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苎麻茎尖、上花芽(上部花芽)、中花芽(中部花芽)、下花芽(下部花芽)、上叶、中叶、下叶、雌花,雄花的乙烯含量及不同时期茎尖乙烯含量.结果表明:乙烯在苎麻体内分布总趋势是自上而下依次减少,上中部器官乙烯含量大于下部器官,其中茎尖和叶片乙烯含量大于花芽,性别表现为雌性的苎麻在茎尖、叶和花芽中的乙烯含量都大于性别表现为两性的苎麻,乙烯在雌花中的含量高于在混合花和雄花中的含量,不同部位花器官乙烯含量分布趋势与叶片的分布趋势相同,都是上部高,下部低.二麻期苎麻茎尖的乙烯含量大于三麻期,而性别决定前期的苎麻茎尖乙烯含量小于性别决定后期.最后对乙烯与苎麻的性别决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瓜花性别分化与内源多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黄瓜雌、雄花几个主要发育时期和性别逆转过程中内源多胺的变化。结果表明 ,雄花在不同发育时期 ,内源腐胺含量均高于雌花 ,腐胺含量的显著升高伴随着花粉粒的形成 ,高腐胺含量是雄花发育的特征。雌花在大孢子母细胞时期以后直到雌花发育成熟 ,其内源尸胺含量均高于雄花 ,高尸胺含量可能有利于雌花的发育。高水平的内源多胺、精胺和亚精胺可能有利于雌花大孢子母细胞的形成。亚精胺和腐胺含量随着大小孢子四分体形成和大孢子核的连续分裂而分别表现下降和上升。雌性系黄瓜经硝酸银诱导雄花处理后 ,茎尖内源亚精胺含量下降 ,腐胺含量上升 ,从而诱导雄花形成 ;雄性系黄瓜经乙烯利诱导雌花处理后 ,茎尖内源亚精胺含量上升 ,腐胺含量下降 ,从而诱导雌花形成  相似文献   

3.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是常见的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单咖啡酰奎宁酸,双咖啡酰奎宁酸、三咖啡酰奎宁酸及其衍生物。该类化合物遇热不稳定,易分解或异构化。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在抗菌、消炎方面有显著成效,此外,还有抗氧化、抗病毒止咳和保肝等效果。本文就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药理活性等方面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山银花总皂苷的去除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山银花总皂苷含量为指标,比较了4种大孔树脂对山银花总皂苷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并对优选出的树脂进行吸附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HPD-100型大孔树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药液上样浓度0.65 g/m L,流速2 m L/min,药液p H值为4,吸附12 h。经蒸馏水和30%乙醇洗脱各5 BV后,收集两者的洗脱液,总皂苷去除率和总咖啡酰奎宁酸富集率均接近90%,确定了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去除山银花总皂苷,富集总咖啡酰奎宁酸。  相似文献   

5.
建立HPLC同时测定苍耳子、苍耳草药材中绿原酸、新绿原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阿魏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酚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4.6 mm,5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14种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31);加样回收率为97.18%~101.09%。苍耳类药材中酚酸和蒽醌类14种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绿元素、原儿茶酸含量较高,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含量较低。该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较好,可用于苍耳类药材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植物花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密切相关,高温会导致花器官畸形及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为探究不同生境配合外施生长素(IAA)对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花器官发育的影响,测定沙漠和人工绿地2种环境下及外施不同浓度生长素(IAA)的花花柴花器官大小(雌花花柱、雄花花丝)及花器官内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苞期...  相似文献   

7.
2011年、2012年从11个脐橙产地收集到22份纽荷尔脐橙果实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果实汁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进行检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012年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结果表明:(1)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总糖含量的51.01%~60.19%),肌醇含量最低;丹江口、桂林和衢州等不同产地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年份间有显著差异;(2)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和奎宁酸,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占总酸含量的73.74%~90.04%),奎宁酸含量最低;丹江口等产地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在不同年份间有显著差异;(3)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为柠檬苦素和诺米林,吉首和雅安果实中的柠檬苦素含量(分别为670.0±293.2μg/g和652.1±217.0μg/g)显著高于其他产地;衢州果实中的诺米林含量最高(789.7±38.9μg/g),并显著高于其他产地。对11个产地纽荷尔脐橙果实中的糖、酸与苦味物质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各风味物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果糖和葡萄糖、苹果酸和奎宁酸、诺米林和肌醇各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蔗糖与奎宁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纽荷尔脐橙果实风味物质在不同产地间有一定差异,气候因素可能是造成成熟果实酸和苦味物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部被子植物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的单性花或两性花结构十分简单,雪香兰(Hedyosmum orientale)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的形态及结构与其它属物种具有显著的差异,对于研究被子植物花特别是花被的起源和系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雪香兰单性花的器官发生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雌、雄花均为顶生和腋生,多个小花呈聚伞圆锥状排列。雄花外侧是苞片,每朵雄花上着生150–200个雄蕊,花轴基部着生少数退化的叶原体。苞片原基及其腋生的花原基最初呈圆丘状,随后伸长。在雄花发育过程中,苞片原基比雄蕊原基生长快,雄花原基纵向伸长,叶原体原基在基部发生,雄蕊原基自下而上发生。每2朵雌花底部合生形成小聚伞花序,每朵雌花被一苞叶包裹,由单心皮和三棱型子房构成,外覆三裂叶状花被。在雌花发育过程中,雌花原基比苞片原基生长快,花被原基首先于花顶端发生,随后花顶端中心凹陷,进一步发育成具有单心皮的子房原基。雪香兰的单性花发育不经过两性同体阶段,花分生组织只起始雄蕊器官或雌蕊器官的发育。研究结果支持雪香兰单性花是原始性状的观点,雄花叶原体与雌花三裂叶状花被同源,可能是花被(萼片与花瓣)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羊耳菊药材中东莨菪苷、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6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用0.1%甲酸乙腈溶液-0.1%甲酸水溶液作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源(ESI),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6种成分分别在0.058~42.000、0.178~129.630、0.087~63.400、0.288~69.930、0.172~125.500、0.184~134.130μg/m L浓度范围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84%~105.67%(RSD〈1%)。稳定性,重复性及精密度良好,本方法能简便、快捷、有效的测定羊耳菊药材中多种成分含量,为羊耳菊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羊耳菊药材中东莨菪苷、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6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用0.1%甲酸乙腈溶液-0.1%甲酸水溶液作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源(ESI),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6种成分分别在0.058~42.000、0.178~129.630、0.087~63.400、0.288~69.930、0.172~125.500、0.184~134.130μg/m L浓度范围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84%~105.67%(RSD1%)。稳定性,重复性及精密度良好,本方法能简便、快捷、有效的测定羊耳菊药材中多种成分含量,为羊耳菊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果实中(花后100 d)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27.3、11.6、9.0 mg/g,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为2.09、0.94、0.35 mg/g;未成熟果实中(花后60 d)可溶性糖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0.97、2.2、2.3 mg/g,有机酸含量为0.25、0.44、0.82 mg/g。‘白凤’桃果肉细胞内不同的糖酸分布对成熟果实的甜酸风味具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成熟果实影响较小。成熟果实中糖酸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探究杜仲雄花氨基酸多样性与营养价值,对193份不同种质雄花的氨基酸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杜仲雄花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20.62 g/100 g,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主要的2种氨基酸。不同种质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以蛋氨酸变异系数最大(43.13%),总氨基酸变异系数最小(12.56%)。杜仲雄花蛋白贴近度为0.887。杜仲雄花人体必需氨基酸中仅(Met+Cys)低于FAO/WHO推荐模式的比例,RAA和RC值大都接近于1,SRC值为81.42。杜仲雄花中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味觉氨基酸含量与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不同来源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贵州种质总氨基酸含量(21.32 g/100 g)和必需氨基酸含量(7.50 g/100 g)最高,而不同来源杜仲雄花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将193份种质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Ⅱ类群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平均含量最高,分别达22.46、7.92、4.10 g/100 g和1.64 g/100 g。杜仲雄花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不同种质杜仲雄花氨基酸表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雄花用杜仲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栝楼不同性别花芽分化形态解剖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视显微镜、石蜡切片和树脂切片技术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不同性别花芽分化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栝楼花为雌雄异株,仅有雌花、雄花两种性别分化,且雄花的发育速度明显快于雌花的发育速度。栝楼雌雄花芽长0.2 mm左右已完成性别分化;栝楼雄花为单性花,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整个发育过程仅见雄蕊原基的分化及生长。栝楼雌花为"两性花",分化过程可分为7个时期,存在雌蕊和雄蕊共同发育阶段,后期雄蕊发育败退。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性别栝楼花芽发育发生的各个阶段、形态变化特点、外部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雌雄花芽的分化差异,建立了雌雄花芽内部结构分化与外部形态之间相关性,为栝楼早期幼苗鉴定及性别分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U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野菊花中4种有机酸和蒙花苷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采用UHPLC同时测定野菊花中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4,5-二咖啡酰奎尼酸和蒙花苷含量的分析方法。UHPLC分析条件:Agilent ZORBAX R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检测波长326 n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柱温25℃。实验结果显示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4,5-二咖啡酰奎尼酸、蒙花苷分别在1.20~24.00、1.16~23.20、2.23~44.60、1.75~35.00、2.25~4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8%、98.42%、97.75%、98.27%、98.36%;RSD分别为0.38%、1.50%、0.77%、0.81%、0.62%。UHPLC法分析速度快、高效、重复性好、结果准确简便,可用于野菊花中四种有机酸和蒙花苷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蓍草的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蓍草的指纹图谱,对21批蓍草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预测蓍草的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建立了21批蓍草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10,确认了13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6个色谱峰并测定其含量,6个峰分别为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发挥抗炎、抗菌作用的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3个活性成分,38个核心靶点和20条关键通路。初步预测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可作为蓍草潜在的Q-Marker。结论:预测分析得到的蓍草QMarker,为蓍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为后续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花叶芋(天南星科)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了天南星科花叶芋(Colocasia bicolor) 的花器官发生过程。花叶芋的肉穗花序由无花被的单性花构成, 雌花发生于花序基部, 雄花发生于花序上部, 中性花位于花序中间部位。雄花: 3 或4 个初生雄蕊原基轮状发生, 随后每个初生原基一分为二, 形成6或8个次生原基; 一部分次生原基在其后的发育过程中融合, 形成5 或7 枚雄蕊; 雄花发育过程中未见雌性结构的分化; 花药的分化先于花丝; 雄蕊合生成雄蕊柱。雌花: 合生心皮, 3或4个心皮原基轮状发生, 未见雄性结构的分化。中性花来源于雌雄花序过渡带上, 属于雄蕊原基的滞后发育以及发育成熟过程中的退化; 与彩叶芋属(Caladium)不同, 此过渡区未见畸形两性花。初生雄蕊原基二裂产生次生原基的次生现象在目前天南星科花器官发生中显得比较特殊, 同时初步探讨了次生原基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苦茶是一种特殊的茶组植物,它以1,3,7,9-四甲基尿酸为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联用(HPLC-DAD/MS)的方法对苦茶水提液中的茶多酚和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到3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没食子酰奎宁酸酯和咖啡酰奎宁酸酯)。同时与传统绿茶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苦茶中总儿茶素含量(13.82%)远高于传统绿茶(7.37%),但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比在两种茶中极其相近,均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相似文献   

18.
荔枝雌蕊发育过程中钙分布变化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荔枝雌花和雄花雌蕊发育过程中钙的分布变化。在大孢子母细胞阶段,雌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和花柱细胞的钙沉淀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少部分在液泡;雌花花柱维管细胞中含有很多的钙沉淀颗粒;在雄花的近珠孔内珠被细胞钙沉淀颗粒大多在液泡中;雄花花柱细胞和维管细胞中钙沉淀颗粒很少。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雌花雌蕊继续发育,雄花雌蕊败育。雌花维管中的钙沉淀颗粒数量减少,可能被转运到将要发生花粉萌发和受精的部位。雌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壁的钙沉淀颗粒分布增加,花柱细胞从上(近柱头)到下(近子房)钙沉淀颗粒量递增。雄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液泡中的钙进入细胞核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核周隙与质膜腔形成连续的通道,钙在核与细胞质之间的流动不受限制;在特定的时间段,钙沉淀颗粒出现在线粒体、过氧化物体和线型内质网的外膜上。钙在细胞中重新分布可能触发和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进程。缺乏钙沉淀颗粒的雄花花柱细胞迅速解体。  相似文献   

19.
冯莉   《广西植物》1995,15(4):374-376
利用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的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了苦瓜和瓜萎不同器官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苦瓜和瓜萎各器官均含有皮质醇,且含量在50~450ng/g.FW;顶芽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花器官;苦瓜和瓜篓雌花皮质醇含量明显高于雄花,且雌花在授粉后当天含量最高,说明皮质醇可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由种特异性细蛾科(Gracillariidae)昆虫头细蛾(Epicephala)专门为其传粉,具体包括:头细蛾在雄花上积极采粉,然后为雌花授粉并在其内产卵等极其不同的传粉行为。花气味在维持小果叶下珠与传粉头细蛾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小果叶下珠雌花和雄花气味,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与内标法进行定量,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小果叶下珠花气味中共分离出17种化合物,主要以萜类和脂肪族物质为主;顺-β-罗勒烯在雌花和雄花中含量均最高,为主要气味成分;(2)雌花气味释放量显著高于雄花;(3)雌花和雄花之间气味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两性异形性。初步推测花气味出现两性异形性是植物为适应传粉头细蛾极其高度特异的传粉行为(雄花采粉,雌花传粉并产卵)而选择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