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结果: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明显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也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纪考云 《蛇志》2014,(4):415-416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为3~7分的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障碍。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关键[1]。由于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原本湿化的作用减弱,气道分泌物易形成痰痂,影响正常通气[2],同时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也加重气道的干燥程度,加重肺部感染的机会。而合理的气道湿化是一种物理疗法[3],可保持纤毛运动、稀释痰液和廓清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较多,而湿化液也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兰芳 《蛇志》2004,16(2):62-63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鼻或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近几年来,我科对人工气道管理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讨,尤其是在气道管理中的湿化、适时吸痰、气囊的管理及防止感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主张和观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应用0.45%盐水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湿化气道,观察组49例给予0.45%盐水湿化气道,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后的疗效、脑组织循环功能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痰液粘稠情况比较,观察组Ⅰ度、Ⅱ度的痰液粘稠患者高于对照组,Ⅲ度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痰后PaO2、Sa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通气功能,调节痰液粘稠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脑组织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不同密闭吸痰深度联合鲜竹沥持续湿化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60例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浅层吸痰,密闭式吸痰管插入长度平气管导管顶端;B组给予深层吸痰,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至遇到阻力退出0.5~1cm;C组给予浅层吸痰联合鲜竹沥气道持续滴注湿化;D组给予深层吸痰联合鲜竹沥气道持续滴注湿化。比较4组患儿24h吸痰次数、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O_2)恢复为85%的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结果 4组24h吸痰次数、吸痰后SpO2恢复为85%的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液黏稠度与湿化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24h吸痰次数、吸痰后SpO2恢复为85%的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B、D组(均P0.05)。C组24h吸痰次数、吸痰后SpO_2恢复为85.0%的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A、B、D组(均P0.05)。C、D组痰液黏稠度Ⅲ度例数明显少于A、B组(P0.05)。C组与D组气道湿化满意率分别为92.5%(37/40)、90%(36/40),均明显高于A、B组(均P0.05)。C组痰液黏稠度Ⅲ度例数、气道湿化满意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联合鲜竹沥气道持续滴注湿化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减少并发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曾念娇  黄小泰  黄琦 《蛇志》2014,(3):294-295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滴注式持续气道湿化在小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科的120例需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滴注式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式间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湿化满意率高,出现刺激性干咳、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平均每例每天需吸痰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盐酸氨溴索滴注式持续气道湿化可减少气道湿化的不良反应、改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碧霞 《生物磁学》2005,5(2):76-7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19位病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实行低渗液持续湿化气道;加强基础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结论: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控制肺部感染,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19位病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实行低渗液持续湿化气道;加强基础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结论: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控制肺部感染,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关于家兔三种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建立方法,为实验中快速建立家兔人工气道选择较好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比较各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首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和气管切开法,首次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管切开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5)%,气管切开组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0)%,(30±10)%。结论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是现阶段建立家兔人工气道时值得优先考虑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式体温探头联合心电监护仪在人工气道温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建立人工气道并使用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在"Y"管吸入气体端应用改良式体温探头将吸入气体温度导入心电监护仪后行气道温度监控,对照组在"Y"管吸入气体端采用水银式水温计进行气道温度监控,比较护士对气道温度监控的依从性及气道加温湿化不足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护士监控吸入气体温度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62.65,P0.001)。两组气道加温湿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1,P0.001)。结论采用改良式体温探头联合心电监护仪监控气道温度后,护士对气道温度监控依从性明显提高。实现实时监控,并可动态调节报警界限及报警音量,同时通过对气道温度的实时监控及时预测吸入气体存在加温加湿不足的可能性,有利于人工气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李丽萍 《蛇志》2010,22(4):408-409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措施之,也是危重患者维持气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导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12.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一门学科.急诊医学的基本理念是即刻给予生命支持及解除生命威胁,因此急诊科收治的部分急危重症患者因气道、呼吸功能障碍,需通过气管切开建立可靠有效的人工气道,减少上呼吸道生理死腔,降低呼吸道阻力,有助于吸痰及机械通气的实施,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建立可靠人工气道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1].气管切开术已成为常规急救技术之一,是急诊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也是临床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具有急诊科特色的气管切开术培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教学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在急诊危重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需行紧急气管插管但经评估后存在困难或操作后失败的危重症患者76例,根据其最终建立的人工气道方式分为继续设法气管插管组(A组)36例和改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组(B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气道成功率和建立气道所用时间。结果 B组通气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的插管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建立气道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可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术困难或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次选方案,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的气管呼吸音起源于上气道和中央气道的湍流,气管管道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气道的湍流特性,气管的长度和直径与身体高度密切相关。故此我们利用传感器和微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在气流流速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身高的正常儿童和成年人气管呼吸音进行了以下研究。1材料与...  相似文献   

15.
黄雪梅 《蛇志》2010,22(3):300-301
建立有效的气道是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良好的通气是转运危重患者的首要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2008年12月对186例院前行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的气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囊漏气实验预测拔管后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有156例气管插管患者入组,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情况分为两组,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喘鸣发生与二次气管插管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气囊漏气实验阴性组125例,阳性组3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有13例患者需再次插管,其中1例患者无法插管,予经皮气管切开.结论: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单方便筛查拔管后可能上气道梗阻的方法,如为阴性其因严重上气道梗阻再插管可能性很小,如为阳性则要注意可能发生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SCCI)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SCCI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给予益生菌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状况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VAP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VAP将所有患者分为VAP组和无VAP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CCI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 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发生与年龄、建立人工气道方式、日均吸痰次数、口腔护理次数、日均气道湿化次数、手术次数、合并复合伤、误吸、术前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GCS评分偏高、建立人工气道方式为气管切开、手术次数为2次、日均气道湿化次数<3次、误吸、机械通气时间偏长均是SCCI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可缩短SCCI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营养状况改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SCCI患者术后VAP的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GCS评分、建立人工气道方式、手术次数、日均气道湿化次数、误吸、机械通气时间均是SCCI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豚鼠气道炎症中Eotaxin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气管内滴注葡聚糖诱导豚鼠气道炎症,研究嗜酸细胞在气道炎症中的意义。用葡聚糖G200(5mg/kg)滴注形成气道炎症,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RTPCR方法,检测气道炎症时肺匀浆Eotaxin基因的表达。结果可见,葡聚糖G200所致豚鼠肺损伤后Eotaxin的mRNA表达水平随葡聚糖G200刺激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P<0.05),同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及上清液中Th2型细胞因子IL4也随之升高(P<0.05);试验中采用甲强龙琥珀酸钠抑制气道炎症,与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可见,用葡聚糖G200进行气管滴注是形成气管炎症简单而实用的动物模型;Eotaxin在聚集、活化炎性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Eotax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王飞杰 《蛇志》2016,(2):218-219
正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X)临床上又称之为意外拔管,主要表现为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而出现的导管拔出或导管意外脱出。非计划性拔管是考核ICU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的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1]。早在1998年,相关学者将UEX定义为[2,3]:患者自行拔出气管插管,并且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和相关操作时的意外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后容易导致患者气道黏膜受到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与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比较管理前后的血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采用格拉斯昏迷评分评价临床效果,观察管理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25例,重度残疾15例,植物存在24例,死亡16例。所有患者气管切开后PO_2、PCO_2、 SaO_2与切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管理后发生肺部感染1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切管后气道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