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三七二醇型皂苷为原料,通过琼斯氧化得到化合物1,再将化合物1的3位羰基经还原胺化反应转化为氨基得到化合物2,再用化合物2与磺酰氯类试剂反应得到化合物3~12,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质谱确证。采用MTS法评价这些化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SW480等肿瘤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药理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9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中的主要物质基础,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采用柱层析、HPLC等技术,对雷公藤提取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雷公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α,β-amyrenone(1)、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d(2)、antriptolactone(3)、ω-hydroxypropioquaiacone(4)、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enal(5)、3-methoxy-4-hydroxy phenylethanol(6)、vanillin(7)、3,4,5-三甲氧基苯酚(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甲醛(10)、vanillyl alcohol(11)、2,6-dimethxy-1,4-benzoquinone(12)。其中,化合物1、2、5、12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采用噻唑蓝(MTT)法对12个化合物进行抗SH-SY5Y细胞株、K562细胞株和Hel细胞株3种肿瘤细胞系细胞增殖活性的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12进行Hoechst荧光染色和促凋亡作用的检测发现,化合物2、3、5、12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2的抗肿瘤活性最为显著(SH-SY5Y细胞、Hel细胞、K562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35.6、14.3、28.8μmol·L^(-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发现了1个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单体物质,为雷公藤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喜  王芯  万春平  李国红 《广西植物》2016,36(6):747-751
该研究应用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和波谱法对白花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全株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并分别采用 MTT 法、生物活性测定法和抑菌圈法测定所得化合物抗肿瘤、杀线虫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经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 tulirinol (1),sesamin (2),β-cyclopyrethrosin (3)和3,5-dihydr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7,8-dimethoxy-4H-1-benzopyran-4-one (4)。抗肿瘤活性显示化合物3对白血病细胞株 HL-60、肝癌细胞株 SMMC-7721、肺癌细胞株 A-549、乳腺癌细胞株 MCF-7和结肠癌细胞株SW480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 IC50分别为3.800、2.890、2.930、4.600和5.160μmol?L-1;化合物1活性比3稍弱,其 IC50分别为5.020、10.760、12.310、12.310和12.250μmol?L-1;其中化合物3对各肿瘤细胞株 IC50值均小于顺铂。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且随着浓度增加活性逐渐增强,而化合物1和化合物2仅对部分菌株表现出微弱抑菌活性;杀线虫活性显示化合物3对秀丽隐杆线虫和全齿复活线虫均表现出显著的毒杀活性,且随着时间、浓度增加活性逐渐增强;而在同一时间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杀活性强于全齿复活线虫。从白花除虫菊中分离所得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株中发现,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杀线虫和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获得高活性的抗肿瘤新化合物。本文以鬼臼毒素为起始原料,在CF3COOH/NaI或者ZrCl4/NaBr的作用下,经SN1亲核取代,缩合,得到目标产物。该化合物通过1H NMR、MS谱确证,同时采用MTT法评价了新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依托泊苷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黄芩素的抗肿瘤活性。本实验以黄芩素为原料,对其进行结构修饰。首先通过mannich反应,在8位引入胺亚甲基,然后通过酰基化反应在7位(6位)酚羟基上引入不同的疏水性基团。并利用CCK-8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MCF-7肿瘤细胞的活性评价。结果合成得到了6个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MS和化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其结构,其中化合物2~6为新化合物。实验利用黄酮类邻二酚羟基的特性,通过与氯化锶的络合反应,巧妙而简单的确证了所得目标化合物的酯键是在化合物的7位羟基上。抗MCF-7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在黄芩素8位上引入含氮原子的胺亚甲基后活性比先导化合物黄芩素强,在其7位上再引入酯键后3个化合物活性比先导化合物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姜科二萜类成分coronarin E(1)、hedychenone(2)和滇姜花素A(3)进行衍生化反应,制备了三个具有丁烯酸内酯结构单元的二萜衍生物4、5和7。将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7对五种肿瘤细胞株均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它们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抑制活性均超过阳性对照顺铂。对化合物4、5和7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三个化合物均对小鼠体内肿瘤H22和S_(180)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对H22肿瘤的抑制活性最高,其对H22肿瘤的抑制活性为47.44%,接近阳性对照异环磷酰胺。化合物4和7对S_(180)肿瘤的抑制活性分别为60.16%和45.20%,均超过阳性对照异环磷酰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本文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层析、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 NMR 13C 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从甘草分离到的化合物作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株抗肿瘤活性筛选.从甘草中分离鉴定了甘草西定(1)、β-谷甾醇(2)、桦木酸甲酯(3)、6,8-异戊烯基金雀异黄素(4)、Glisoflavanone(5)五个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对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盐地碱蓬内生菌Neocamarosporium sp. ZLM-26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挖掘。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解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6个化合物分别为:5-butyl-6-(hydroxymethyl)-2H-pyran-2-one(1)、(7S)-xylariolide E(2)、(6S)-xylariolide D(3)、diaporpyrone A(4)、4-hydroxybenzaldehyde(5)和2-(2-hydroxyethyl) phenol(6)。分别采用CCK-8法和96孔板法评估了6个化合物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显示,6个化合物(50 μmol/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PANC-1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化合物4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5、6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1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其核磁数据和抗菌活性。此外,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新凸轮孢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色谱法、重结晶法从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甾类化合物,单体化合物通过与已知标准品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麦角甾-7,22-二烯-3β-醇-棕榈酸酯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采用MTT法检测甾类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采用H22裸鼠移植模型法评价甾类化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在细胞毒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麦角甾醇效果最佳,在浓度为50·g/m 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2.89%、74.33%、50.03%和69.33%,IC_(50)值分别为20.61·g/m L、37.18·g/m L、49.89·g/m L和38.74·g/m L,对Hep G2的抑制能力优于其他细胞系。在体内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在剂量为50mg/kg/d时抑瘤率分别为60.75%和63.21%,并且麦角甾醇组瘤鼠的脾指数有显著增加。构效关系分析认为甾核的C-3位被羟基或羰基取代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黄皮(Clausenalansium)根和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laulignan(1)为一个新的木脂体类化合物,通过1D-、2D—NMR和高分辨质谱确定其结构。化合物2-8首次从黄皮属(Clausena)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6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c50分别为25.03和53.99μM;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DPPH实验中的EC50为268.96g·kg-1。  相似文献   

11.
高良姜素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黄酮醇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但尚未有关于其结构修饰的研究报道。本文以高良姜素为原料,设计、合成了5个高良姜素含氮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1H NMR、13C NMR及MS表征;然后采用MTT法测试结构修饰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苯基-3,5,7-三羟基-8-(吗啉甲基)-4H-色烯-4-酮(2c)和2-苯基-3,5,7-三羟基-8-(哌嗪-1-甲基)-4H-色烯-4-酮(2d)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IC_(50):11.37和13.57μmol/L)显著优于高良姜素(IC50:41.66μmol/L),分别提高了3.66倍和3.07倍;化合物2-苯基-3,5,7-三羟基-8-(哌嗪-1-甲基)-4H-色烯-4-酮(2d)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较高良姜素提高了5.22倍。该系列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的增强可能与8-位上含氮杂环的引入有关。  相似文献   

12.
彝药鬼吹箫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凝胶树脂(Toyopearl HW-40c)、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大孔树脂(MCI)等柱层析方法从忍冬科鬼吹箫属植物鬼吹箫(Leycesteria formosa Wall.)的茎干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包括1个降木脂素类(1)、2个黄酮类(4和5)、3个咖啡酸类(2、3和8)和2个三萜类(6和7)。运用波谱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amwirin(1)、顺式咖啡酸(2)、反式咖啡酸(3)、木犀草素(4)、芹菜素(5)、3-羟基齐墩果烷(6)、熊果酸(7)和咖啡酸甲脂(8)。化合物1、2、4和5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1对肺癌细胞株(A549)和肝癌细胞株(Hep G2)2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在40μM浓度下对所测试的2种细胞株未显示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的芳香醛和乙酰丙酮缩合反应,合成了4种姜黄素类似物(A1~A4),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及MS等测试技术表征确证。采用邻苯三酚法研究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台盼蓝细胞计数法研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A1、A2、A3的抗氧化活性和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均高于姜黄素,其活性与酚羟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金刚纂全草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天然来源的阿替生烷型二萜,3-methyl-agallochaol C(1),以及13个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和9具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化合物10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天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从中药天冬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波谱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正-三十二碳酸(3),棕榈酸(4),9-二十七碳烯(5),菝葜皂苷元(6),薯蓣皂苷元(7),菝葜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8),除β-谷甾醇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8具有抗真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宁前胡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固体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色谱、中压以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fungerin (1)、fusagerins F (2)、6-[(3R)-3-hydroxybutan-2-yl]-5-(hydroxymethyl)-4-methoxy-2H-pyran-2-one (3)、6-[(3S)-3-hydroxybutan-2-yl]-5-(hydroxymethyl)-4-methoxy-2H-pyran-2-one(4)、6α-chlamydosporol(5)、6β-chlamydosporol(6)、(3R,4R)-(–)-4-hydroxymellein(7)、(3R)-(–)-8-hydroxymellein (8)、enniatin B (9)、enniatin B1 (10)、enniatin A1 (11)、enniatin A (12)、enniatin B3 (13)和enniatin B2 (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宁前胡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丹皮酚与对氨基苯胂酸(阿散酸)进行偶联反应,合成了丹皮酚的偶氮化合物,即2-甲氧基-4-羟基-5-乙酰基偶氮苯-4′-胂酸(化合物4)。同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及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化合物4作用下不同时间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显示化合物4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其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且明显强于丹皮酚和阿散酸的单独作用,表明其有潜在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射干苷元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5个衍生物,并以射干苷元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的活性,为研发新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化学试验分别通过磺化反应、甲基化、乙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5,并根据红外、紫外、质谱、核磁等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射干苷元-5'-磺酸钠(1)、4',7-二甲基射干苷元(2)、4',7-二甲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3)、4',7-二乙基射干苷元(4)、4',7-二乙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5),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各化合物组对HCT116、A549、HepG2细胞体外增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射干苷元组,特别是化合物3对A549的IC50为33. 67μM,化合物5对HCT116和HepG2的IC50分别为24. 71和32. 42μM,抗肿瘤活性明显,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艾纳香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1),柽柳黄素(2),3,3'-二甲氧基槲皮素(3),7,4'-二甲氧基二氢槲皮素(4),(2α,3β)-二氢鼠李素(5),艾纳香素(6),sterubin(7),enodicytol(8),二氢槲皮素(9)。化合物3、5、8为首次从艾纳香中分离得到。分别用DPPH法和PNPG法筛选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5~9表现出强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5、9表现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结果为艾纳香的品质评价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槲寄生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槲寄生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尼克酰胺(1),乙酰胺(2),齐墩果酸(3),β-香树脂醇乙酸酯(4).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槲寄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IT法对化合物1~4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2和4对HO-8910人卵巢浆液性腺癌、SMMC7721人肝癌、T24人膀胱癌、HepG2人肝癌和SHG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没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则对这五种肿瘤细胞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