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粪与沼气渣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增加。早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逐步加快,而晚稻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而且排放量很高。一天中甲烷排放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6:00~8:00时,甲烷排放通量进入谷底,14:00时甲烷排放通量达到峰值。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5cm处的温度及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猪粪和沼气渣的施用分别提高稻田甲烷排放量22.14%和4.40%。在早稻期间,施用猪粪和沼气渣分别提高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40.3%和11.9%,而晚稻期间仅分别提高23.9%和5.04%。  相似文献   

2.
沼气发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气是有机物经沼气发酵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混合气体。因人们最初是在沼泽地带发现并认识这种气体的,故命名为“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另外还有二氧化碳和少量的硫化氢、一氧化碳、氢等气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它和空气混合遇明火...  相似文献   

3.
填埋覆土甲烷氧化微生物及甲烷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甲烷是一种长期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它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是二氧化碳的26倍.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大气甲烷的主要产生源之一,由其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5%~15%.甲烷氧化微生物在调节全球甲烷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垃圾填埋场覆土具有相当强的甲烷氧化能力.填埋覆土甲烷氧化菌及其氧化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覆土中甲烷氧化微生物、甲烷氧化机理及动力学机制、甲烷与微量填埋气体的共氧化机制以及影响甲烷氧化的环境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甲烷利用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实验设计(RSM)对能够利用甲烷的假单胞菌菌株ME16主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液体无机盐和甲烷气体作为培养基分别进行了温度、接种量、甲烷含量和培养pH对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分析优化了ME16菌株的主要培养条件,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9.4℃,接种量1.8%,甲烷含量25%。采用优化培养条件进行培养,细菌生物量增大0.8倍,达到稳定期的培养时间缩短了50h。该菌株初步应用于甲烷气体的脱除,脱除率达65.7 %,表明该菌株能良好的脱除空气中甲烷。  相似文献   

5.
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有研究表明,酸沉降可以促使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加,并与产甲烷菌争夺基质,从而抑制甲烷气体的产生。这种作用可能对北方泥炭地及全球甲烷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硫酸盐还原菌同产甲烷菌竞争主要受到硫酸根浓度、硫酸根循环速度、基质及温度的影响。通过硫酸根的快速循环,酸沉降可以长期抑制泥炭地的甲烷排放和产生。目前关于酸沉降对泥炭地碳库和碳循环的影响还无最后定论。本文综述了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产生、排放及碳循环影响的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找出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并探讨了中国在该领域可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洞道气体环境对了解其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利用土壤原位气体测定仪,对高原鼢鼠采食活动洞道、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及无洞道土壤内的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监测。通过One-Way ANOVA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1)高原鼢鼠活动洞道氧气含量,除10月、11月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小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二氧化碳含量,除7月、8月份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大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内甲烷含量各月均显著高于地表空气甲烷含量(P<0.05),与非活动洞道、无洞道土壤的月季差异各异。(2)高原鼢鼠活动洞道内氧气含量的最小值和二氧化碳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和9月,其它处理下氧气最小值和二氧化碳最大值均出现在6-8月;4个处理下甲烷含量最小值在1月与12月出现,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9月。(3)月份、处理以及月份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高原鼢鼠生存在低氧、高二氧化碳和较高甲烷含量的环境中,且洞道内部的气体环境会受季节和高原鼢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猴头菌固体发酵降解玉米淀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建荣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3):147-150
猴头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发酵时能够产生活性较强的α-淀粉酶降解玉米淀粉。添加5%~15%黄豆粉和发酵时间从15d延长到25d能显著提高淀粉酶活力和淀粉降解率。在添加15%黄豆粉,加水40%,25℃发酵25d的玉米粉发酵产物中,淀粉降解率达到65.20%;蛋白质含量达到16.83%;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由35.96mg/g提高到56.12mg/g,色氨酸含量由9.05mg/g提高到13.25mg/g,从而明显提高了玉米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添加厨余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研究了厨余垃圾的不同添加量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下,随着剩余污泥中厨余垃圾添加量的增加,厌氧消化系统中碳氮质量比(C/N)、胞外多聚物(EPS)等生理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当剩余污泥与厨余垃圾质量比为2:1时,混合有机废弃物中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每克挥发性固体(VS)产生了156.56mL沼气,甲烷体积分数为67.52%,分别比剩余污泥单独厌氧消化时的产气量提高了5倍和1.5倍。  相似文献   

9.
利用甲烷细菌处理废物日本贺岛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一种可有效地处理办公楼、餐旅馆和商业大厦等处的有机废物的处理系统。这种新的废物处理系统利用了可降解有机废物且耐高温的甲烷细菌。处理后产生的甲烷气体则可用作燃料,就地提供热水。汪开治编译(根据:(JapaH...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森林土壤中的砾石对渗透性和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时忠杰  王彦辉  于澎涛  徐丽宏  熊伟  郭浩 《生态学报》2008,28(12):6090-6098
为了解山地土壤中的砾石对土壤水文循环的影响,测定了砾石土壤的贮水能力、渗透速率和蒸发速率。结果表明,砾石含量与土壤有效贮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最大贮水量无明显相关。在0-40cm土层,当砾石体积含量小于15%~20%时,稳渗速率随砾石含量增加而增大,当砾石体积含量大于15%-20%时,土壤稳渗速率随砾石含量增加而减小;在40cm以下土层,稳渗速率随砾石含量增加而提高。在土壤砾石含量为0~20%时,土壤蒸发速率随砾石含量增加而降低,但在砾石含量超过20%时,土壤蒸发速率基本保持稳定。土壤蒸发速率随砾石粒径增大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山西太原晋阳湖水样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甲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ME16.气相色谱分析表明ME16菌株能利用甲烷.ME16菌株的16S rDNA 序列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10145,AF094713)相似性为99%.该菌株最适培养条件为30℃、2%接种量、25%甲烷含量和培养基pH为6.0.用电化学法研究了ME16固定化细胞体系中不同含量甲烷对溶氧的响应时间以及溶氧变化与甲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加入固定化细胞后.溶氧变化在100s内达到平衡,溶氧消耗量与通入甲烷气体含量在0~16%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4.对样品气体8次测量,RSD为3.34%,表明该反应体系重现性良好,为该菌株进一步研究甲烷传感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山西太原水稻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C611。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菌株利用甲烷的培养条件,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4.4oC、接种量为6.7%、甲烷含量25%。以C611固定化细菌和溶氧响应仪为体系,采用电化学法研究了不同含量甲烷的响应时间以及溶氧变化与甲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C611能利用甲烷,该反应体系对0~10%甲烷气体测定的响应时间小于100s;溶氧消耗量与通入甲烷气体含量呈线性关系,拟合系数(R2)为0.9994。以3%甲烷气体样品进行8次测量,测定平均值为3.09%,RSD为3.48%,相对误差为3%。表明该反应体系重现性良好,为该菌株进一步研究甲烷传感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三种主要林地土壤甲烷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甲烷(CH4)通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收支评估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土壤湿度、温度和氮添加对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白桦林、山杨林和阔叶红松林)土壤甲烷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均为甲烷汇,15 d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27 μg·kg-1·h-1(山杨林)、1.54μg·kg-1·h-1(阔叶红松林)和1.46 μg·kg-1·h-1(白桦林).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林型、温度、土壤湿度及氮素处理对甲烷通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l),林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显著;3种林型土壤甲烷吸收的最佳含水量为45% ~ 60%;在10 ~20℃条件下,甲烷吸收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氮对甲烷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究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反硝化气体产生的影响,选取培养温度、氧气含量、亚硝酸盐含量、葡萄糖含量、p H值、Cu~(2+)含量6个因素,分别设计3个水平,设计7因素3水平一共18组的正交实验,对土壤有机物含量和培养条件进行调控,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培养,同时监测顶空气体中反硝化气体含量,连续监测10 d,随后对土壤中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nos Z进行定量PCR检测。培养实验显示在18组条件中一共出现了3种的反硝化气体产生类型,分别为快速产N_2类型、N_2O累积类型和无气体产生类型,表明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不同的产气过程。对定量PCR的方差分析显示单个环境因素并没有对nos Z基因拷贝数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反硝化气体产生的差异并不是通过影响nos Z基因拷贝数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一株耐高温高盐亚硝化单胞菌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某污水处理站高温高盐外排水中分离出一株严格自养的特殊亚硝化单胞菌。它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芽孢,细胞椭球形或短杆状,呈单个排列或排列成圆形、直线形,细胞大小为(0.7~0.9)μm×(1.2~1.8)μm。在扫描电镜下发现单个或多个菌体被绒毛状不明物质包裹。该菌株能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导致体系中的总氮减少,但是氨氮的减少与亚硝酸盐的增加并不能形成对应,而体系中几乎检测不到硝酸盐氮。在分离菌株50℃培养12 d时,约有10%的NH+4N转变为NO-2N,15%的NH+4N未发生转变,剩下的75%的NH+4N被去除,包括挥发掉的17%的NH+4N。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菌株培养过程产生气体中氮气含量较对照气体(室内空气)增加了3.5%。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观察了迅速减压前呼吸模拟机载分子筛产氧系统不同富氧浓度的气体对狗高空迅速减压后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按拉丁方的实验顺序,8条狗在减压前分别呼吸70%~100%4种富氧气体或空气5min,然后,再迅速减压到12000~18000m高度呼吸空气30s。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压后6~8s内,呼吸70%以上富氧浓度组的生理反应是等效的,表现在血氧饱和度和静脉氧分压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别,但与空气对照组有显著差别。研究表明,高空迅速减压时氧自体内到体外的反向弥散分两个时相,它们与减压瞬间的生理效应和有效意识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结果是分子筛氧气装备工程设计与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洋葱种子含水量与贮藏温度对其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含水量(MC7.1%~1.2%)的洋葱种子贮藏在35℃、室温、15℃和5℃条件下1~3年,适度超干处理能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密切相关。种子贮藏的最适含水量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35℃时MC为3.4%;室温时为3.4%~4.5%;15℃时为4.5%~5.1%。MC≤2.2%不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在室温自然条件下贮藏1~3年,适度超干种子(MC3.4%)内MDA和H2O2含量、O-*2产生速率和LOX活性明显地低于未超干种子(MC7.1%)和高度超干种子(MC1.2%),而抗氧化酶AsA-POD、CAT和SOD的活性显著地高于未超干种子(MC7.1%)和高度超干种子(MC1.2%)。据此认为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适度超干种子耐贮藏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甲烷氧化过程中铜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瑶  孔娇艳  张萱  夏芳芳  何若 《生态学杂志》2014,25(4):1221-1230
甲烷生物氧化在全球甲烷平衡和温室效应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铜是甲烷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一方面,铜是调控不同类型甲烷单加氧酶表达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组成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必需金属元素;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体系中,铜含量及其形态的变化对甲烷氧化菌的分布、代谢甲烷和非甲烷类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以及甲烷氧化菌的特异性铜捕获系统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准确把握铜在甲烷生物氧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甲烷生物氧化过程,进而更好地指导甲烷氧化微生物在温室气体减排及非甲烷有机物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铜的角度,概述了铜对甲烷氧化菌的分布和活性的影响,介绍了铜在调控甲烷单加氧酶的表达和活性以及调节甲烷氧化菌铜捕获系统方面的作用,并展望了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在羊草底物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的亚麻籽油(LSO)对气体产量、瘤胃发酵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LSO添加水平分别为底物干物质的5%和10%,体外培养持续48 h。在12、24和48 h时测量总气体产量、甲烷及氢气产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发酵指标和发酵液中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LSO显著降低了产气量和甲烷产量,提高了氢气产量;添加LSO显著提高了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丙酸和丁酸的比例,还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H和氨氮浓度;同时,添加LSO提高了发酵液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共轭亚油酸以及其他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这些结果表明,富含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LSO可以在粗饲料条件下抑制甲烷生成,改善瘤胃发酵,增加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而且抑制甲烷生成及改善瘤胃发酵的效果与添加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陆地生态系统甲烷产生和氧化过程的微生物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坚超  徐镱钦  陆雅海 《生态学报》2015,35(20):6592-6603
陆地生态系统存在许多常年性或季节性缺氧环境,如:湿地、水稻土、湖泊沉积物、动物瘤胃、垃圾填埋场和厌氧生物反应器等。每年有大量有机物质进入这些环境,在缺氧条件下发生厌氧分解。甲烷是有机质厌氧分解的最终产物。产生的甲烷气体可通过缺氧-有氧界面释放到大气,产生温室效应,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产甲烷过程是缺氧环境中有机质分解的核心环节,而甲烷氧化是缺氧-有氧界面的重要微生物过程。甲烷的产生和氧化过程共同调控大气甲烷浓度,是全球碳循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甲烷产生和氧化过程的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要回顾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新型产甲烷古菌即第六和第七目产甲烷古菌和嗜冷嗜酸产甲烷古菌的发现;短链脂肪酸中间产物互营氧化过程与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机制;新型甲烷氧化菌包括厌氧甲烷氧化菌和疣微菌属好氧甲烷氧化菌的发现;甲烷氧化菌生理生态与环境适应的新机制。这些研究进展显著拓展了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甲烷产生和氧化机理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新一代土壤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甲烷产生和氧化微生物研究领域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