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的第四纪哺乳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为了解决“巨猿”的年代和它在分类上的位置問題,从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开始派遺了一个工作队,到广西僮族自治区境內,进行各地区山洞的調查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1957年初,在广西柳城巨猿洞里发現了巨猿的第一个下顎骨后,广西工作队的工作重点,即轉移到巨猿洞的发掘,一直細續到1961年初,  相似文献   

2.
通古尔河狸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內記述的內蒙二連通古尔的河狸化石是属于单沟河狸(Monosaulax)的一下頜骨。标本是由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1959年采集的。它是继河北张北的张北单沟河狸(M.changpeiensis Li)之后該属化石在我国的又一次发現;但无論从它的地貭时代或牙齿型式来看与张北种都有不同。通古尔的标本是中新世晚期的一种較为进步的单沟河狸,  相似文献   

3.
1959年11月中央自然博物館收到北京市密云县文化館韓光宇、楊家祥二同志送来的象化石一块,但仅存有左右下頜骨及左右第三下臼齿。据韓、楊两同志談:化石发現地点在密云县火車站南半华里的新建汽車站院内,系1959年打井时发現的。化石产出的位置距地表9米,化石地点的地层:上层为黄土,下层为砂砾层,化石即埋藏在砂砾层中。标本上尚附有一小部分砂土,石化程度不深。根据上述地层情况,地貭时代似应为更新世  相似文献   

4.
甘肃秦安中新世哺乳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是記述甘肃秦安蓮花鎮发現的板齿象(Platybelodon)和无角犀(Aceratherium)的零星材料。这些化石是秦岭地貭队104队1958年发現后寄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产这些化石的詳細地点及层位皆不知,随化石所附野外标籤的記录,說明这些化石是产在一种“紅色粘土夹砾石結核层”中。  相似文献   

5.
书刊评介     
“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刘宪亭等著的“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問世了,这是我国地层古生物界一本甚有意义的著作。作者系統地整理、研究了从解放前直至目前所有在我国已发現的,这一丰富而具有特殊东方色彩的狼鰭魚化石材料,写成了一本不可多得的綜合性論著。作者对狼鰭魚化石研究历史作了簡述;将狼鰭魚在华北的产地分为六个地理区,并对  相似文献   

6.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7.
数千年来,中医一直用动物化石,即所谓的龙牙和龙骨治病。据说化石入药可治百病。193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就是在香港的中药店里偶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灵长类臼齿化石,这颗牙齿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其后四年中,他在香港和广州作了进一步调查,又找到了三枚特大的牙齿,从而确定地球上曾生存过一种最大的灵长类——已绝灭的巨猿。孔尼华将其命名为 Gigantopithecus,意思是“巨猿”,种名为 bla  相似文献   

8.
与鄂西巨猿共生的南方古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在非洲。自从1924年达特(Dart)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头骨以来,已有头骨、肢骨和骨盆等大量的南方古猿材料从非洲的南部和东部发现。从已发现的地理位置来说,这些材料都集中在非洲大陆,它们的分布范围是否更广大?在我国境内有否南方古猿化石存在?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过去,在我国华南的一些洞穴堆积中最常见的高等灵长类化石为猩猩的牙齿,此外就是巨猿下颌骨和大量牙齿的发现。关于巨猿的系统地位至今仍有争论,但除了巨猿以外,在我国有没有可能找到类似南方古猿的化石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孔尼华(G.H.R.Von Koegniswaid,1957)曾经提出在我国华南存在“裴氏半人”的问题。他所列举的牙齿都购自香港中药店,缺乏明确的地点和层位,其形态依据也还有疑问。 1968年春,我所一个野外组在湖北巴东县中药材经理部收集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考察队,于今年7月19日在陝西蓝田县进行新生代地层和脊椎动物化石調查时,在該县洩湖人民公社陈家窝村的第四紀“紅色土”层內发掘到一个完好的老年猿人下颌骨。发現化石的地层厚約30米,底部有一层1米多厚的砾石层。猿人下頜骨化石在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西北大学地貭系先后接到一些地方文教局及地貭局野外队送交鑑定的标本,这些材料发現于陝西省山阳、凤县、洋县、城固、咸阳等地。各产地的化石数量和种类虽然都不够多,但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在这些地方的发現还是首次,作者愿作簡单的报导,大胆的推測,提出几个問題,供今后进一步工作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地貭陈列館由胡承志同志于1959年采自云南祿丰的爬行类化石中,有一块破碎的卞氏兽类的化石。由于标本(部分头骨)已受強烈风化,詳細构造已无法辨认,但这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現,因它表示在祿丰动物羣中有一种身体异常壮大的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ia)从保存部分的大小估計,較云南卞氏兽(Bienotherium yunnanense)的身体几乎約  相似文献   

13.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巨猿洞哺乳动物年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广西柳城县硝岩洞(通称“巨猿洞”)里的发掘工作中,除了“巨猿”的许多材料外,还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的化石(裴文中、李有恒,1958)。巨猿洞的发掘工作现仍在进行,本文仅根据1956—1958年三次发掘中的部分哺乳动物的材料。裴文中教授和周明镇教授嘱我,作一初步的年龄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15.
1939年魏敦瑞曾就在周口店山頂洞发現的三具完整头骨发表論文,认为一个老年男性头骨(101号)在測量上很象某些西欧新人化石如克魯馬农人等,而根据形态观察等特征則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另一个女性头骨(102号)則认为是美拉尼西亚人类型,第三个女性头骨(103号)是爱斯基摩人类型。二十年来他的这种論点曾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評,但都沒有就这些化石的种族問題作过比較全面的分析。二十年来特別是解放以后,在我国又发現了許多新人化石,如柳江人  相似文献   

16.
1959年秋,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內蒙古烏兰察布盟烏尔丁鄂博漸新統地层中,采得一近乎完整的巨犀下頜骨,代表巨犀类的一个新属。我們将它訂名为烏尔丁巨犀——Urtinotherium gen. nov.。就目前对巨犀化石的了解,烏尔丁巨犀在許多方面,例如下頜联合部的結构,門齿、犬齿的大寸、形状及数目的变化等,都有一些独特的性貭,在了解巨犀类下頜骨及牙齿的結  相似文献   

17.
华南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G.H.R.von K(?)nigswald)在香港中药铺所购得的大量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下右第三臼齿,认为是属于高等灵长类的一个新种新属,定名为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魏敦瑞最初(1937年)以为它是一种巨大的猩猩,但以后又根据孔尼华所购得的另外两个巨猿牙齿,进行研  相似文献   

18.
广西巴马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广西巴马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在自治区文化局和巴马县革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到巨猿牙齿化石一枚和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广西大新、柳城、武鸣和湖北建始之后的又一个产巨猿化石地点。巨猿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最近仍有人提出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巴马巨猿的发现将使我们对这古代灵长类有更多约了解。巴马巨猿化石地点编号为73133号。  相似文献   

19.
体重270余公斤,身高2.74米,人类的直系祖先,——一些人曾对巨猿作过这样的描述。巨猿,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种灵长类,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只不过近四十年来的事。除了有一处发现地点在国外以外,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在我国发现的。它果真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吗? 药铺巨牙四十年前,一位荷兰古生物工作者在香港中药铺里捡出三枚奇怪的牙齿。这是一些臼齿,看起来很像人的,但比人的臼齿大好几倍。他认为这种牙齿化石可能代表一种古代体型巨大的猿类,起名为巨猿。 1945年,另一位美国的“权威”详细研究了这三枚巨猿臼齿后,认为巨猿并不是猿而是人,应改名为“巨人”,它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直系祖先,现代  相似文献   

20.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 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 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 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 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 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 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 但非"超厚"类型, 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 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 (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 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 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 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 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 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