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3年8月10日于西藏从一种鼠兔(Ochotona sp.)的洞穴内检获蚤类标本一批共86个,其中有83个为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Curtis,1832)一新种。根据其最初采集地名而命名为曲扎角叶蚤(Ceratophyllus chutsaensis sp.nov.)现将其形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1977年9月至1978年6月间,自太原市郊区煤窑及五台县寺庙内的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 ancilla)、大足蝠(Rickettia pilosa)及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nippon)体上采得蝠蚤共计11♂♂,22♀♀:经鉴定认为与山西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shanxiensis Liu,Hsing et Chen,1981相近,但存在一些区别。后经柳支英和李贵真两教授与模式标本核对,认为是同种。由于原描述与标本未尽相合,故特据作者的标本补充描述、绘图。 相似文献
3.
1.本文描述了在云南弥渡、大理、昆明发现的新种潜蚤,订名为后潜蚤Tunga cal-lida sp.nov.并且还获有雄性标本1个。 2.本种和我国已有的盲潜蚤(T.caecigena)不同之处即在: (1)后头鬃只有3—5个,少于盲潜蚤的8—10个。 (2)下颚内叶长于下颚鬃,为其1.5倍,盲潜蚤的二者约同长。 (3)雄性柄状突为可动指长之倍。盲潜蚤的二者同长。 (4)雌性后胸后侧板鬃一般为1个,盲潜蚤者为2个。 (5)妊娠雌性外形为正圆形,背面突出较腹面为多,腹部第5节从后成钮扣状;盲潜蚤的外形为卵圆形,前端大,后端渐小,第5节以后呈长宽相等的锥形。 (6)寄生部位以宿主的身体后端为主,尤以肛门周围为最多;盲潜蚤则以耳翼边缘为主。 3.后潜蚤的主要宿主是沟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和斯氏家鼠(R.sladeni),另外也寄生于长尾鼷鼠(Mus bactrianus),薛氏姬鼠(Apodemus agrariuschevrieri)和绒鼠(Eothenomys sp.)。 4.后潜蚤在每一宿主上可能多至45个,但以1—10个者为最常见(100例中有81例)。 5.我们采集的时间是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因此可能它和盲潜蚤有相同的季节性。 6.四川五通桥市寄来潜蚤标本经鉴定为盲潜蚤,因此盲潜蚤的分布范围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 7.1956年2—3月自贵阳的黄胸鼠和沟鼠体上获得后潜蚤,由于各仅 相似文献
4.
1.我国以往虽曾有过鸡食猬蚤的记录,但在地理分布上未得到明确。 2.1953年7月从西藏吉塘的葛氏鼠兔Ochotona gloveri Thomas体上采得雄蚤一只,经鉴定为新种,订名为Echidnophaga ochotona sp.nov. 3.本种的形态与分布普遍的鸡食猬蚤较近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腿第5跗节有5对侧跖鬃,而鸡食猬蚤的只有4对,另外在外生殖器上还有小的区别。 4.右前腿及右中腿第5跗节的侧跖鬃有变异现象,即外侧列各有6个,内侧列各有5个。 相似文献
5.
本组于1956年在安徽合肥进行鸡、鸭体内寄生蠕虫调查时,在家鸭的砂囊中发现了砂囊瓣状线虫新种。 砂囊瓣状线虫新种的特征为:头顶端向后伸出6个形状相同的瓣状突出物,其末端有3个齿状缺刻;口内有6个乳突;雄虫交合刺分为三分枝,其背分枝顶端呈截状。 附有Epomidiostomum属各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7.
西吉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qlla)Xijiensis Wu,Chen et Li,1986的原描述发表在《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中,但无雌性。1982年夏作者在宁夏海原山门地区调查中获得一批本种标本。兹对雌,兹对雌作初次描述,并对雄性形态补充如下:鉴别特征西吉新北蚤与短指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ylla)brevidigita Wu,Wang et Liu,1965接近,但早蚤具下列特征可区别:(1)第7腹板弧形浅凹的上叶低于该种者,位于后缘中线以下,甚至在下2/3处。(2)第7腹板侧鬃5—6根分布于凹陷的前方,另前方小鬃2(0—3)根。(3)受精囊尾部仅略长于头部,末段圆钝… 相似文献
8.
9.
支英古蚤由解、杨1982年首次报导,模式产地云南宾川。该年(1982),我们在贵州省梵净山、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蚤类调查时,采到1♂,2♀。继原描述之后,原著者(解)又从云南云龙采到6♂♂,7♀♀,共12♂♂,11♀♀。模式标本采自海拨3000米,贵州标本采自海拨1700米。 贵州的支英古蚤形态上一般符合原描述,但有一些变异在原描述中未提及,现就两省标本作如下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1957年7月,作者在广州市郊夏收后稻田积水,采集库蚊幼虫一批,经隔离培养获得羽化成虫、蛹皮及幼虫皮,另保存四龄幼虫一批,经研究后认为是库蚊属的一新种。现将其中雌蚊10个,雄蚊9个及其幼虫皮,并将幼虫形态描述如下: 一、成虫 雌蚊 头部复盖有淡色至棕色弯窄鳞及直竖叉状鳞片,头顶部两侧有扁平淡色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散白蚁属及新亚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白蚁(Reticulitermes)的名称,来源于浙江东阳一部分以防治白蚁为专业的农民,他们根据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和防治知识,知道这类白蚁,缺乏大型巢窟,常集较小群体,散居于有树根和腐木的地下,一般危害房屋下部。在全世界来说,广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本文对我国散白蚁属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把本属分设两个新亚属:额白蚁亚属(Frontotermes)和平额白蚁亚属(Planifrontotermes),前者分布偏于南方,后者偏于北方。记载4个新种,并分别订正长期存在着争论的4个老种。 散白蚁属与其近缘属——异白蚁属[Heterotermes Froggatt,1896(=Leucotermes Silvestri,1901)]极相似,但散白蚁属成虫有单眼,翅面脉网较显著,毛被稀少,兵蚁上唇舌形,有时尖锐,分布偏于北方。而异白蚁属成虫一般缺单眼,翅面脉网微弱,毛被较密而显著,兵蚁上唇尖锐,分布偏于热带,两者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迴条蜂属——Habropoda是蜜蜂科中较小的属,Lieftinck(1966,1974)将其分为4个属,即:Habropoda,Habrophorula,Elaphropoda及Emphoropsis。其中Habropoda属分布于全北区,Habrophorula属1种分布于我国福建省,Elaphropoda主要分布于东洋区,Emphoropsis属分布于北美。我国过去已有记录的种类共8种,即:Habropoda mimetica Ckll.,Habropoda sinensis Alfk.,Habropoda tainanicola Strand及其 相似文献
13.
始叶螨属(Eotetranychus Oudemans,1931)是叶螨科中较大的一属,Pritchard和Baker(1955)列出该属种类共42种,后经各地陆续报道,至今见于文献的约110种以上。 我国始叶螨的种类,据文献报道共6种(李凤荪,1952;Lo,1968、1969;Ehara,1969;即: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E.asiaticus Ehara),E.condanai Rimando,E.boemeriae Lo,E.pruni(Oudemans),E.boreus Ehara,E.tiliarium(Helmann)。作者根据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地区采集的标本加以整理,其中发现4个新种,6个新记录种。迄今为止,本属种类我国共有16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准蜜蜂科是蜜蜂总科中的一个小科,科内共分与足蜂亚科 Dasypodinae,准蜜蜂亚科Melittinae,栉距蜂亚科 Ctenoplectrinae及宽痣蜂亚科Macropidinae等四亚科。全科有12属,目前共记载有120种。宽痣蜂属 Macropis 是宽痣蜂亚科内唯一的属,属内包括 Ma-cropis s.str.及Paramacropis两亚属。此属分布于全北区,共记载有14种,其中北美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拟孔蜂属的研究及新种记述(蜜蜂总科, 切叶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孔蜂属Hoplitis Klus隶属于切叶蜂科切叶蜂族Megachilini,本属广泛分布于全北区及埃塞俄比亚区。 属征:爪具中垫;中胸背板(侧面观)表面明显隆起;侧盾沟线状;中胸侧板前表面不被脊分开;后胸背板在胸部的斜面上;并胸腹节一般倾斜;腹部第一节背板前表面具凹陷或中央具纵沟;体较短;前翅第一迥脉落在第一肘中脉之后。 我国过去仅记载一种,即戎拟孔蜂Hoplitis(Megalosmia)princeps Morawitz,现尚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苔螨属记要附四新种及一新纪录(蜱螨目:叶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螨属Bryobia是叶螨科中一个古老的属。自从Koch(1836)建属以来,该属共记述种类百余种,但其中很多种类存在混淆,直到本世纪50—70年代,一些学者使用幼螨的形态及足Ⅲ、Ⅳ跗节双毛等形态特征才澄清了一些种类。目前在分类学上已确立的种类达60余种。苔螨属的分类地位目前尚未统一,Reck(1959)和Livshits(1964)确立该属为苔螨科Bryobiidae的模式属;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属于叶螨科Tetranychidae中的苔螨亚科Bryobiinae(Wainstein,1960;Tuttle et Baker,1968)。中国的苔螨属已记录有12种(曾义雄,1975;马恩沛等,1981;王慧芙等,1981、1984)。本文再记述四个新种及一个新记录种,至此我国苔螨属共达17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ar:Lasiocampidae)的研究及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属变异较复杂, 过去文献上的记载比较紊乱, 本篇着重以各虫期的形态特征为主, 修订记载了我国严重为害松柏科的6种松毛虫, 计:西伯利亚松毛虫(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v.), 赤松毛虫(D.spectabilis Butler), 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er), 铁杉毛虫(D.superansButler), 云南松毛虫(D.latipennis Walker), 和思茅松毛虫(D.kikuchii Mats.), 同时记述了2个新种, 计:油松毛虫 (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和西昌松毛虫(D.xichangensis Tsai et Liu)及1个新亚种:赭色松毛虫(D.kikuchii ochraceus Tsai et Liu)。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新种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很近似, 但其♀成虫前翅较狭长, 中横线与外横线为白色, 亚外缘斑列内侧有白色斑;♂外生殖器小抱针长度约为大抱针的1/2;♀外生殖器侧前阴片接近圆形。卵壳上内层室和中层室壁很薄, 外层室中央凹下部分呈不规则条状。幼虫毛片束发达, 片状毛小, 先端极少有齿状突起, 无贴体倒伏鳞毛。 新种西昌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比较近似, 但成虫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之间明显形成褐色宽带;♀外生殖器前阴片愈合成一块。卵壳表面无花斑。幼虫胸部背面无明显毒毛带, 但体侧有黑丛毛。根据以上几点, 显然和其他两种松毛虫有区别。 新亚种赭色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极近似, 只是体色显著呈深赭色, 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亦与原种有别, 因此定为新亚种。 此外, 文中制有各虫期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厦门丽蝇科麻蝇科及家蝇料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54年11月即开始采集蝇类,旋即中断,仅得常见种7种。至1956年5月又重新开始,迄1957年5月,共得蝇类39种,分隶于丽蝇、麻蝇及家蝇3科,今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