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付静  孙梦  刘俊萍  黄永红 《菌物学报》2021,40(8):2043-2055
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轮纹病是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前期研究表明,韭菜及其主要成分硫化物能显著致死病原菌并能高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基因家族在葡萄座腔菌中的基本功能,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对硫化物的响应特性。结果显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共有6个成员(BdMcm2-BdMcm7),分别位于5条重叠群(contig)上,含有3-14个CDS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每个成员均具有Mcm-box结构域及其Walker A、Walker B及R-finger结构特征,长度为718-1 618aa,等电点为5.04-8.33,分子量为79.78-180.30kDa。RNA-seq数据和qRT-PCR分析表明硫化物三硫醚能高效抑制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的表达,与对照相比,6个葡萄座腔菌Mcm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20.56%-78.10%和10.74%-73.83%,两者呈现高度一致性(R2=0.8958)。细胞流式仪检测表明硫化物也显著阻滞了葡萄座腔菌细胞周期。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韭菜及其主要成分防控苹果轮纹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先洪  姜佳琦  洪霓  王国平 《菌物学报》2022,41(8):1151-1164
为明确引起贵州梨芽枯病的间座壳菌种类,本研究进行了病害调查、病芽采集和病菌分离及纯化,根据其菌落特征与ITS序列鉴定,共获得94个间座壳属Diaporthe菌株,从中选取40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ITS、TEFCALHISTUB)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它们分属于间座壳属的8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菌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菌D. eres、椭圆间座壳菌D. ellipsoidea、梭状间座壳菌D. fusicola、香港间座壳菌D. hongkongensis、塞纳间座壳菌D. sennae、大豆间座壳菌D. sojae和蜜柑间座壳菌D. unshiuensis,其中D. ellipsoideaD. biguttulataD. sennae为侵染梨的首次报道。玉露香梨离体枝条接种结果显示,8种间座壳的代表菌株均可产生与田间相同的症状,分离比最高的D. eres致病力较强,表明它们均为梨芽枯病的病原菌,其中D. eres为病原优势种。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引起梨芽枯的间座壳菌种类组成,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四霉素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四霉素水剂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的室内毒力,采用刮治喷涂法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EC_(50)和EC_(90)分别为114.82 a.i.mg/L、389.05 a.i.mg/L,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多抗霉素。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刮治喷涂0.3%四霉素水剂可以有效防治真菌病原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导致的杨树溃疡病,其有效成分浓度为60~150 a.i.mg/L时,田间防效达68.25%~82.41%,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李文英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3,32(Z1):108-114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及其无性型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以及有经济价值的类群,是腔子囊菌的重要类群.简要回顾了我国该属真菌的分类研究历史,概述了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类检索表,展示建立在分类学基础上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即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是多谱系的类群,可分为多个分支,各分支代表其不同的无性型类群.对开展该类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钩藤是常绿藤本,属茜草科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文章就剑河钩藤较为严重的炭疽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其中分离出的葡萄座腔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叶接种、分离纯化、病原菌鉴定、葡萄座腔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得出最适合萄座腔菌的生长环境,即温度在30℃左右,喜光,偏酸性,pH在5左右,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浸粉,以为钩藤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采集到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枝干瘿瘤的病害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与单胞分离法获得7株暗葡萄腔菌属Phaeobotryon真菌,基于分子系统学结合形态学的方法明确了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这7个菌株为新种——刺柏暗葡萄腔菌P. juniperi。该种与漆树暗葡萄腔菌P. rhoinum亲缘关系近,但形态学比较描述显示该种的分生孢子[(24.5~27.5)×(12.0~13.5)μm]明显大于P. rhoinum [(19.0~21.0)×(7.5~9.0)μm)]。这也是暗葡萄腔菌属真菌在刺柏上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
座囊菌目及相关类群属间关系的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英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09,28(2):161-170
本研究对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的18S和28SnrDNA部分序列片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属间的系统学关系。邻接法和简约法分析结果显示,座囊菌纲供试类群为单起源,形成三个独立的分支并获得较强的支持率,分别代表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结果还显示,座囊菌纲中分类地位不确定的属Macrovalsaria与Botryosphaeria的关系相对接近,应该归于葡萄座腔菌目;历史上分类地位有疑问的Neopeckia和Dothidotthia两个属处于不同的目中,前者属于座囊菌目,后者为葡萄座腔菌目的成员;座囊菌目的Plowrightia属并非单系群,该属成员分别与Dothidea、Neopeckia和Sydowia三个属聚类在一起;现行的Botryosphaeria属也非单系群,其属的概念有待澄清。格孢腔菌目参试的7个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但属间的支持率非常低,表明它们应该在较高的分类等级上予以区分;序列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基于形态学特征将Phragmogibbera纳入格孢腔菌目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8.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的幼茎中分离出一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J11.菌株J11的发酵提取物经高分辨质谱分析,证实J11菌株可产紫杉醇.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核糖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核糖体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序列,经测序获得该菌的ITS序列和LSU序列.序列比对和检索结果表明,J11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sp.)属中的一个新菌株.形态学鉴定符合葡萄座腔菌属特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J11菌株的紫杉醇含量约为615.1μg/L.本研究首次证实葡萄座腔菌J11是一株高产紫杉醇野生型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枣树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西省枣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菌分离与培养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证明该病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无性阶段Fusicoccum aesculi。  相似文献   

10.
大单孢属(Aplosporella)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的一个无性态属。大单孢属成员常常生于植物的小枝条上,引起植物小枝条枯死。该属包含多个异源种,这些异源种需要进一步归到其他相关属里去[1]。  相似文献   

11.
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引致的苹果霉心病发生严重。对于新红星品种,T. roseum的侵染过程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T. roseum荧光标记菌株TR45分析其在新红星品种上的侵染时期和侵入通道。发现T. roseum可以侵染花器组织,引起枯萎坏死;落花后10-15 d,受侵染的花器残体被萼片包裹于萼筒内,随后T. roseum从离生花柱合并处的孔口部位入侵进入合生花柱,沿花柱内的多细胞毛状体间扩展;花后30 d左右,花柱缝逐渐开裂,随果实膨大心室腔壁也开裂,逐渐形成一条贯通萼筒与心室开放通道——萼窦;花后60 d左右,T. roseum的菌丝沿着萼窦扩展进入心室腔,从心室上的裂缝进入果肉组织,最终引起果实霉心。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新红星苹果品种发病重以及难防治的原因,对苹果霉心病防控新策略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 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I.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葡萄座腔菌属ITS-nrDNA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收集的22株和GenBank下载的40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ITS序列构建了MP(Maximum parsimony)进化树。在以Leucostoma为外群的情况下,来自我国(主要是陕西)的葡萄座腔菌树木溃疡病菌总体上可分为2个大群,BDGroup1与GenBank上报道的B.dothidea被聚在一起,BD Group2菌株全部来自我国关中咸阳,独立成群,与Botryosphaeria属其他种亲缘关系远。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大小和致病性测定显示:来自我国的苹果轮纹病菌、苹果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桃树流胶病菌同B.dothidea亲缘关系近,在MP树中聚在一起(BD Group1)。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B.dothidea与B.berengeriana为同物异名的观点。B.ribis与B.parva亲缘关系近,而与B.dothidea亲缘关系远,支持B.ribis与B.dothidea为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Infection by the globally distributed pathogenic fungu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 et de Not. causes bot canker on the stems, branches and limbs or causes fruit ring rot (FRR) on the fruit in appl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to bot canker and FRR and amo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pathogen isolates, 34 major gene loci and six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bot canker and FRR resistance/susceptibility were genetically mapped on Malus genome using an F1 hybrid population (Jonathan × Golden Delicious) in 2008 and 2009. None of the QTLs for bot canker and FRR overlapped with the region of the major gene loci. Some of the FRR‐ and bot canker‐associated loci either coincided or overlapped, and some were independent, suggesting that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organs to the pathogen would be correlated but might deviate from each other. Some major gene loci and QTL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pathogen isolates of bot canker or, FRR were mapped to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genom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t only did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differ between bot canker and FRR but also tha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ccurred among pathogen isolates.  相似文献   

15.
果实软腐病是猕猴桃贮藏期间最严重的真菌病害,猕猴桃间座壳Diaporthe actinidiae是该病检出率最高且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该病菌从花前期开始侵染,至果实贮藏期才表现症状,侵染至发病周期较长,可借助荧光标记对其侵染过程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的技术,运用携带GFP及潮霉素抗性基因的双元载体p...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从一批进境的美国大豆样品中获得1株可疑的间座壳属菌株MDD57.经形态学观察发现,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同时产生大量α型和β型分生孢子,未见有性阶段.经ITS和tef1α基因扩增、核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同GenBank中2株Diaporthe novem菌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  相似文献   

17.
褐腐病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从采集自新疆野果林中的褐腐病样上共分离到75株褐腐菌。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和形态学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67株为Monilinia fructigena,8株为M. laxaM. fructigenaM. laxa都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天然野果林中。M. fructigena主要来自野苹果、樱桃李、野杏和欧洲李。M. laxa主要来自樱桃李、野苹果和红樱桃。这是首次在新疆地区的野生果林中发现M. fructigenaM. laxa。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当地栽培果园的侵染源有帮助,而且为研究褐腐菌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8.
陈海生  刘守平  梁国钱 《菌物学报》2021,40(9):2254-2265
本研究比较轮作和连作下滨海滩涂地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探索不同轮作方式减缓绿花椰菜连作田连作障碍的效果。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单季稻-绿花椰菜水旱轮作、南瓜-绿花椰菜旱旱轮作和绿花椰菜连作3种耕作方式对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台州湾滨海滩涂地绿花椰菜种植区,水旱轮作、旱旱轮作和连作绿花椰菜根际土壤共获得11门、27纲、52目、94科、155属真菌。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与连作相比,轮作显著提高了绿花椰菜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壶菌门菌群的相对丰度,而以水旱轮作对其相对丰度的提高幅度更大。轮作显著降低了绿花椰菜根际土壤中油壶菌门、接合菌门菌群的相对丰度,而以水旱轮作对这2门菌群相对丰度的降低幅度更大。在属水平上轮作显著降低了绿花椰菜根际土壤中油壶菌属Olpidium、镰刀菌属Fusarium等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绿花椰菜根际土壤中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的相对丰度,而水旱轮作更提高了格孢腔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油壶菌属、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因此,轮作能改善台州湾滨海滩涂地上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但水旱轮作更能增加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真菌有益菌丰度,减少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真菌有害菌群丰度,提高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改良绿花椰菜根际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受林火干扰和采伐等因素的影响,大兴安岭原始林逐渐退化为次生林。本研究选择天然白桦纯林(先锋阶段)、天然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和天然兴安落叶松纯林(顶极阶段)3种典型林分,各设置固定样地16块,采用种群年龄和树高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动态指数及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量化分析共优势种(白桦、兴安落叶松)和乔木树种全体的变化规律,为天然兴安落叶松林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阶段共优势种和乔木树种全体的幼龄数目均较多,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潜力,随着演替的进行,各龄级白桦株数逐渐减少,兴安落叶松株数逐渐增多。乔木树种全体和白桦在过渡阶段、兴安落叶松在先锋阶段的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升高,存活曲线为Deevey-Ⅰ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前期平稳,中期增长,后期衰退;在其他阶段死亡率呈小幅度波动,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期衰退、后期稳定的特点。共优势种和乔木树种全体在3个演替阶段均为增长型,其中先锋阶段白桦、顶极阶段兴安落叶松和乔木树种全体对环境的敏感指数最小。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各阶段共优势种和乔木树种全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均会增长。在森林演替过程中,需加强对幼苗幼树的保护,对盖度大的林分进行疏伐,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以确保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