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 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3种),由16目、55科组成,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为181种,科层面,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8.72%;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4.47%;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其中,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 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除一种外,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0年9月、2020年11月、2021年1月、2021年4月连续4个季度的大陈岛礁海域21个底拖网站位的鱼类样本,对局地尺度下大陈岛礁海域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集鱼类99种,隶属15目48科81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50.51%);优势鱼类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除夏季外其他季节的优势种,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是夏秋季的优势种,而大头银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等仅在单一季节成为优势种;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大陈岛礁海域的夏、秋和冬3季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岛礁近河口群落和开阔海域群落2种类型,而春季鱼类群落则可分为岛礁群落和非岛礁群落2类,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深度、表层温度...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中部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9年3-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春、夏季鱼类群落种类组成,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鱼类组成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43种,隶属于8目24科38属.种类数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440~2.77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22~2.346,均匀度指数J 变化范围为0.416~0.771,t检验表明春、夏季间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组成的秩相关性分析表明相邻月份鱼类组成及生物量大小的顺位基本稳定.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月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层水温.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珊瑚礁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地球上已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了深入分析珊瑚礁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2004年5月5-15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布设10个大面站(漏湖、礁坪各5个)和1个连续站(位于礁坪),使用网目孔径分别为169 μm和505 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采样.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种类96种和幼虫17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最多,达65种,其次是幼虫;浮游动物数量丰富-根据169 μm网具样品的数据,平均丰度高达926.0±1,155.8 inds./m3,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被囊类和幼虫,优势种为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orsinii)、珍妮纺锤水蚤(Acartia shuzheni)、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梭形住囊虫(O.fusifornis)和腹足类面盘幼虫(Gastropoda veliger);渚碧礁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相当显著,漏湖区形成与礁坪区不同的群落,前者种类多、丰度高、优势种突出、均匀度低,而后者则完全相反,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化是由珊瑚礁礁盘的空间异质性所造成.浮游动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出现的种数和平均丰度分别是日间的4.6和46.2倍.浮游动物群落以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占多数,它们来源于礁外海水,有的也属于礁栖类型.在珊瑚礁中,中小型浮游动物无论在种类还是丰度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鱼类64种,其中16种是暖温种,其余48种为暖水种。银姑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是6月份的关键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mus)是9月份的关键种。瓯江口北部岛屿密集的区域,也是鱼类种类密集的水域。多样性指数(H’)值平面分布格局显示:岛群之间水域H’值较高,岛群外部水域H’值远远低于岛群之间和岛群内侧水域。岛屿周围与岛屿之间鱼类物种丰富,物种分布与海底地形多样化、底质多样化和水流环境多样化有关。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侧水域鱼类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种数较少仅仅是次要原因。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暖流势力减弱,一些物种开始向外海深水做越冬洄游,这是9月份鱼类种数少于6月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春、夏季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该海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11目36科56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种丰度占总丰度的82.9%;夏季共捕获鱼类58种,隶属于11目38科51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aris)和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其丰度占总丰度的60.8%.春、夏两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为3个组.春、夏季出现率大于5.0%的鱼类分别有26种和30种,并且分别相应形成2个和3个组群. 相似文献
9.
厦门海域蟹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在厦门海域(24°21′ ~ 24°39′N,117°54′ ~ 118°30′E)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有蟹类32种,隶属12科18属。种数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调查海域四季中出现的优势种有7种: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东方蟳(C. orientali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 hastatoides)、强壮菱蟹(Parthenope validus)、日本蟳(C. japonica)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中日本蟳是四季共有的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生物量呈现出时空分布差异,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九龙江口(位于厦门海域西部)的蟹类生物量明显低于厦门岛其他海域,水深大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小于水深小于等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这与九龙江径流、水深、水温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与30年前相比,厦门海域蟹类的种数减少了约45%,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4年春、秋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近岸水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春、秋季调查分别渔获31、32种鱼类,平均每网渔获量分别为7.36kg/h和2.99kg/h,优势种类主要包括赤鼻棱鳀Thrissa chefu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 sotaki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黄鳍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和长条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季青岛近岸水域鱼类群落都可划分为3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北部、中部和南部调查水域。不同站位组的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不同站位组间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分析了造成站位组内种类组成相似的特征种和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相异的分歧种。不同站位组的特征种不同。赤鼻棱鳀、大泷六线鱼、黄鳍刺鰕虎鱼、方氏云鳚、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和细纹狮子鱼是春季所有站位组间的分歧种;赤鼻棱鳀、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泷六线鱼、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方氏云鳚、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秋季所有站位组间的分歧种。大多数特征种也是不同站位组间的分歧种,主要是由于这些种类的数量分布的空间变化造成的。青岛沿海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1 hm2老龄原始林样地的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组成、高度结构、径级结构及有关的树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树种较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树种数和树木的密度都随高度级、径级的增加而呈负指数或负幂函数递减;热带山地雨林不同高度级、不同径级和不同小样方斑块内的树种数都与树木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带山地雨林经过自然的演替达到老龄顶极群落后,最后进入主林层的只是少部分树种的少数个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