表现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分别为A级或者B级),每周给予10个单位血小板输注治疗,疗程共12周,在给予最后一次治疗后坚持随访9个月。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9个月时,应用腹部超声检测腹水、CT观察肝脏肿瘤及肝脏体积并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激活时间。结果:2名患者由于皮肤瘙痒中断血小板输注治疗,2名患者治疗后随访丢失,最后共6名患者的数据纳入研究。在接受完最后一次血小板输注治疗后,6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提高。最后一次血小板输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时,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1周,3个月以及9个月时,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在均显著增加。结论:尽管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一部分患者存在不良反应,但其可显著提高肝硬化患者的一些肝功能指标,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计数在五步蛇咬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乐冬友  徐自强  王志英 《蛇志》2010,22(2):110-1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在五步蛇咬伤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7例五步蛇咬伤病人在运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时对病人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动态监测。蛄果患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越低,抗蛇毒血清用量越大,呈负相关。结论在五步蛇咬伤治疗中,血小板计数可指导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剂量。在应用抗蛇毒血清后血小板计数仍较低者.常提示抗蛇毒血清的用量不足,需追加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实验通过中药对肝星状细胞和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干预实验,从蛋白质组学角度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中药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及加入肝复康药物血清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分别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同时分别将注射二甲基亚硝胺、肝复康的大鼠设定为模型组及治疗组,并将各组大鼠肝脏取出。分别提取以上各组的总蛋白质并进行等电聚焦电泳,随后进行SDS-PAGE电泳。凝胶染色后比对蛋白质斑点,找出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HSC的蛋白质表达在不同时间有了不同变化。大鼠造模4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肝组织总蛋白质图谱存在着一定差异,部分蛋白质在两组中表现出不同的丰度。结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蛋白质的作用有关。中药肝复康治疗肝纤维化是通过调节多个蛋白质表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肝硬化病人在保护肝细胞、肝纤维化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缓慢滴注,每天一次;对照组38例,以甘利欣、Vitc、肌苷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同时口服水飞蓟素,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胆红素和转氨酶复常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级,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部分项目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对肝功能、肝纤维化及部分血流变项目有改善。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造成肝脏弥漫性损害而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不易改善等特点。长期住院治疗病人往往经济上承受不了,而家庭护理既经济合理又切实可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单若家庭护理工作跟不上。就会延缓病人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我病区护士对肝硬化病人给予针对性出院指导及相应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变化在毛细支气管炎并急性心衰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8例心衰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临床症状消失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PAF、TNF-α及PDGF血清含量,设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心衰组PAF治疗前为370.57±23.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8±19.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5.95,P<0.001);治疗后恢复至49.63±14.5 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0,P<0.001)TNF-α治疗前为457.4±40.5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8±21.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135,P<0.05);治疗后恢复至162.6±37.61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25,P<0.01)。PDGF治疗前为596.23±199.43)ng/L,较对照组259.76±69.58ng/L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5.52,P<0.01);治疗后降为272.83±116.96ng/L,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7.66,P<0.01)结论:结果表明,PAF、TNF-α、PDGF作为炎症介质不仅参与心衰的发病过程,还提示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在心衰发病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变化在毛细支气管炎并急性心衰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8例心衰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临床症状消失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PAF、TNF-α及PDGF血清含量,设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心衰组PAF治疗前为370.57±23.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8±19.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5.95,P〈0.001);治疗后恢复至49.63±14.5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0,P〈0.001)。TNF-α治疗前为457.4±40.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8±21.6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135,P〈0.05);治疗后恢复至162.6±37.61ng/L,与正常对照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25,P〈0.01)。PDGF治疗前为596.23±199.43)ng/L,较对照组259.76±69.58ng/L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5.52,P〈0.01);治疗后降为272.83±116.96ng/L,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7.66,P〈0.01)。结论:结果表明,PAF、TNF-α、PDGF作为炎症介质不仅参与心衰的发病过程,还提示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在心衰发病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镁、血小板聚集率(PAR)的相关性。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内分泌科和体检中心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糖耐量减低合并微血管病变组(n=30),糖耐量减低无微血管病变组(n=30),糖尿病组(n=30),正常对照组(n=30)。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血清镁与PAR的相关性、血镁水平以及PAR与FPG、HbA1C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减低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所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镁水平与PAR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镁水平与糖耐量减低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糖耐量减低无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组中FPG、HbA1C呈负相关关系(P0.05);PAR与糖耐量减低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糖耐量减低无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组中FPG、HbA1C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镁与PAR在预测糖耐量患者微血管病变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生成,即血小板颗粒由巨核细胞释放,进而在外周血逐步成熟的过程。随着解析血小板功能多样性以及高效再生策略的需求,对于血小板生成过程的全面认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研究大多聚焦在造血干祖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阶段,对于后期血小板生成过程的了解相对较少。该文对血小板生成过程中血小板形态、分子特征、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调控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理解血小板功能多样性、转录组异质性以及体外再生策略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