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筒腔菌属真菌形态特征独特,具有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从中国海南省一条淡水溪流中采集到一株卷旋型丝孢菌标本,并通过ITS,LSU,RPB2和T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其分类定位。结果表明该物种为毛筒腔菌属新种——李玉毛筒腔菌。  相似文献   

2.
蝉科昆虫在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是果树等林木的刺吸性害虫,同时蝉与真菌组成的虫菌共生体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近十年来,通过对我国昆虫病原真菌资源的调查,共采集获得102株蝉科昆虫罹患病原真菌标本,并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本研究从蝉科罹患病原真菌标本中分离得到81株菌株,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不同培养基的形态特征观察并结合ITS、SSU、LSU、TEF、RPB1和RPB2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寄生蝉科的菌株属于3科6属15种。本研究重点描述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高水紫孢菌;此外,一些类棒束孢属菌株被修订为蝙蝠蛾萨姆森菌;除上述物种外,还鉴定出球孢白僵菌、绿色绿僵菌、蝉花虫草、柱孢绿僵菌、环链虫草、玫烟色虫草、澳洲白僵菌、布氏白僵菌、细脚虫草、棕色绿僵菌和长座细虫草。其中球孢白僵菌、蝉花虫草和绿色绿僵菌是优势种,多度达总数的58%。而其他12个物种分离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毛黎娟  冯佳威  章初龙 《菌物学报》2021,40(10):2854-2862
根据ITS、LSU、rpb2tef1tu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云南禾本科植物格孢腔菌目的7株内生真菌鉴定归属于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四绺孢球腔菌科Tetraplosphaeriaceae的四绺孢属Tetraploa和假四绺孢属Pseudotetraploa以及该目下的一个未定属genera incertae sedis。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和愈创木酚培养基筛选发现四绺孢球腔菌科的2个菌株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而这个未定属的菌株仅具有较弱的纤维素酶活性、无漆酶活性,表明格孢腔菌目的2个内生真菌类群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能力不同。多重对应分析发现四绺孢球腔菌科真菌的属与寄主、分离来源和地理位置有关联,其中四绺孢属和假四绺孢属可在活的健康植物作为内生真菌存活,并在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中分离得到,推测四绺孢属和假四绺孢属两属为内生和腐生双生态位真菌。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四绺孢球腔菌科内生真菌参与的禾本科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将深化我们对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生态学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吴文平 《真菌学报》1993,12(1):34-40
本文报道了河北省具纤毛分生孢子的腔孢菌5种,它们隶属于多毛孢属,星毛孢属,刺杯毛孢属和双毛壳孢属。其中多毛孢属和星毛孢属系国内新记录属。记载了一新种中国多毛孢和一中国新记录种甘蔗星毛孢。在刺杯毛孢属和双毛壳孢属内共鉴定出3个种,它们是槭刺杯毛孢,刚毛刺杯毛孢和双毛壳孢。文中对这些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新种有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藏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广西红树林的病原真菌及其生态学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志权  黄泽余 《广西植物》2001,21(2):157-162
报道了广西沿海的山口、钦州、北仑河口 3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的病原真菌及其生态学特点 :共鉴定红树林病原真菌 1 4属 2 6个种 (菌株 ) ,其中主要是炭疽菌、拟盘多毛孢菌、交链孢菌和叶点霉菌。 3个分布区红树林病原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 DMA在 2 .82 65~ 4 .70 0 4之间 ,多样性指数 H'为 0 .971 8~ 1 .2 768,均匀度指数JSW为 0 .90 0 5~ 0 .91 58;其中山口病原真菌的种数 ( 1 2 )最少 ,物种丰富度指数 ( 2 .82 65)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0 .971 8)最小。红树林病原真菌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高潮地带的较低潮地带的为多 ,尤以河口最多。侵染寄主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树冠上部 ,叶斑病最常见 ,枝梢病害次之 ,根茎部的病害很少。桐花和海漆的病害种类最多 ,红海榄和老鼠筋最少。  相似文献   

6.
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RPB1、RPB2和TEF1以及1个非编码序列28S rD NA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小孢盘菌属位于系统树的上端,形成一个单系群,其中长春小孢盘菌和北京小孢盘菌为姐妹群,它们进一步与该属另3个种(包括该属的模式种)聚类在一起。序列分析结果支持将子囊孢子大小作为小孢盘菌属区分物种的依据,还表明火丝菌科可能不是一个单系群。在参试属中,小孢盘菌属与侧盘菌属的关系较为密切,它们具有极其相似的薄壁子囊,这表明在属的等级上子囊形态可能携带系统发育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槭乳菇Lactarius acerrimus,乳菇中仅有的具有双孢担子的物种,曾经在中国被多次报道。我们在研究了该种的馆藏凭证标本后并未证实它在中国的分布,而是在中国发现了它的近缘种李玉乳菇L. liyuanus (新种)。李玉乳菇的典型特征为:菌盖黄褐色具环纹、边缘具短毛,菌柄具窝斑,乳汁白色、不变色、具辣味,孢子具尖而高的条脊。它的担子为4孢,孢子较小具高而尖的条脊,这两点与槭乳菇明显不同。文中提供了该种的条形码ITS序列、其他多基因序列和详细的形态描述,同时给出了对国内馆藏槭乳菇标本的重新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植株分离到内生真菌63株,其中24株经鉴定分属于19个种(属).真子囊菌纲的2个属2株,半知菌纲的14个属22株.真子囊菌纲的无毛毛壳属(Achaetomiumsp.)的1株为新发现种.半知菌纲的葡萄孢属(Botrytissp.)1株和无孢菌群(Mycelia sterlia)2株的培养液,经浓缩萃取,薄层层析检测,Rf值分别为0.404、0.404、0.401,与紫杉醇对照品Rf值一致,为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9.
兰科植物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准  陶刚  刘作易  朱英 《菌物学报》2013,32(5):812-818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是一种地生兰科植物,也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以黄花白及为实验材料,对其叶和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花白及植株的叶片和根组织块(段)中分离到可培养内生真菌140株,根据形态特征将它们鉴定为16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0种子囊菌和6种担子菌。从叶片组织中分离的内生真菌有6种,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种类;从根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有10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腊壳菌属Sebacina真菌构成了根组织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根组织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H′=1.968)要高于叶片组织(H′=1.459)。  相似文献   

10.
小桐子内生真菌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药用植物小桐子的根和茎中分离到内生真菌57株,经鉴定,它们分属于15个不同的分类单元。其中拟盘多毛孢为优势属,其次为拟茎点霉属和茎点霉属。用杨桃炭疽菌,香蕉疫霉和镰刀菌作指示菌对这些内生真菌的抗真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2株菌对杨桃炭疽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相似文献   

12.
陈晗  丁刚  孙炳达  张争  王龙  陈娟 《菌物学报》2021,40(5):1200-1215
篮状菌属真菌在空气、土壤中分布广泛,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工业酶及色素生产菌,有些则可以引起食品的污染变质,还有些种是引起浅层或散播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篮状菌属在传统分类学上是一个有性型属,随着多相分类以及"一种真菌一个名称"概念的广泛普及,该属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全世界已报道177个种.本文基...  相似文献   

13.
Recent finds of remarkable fossil plant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Yangcaogou Form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PR China include branched, cupule-bearing structures referable to the corystosperm ovulate organ Umkomasia. This material is described and assigned to the proposed new species Umkomasia asiatica. The collection includes numerous isolated cupules and fragments of ultimate cupule-bearing axes. Two specimens consisting of portions of the main axis with attached, cupulate lateral axes have also been found. The main axis was at least 6.5 cm long, with each lateral axis bearing one to at least three pairs of stalked, ovoid cupules. The new Umkomasia is similar to U. franconica from the Jurassic of Germany, which is the only other known laurasian species, but the cupules are smaller and more elongated. It is also similar to many gondwanan forms, including the type species U. macleanii. Le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Chinese Umkomasia species are tentatively referred to Thinnfeldia, and may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same plant. Associated ovoid seeds with elongated, curved micropyl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gondwanan species of Umkomasia. The fossils described here are, therefore, significant in representing the first report of corystosperm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from Asia, and only the second report of Umkomasia from the entir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new Chinese fossils also support leaf-based evidence that the Corystospermales were present in Laurasia as early as the Late Triassic.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采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盔孢伞属Galerina真菌标本整理、鉴定,确认出36种,其中包含28个已知种和8个中国新记录种。对中国新记录种褐柄盔孢伞G. badipes、帆孢盔孢伞G. calyptrata、迦佩盔孢伞G. jaapii、假拟提灯藓盔孢伞G. pseudomniophila、沼泽盔孢伞G. paludosa、泡孢盔孢伞G. physospora、萨列里盔孢伞G. sahleri和胫囊盔孢伞G. tibiicystis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提供了原生态照片和显微特征线条图以及分亚属、分种检索表。通过相关研究材料进行DNA提取,所得21条ITS序列与73条下载序列利用贝叶斯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验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吴声华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5):781-794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16.
灵芝属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尽管国内外对灵芝属真菌的研究较多,但灵芝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灵芝属真菌有114个分类单元,但其中很多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凭证标本,确认我国目前发现的灵芝种类有40种,其中具有ITS分子序列的种类有39种,其他74个分类单元或为同物异名或为待定种。本文提供的中国39种灵芝的ITS序列可为今后准确鉴定灵芝的野生和栽培种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芽孢盘菌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项存悌  宋瑞清 《植物研究》1988,8(1):147-152
本文报导了中国东北地区芽孢盘菌属(Tympanis)5个种1变种, 其中1个新种(T.tiliae Xiang et Soing)4个国内新记录种(T.confusa Nyl., T.abietina Groves, T.piceina Groves, T.alnea(Pers.)Fr.)1个国内新记录变种(T.alnea var.hysterioides Rehm)以上各种都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性的研究, 还用Koch's证病法则证明了T.confusa是引起红松流脂溃疡病的病原菌, 并在松脂上伴生Sarea resinae(Fr.ex Fr.)Kuntze.  相似文献   

18.
鬼伞类真菌涉及蘑菇科的鬼伞属Coprinus以及小脆柄菇科的小鬼伞属Coprinellus、拟鬼伞属Coprinopsis、近地伞属Parasola、刺毛鬼伞属Tulosesus和心孢鬼伞属Narcissea。基于标本研究和文献记载,确认我国该类真菌57种:小鬼伞属9种,刺毛鬼伞属10种,心孢鬼伞属3种,拟鬼伞属25种,近地伞属8种,鬼伞属2种。本文记载1个新组合——速亡型心孢鬼伞Narcissea ephemeroides,中国新记录种11个:黄鳞小鬼伞Coprinellus ellisii、甜味小鬼伞Coprinellus saccharinus、锐突拟鬼伞Coprinopsis acuminata、非洲雪白拟鬼伞Coprinopsis afronivea、美丽拟鬼伞Coprinopsis bellula、钟孢拟鬼伞Coprinopsis mitraespora、麻醉拟鬼伞Coprinopsis narcotica、厚壁拟鬼伞Coprinopsis pachyderma、近雪白拟鬼伞Coprinopsis pseudonivea、施罗特近地伞Parasola schroeteri和刺毛近地伞Parasola setulosa。编制了中国鬼伞类真菌分种检索表,对新组合和中国新记录种进行形态学描述,并提供线条图。结合ITS和LSU序列片段,采用了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建立系统发育树,反映各类群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健斌  胡光荣 《菌物学报》2022,41(1):155-159
基于形态学和化学研究发现中国蜈蚣衣科地衣中的5个新记录种:美洲哑铃孢、红髓外蜈蚣叶、狭叶红髓黑蜈蚣叶、毛裂芽黑蜈蚣叶和变白蜈蚣衣。对每个种的分类学特征给予了描述和讨论,并提供形态特征图。所有研究的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 我们在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观测样区布设61台红外相机, 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兽类4目7科9种, 鸟类6目14科34种, 其中广东省新记录1种, 为蓝绿鹊(Cissa chinensis), 记录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 为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相对多度较高的5种兽类依次为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 相对多度较高的3种鸟类分别是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通过对相对多度指数前三的鸟兽日活动节律观察分析, 共发现4种典型昼行性动物(赤腹松鼠、紫啸鸫、虎斑地鸫和红嘴相思鸟)和1种典型夜行性动物(鼬獾)。赤麂日活动呈现两个高峰时段, 分别为12:00-14:00和18:00-20:00。本研究评估了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 为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