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花青素属于酚类化合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抗炎、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活性。通过对花青素以往的研究,从抗氧化、抗炎、阻滞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等方面对其在抗肿瘤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姜黄素是从草本植物姜黄、莪术等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微生物、抗抑郁、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抗肿瘤是姜黄素主要生物活性之一,抗肿瘤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侵袭及转移,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及增加对化疗的敏感性等。本文就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抗肿瘤多肽具有分子质量小、特异性高、免疫原性低、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且易于合成和改造,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近 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多肽及其衍生物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综述抗肿瘤多肽在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以及用作疫苗和药物载体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人参皂苷Rg3是从五加科植物人参中提取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耐药性,减少肿瘤内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联合放、化疗药物减毒增效等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人参皂苷Rg3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参作为传统中药家喻户晓,其提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一一人参皂苷Rg3,在科研中发现,具有多方向、多“靶点”抗肿瘤作用,并在临床治疗中不断被证实和推广.目前发现:人参皂苷Rg3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通过激活凋亡基因活性或抑制凋亡抑制蛋白等,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部分化学药物联合,可明显提高效果,同时对临床患者无明显血液系统毒性,并提高生活质量等作用.近年临床及体外实验证明,人参皂苷Rg3对多个系统并以不同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对其研究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作为祖国传统中药中提纯的单体抗肿瘤药物,在现今综合抗肿瘤治疗中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6.
苦参是中国传统的植物药,具有清热燥湿等多种作用,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研究,其活性成分能够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周期阻滞、Fas/Fasl和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降低VEGF等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逆转多药耐药、调节免疫耐受等辅助治疗肿瘤。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最近几年涉及苦参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文献,综述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苦参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的可溶性衍生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宫颈癌以及白血病等多种人类常见肿瘤。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调控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肿瘤侵袭转移、增敏抗肿瘤化疗药物等。近年来有新的研究表明,ART亦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且抗氧化可能也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本文对近年来ART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作了全面的归纳分析,并对ART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丹皮酚主要通过杀伤肿瘤细胞、诱导凋亡,影响肿瘤血管生成,促进IL-2及TNF-α生成,下调COX-2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但我们研究证实丹皮酚对体外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及肝癌HepG2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丹皮酚作为抗肿瘤有效中药分子开发新药尚需深入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发展的后期需要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苏木(CAE)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具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近年来研究证实,苏木提取物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且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苏木提取物在多系统中发挥着不同机制的抗肿瘤作用。本文就苏木提取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两个改造后的肿瘤抑素抗肿瘤活性肽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改造后的肿瘤抑素2个抗肿瘤活性肽的作用机制,明确其不同的抗肿瘤活性,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原理,人工合成肿瘤抑素中185~203位氨基酸所对应的19肽和T7肽(74~98位氨基酸)基础上改造的21肽碱基序列,将其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TYB2重组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用几丁质亲和层析柱一步纯化,直接获得19肽和21肽,利用MTT法、细胞生长曲线、TUNEL法、流式细胞仪早期细胞凋亡检测和细胞周期检测,小鼠H22腹水型转移型肝癌实体瘤抑瘤实验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切片,来研究19肽和21肽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体内肿瘤的抑制情况.体内外实验表明:获得的19肽抗肿瘤活性以直接作用肿瘤细胞为主,也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基因重组21肽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实现的.19肽、21肽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和促凋亡作用明显增强,抗肿瘤活性大大提高.联合用药弥补了单独用药不足,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会成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延龄草皂苷是从延龄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的甾体皂苷,是发挥生物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转移,逆转耐药性,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化疗药物疗效等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本综述主要分析和总结延龄草皂苷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姜黄素具有很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对几年来国内外对姜黄素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介绍了姜黄素的抗肿瘤机制。在分子水平上,肿瘤细胞摄取姜黄素,增加药物作用的靶位点,调节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从而调节肿瘤细胞中某些酶活性及蛋白质、基因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姜黄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增强NK细胞杀伤力。在组织水平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是大豆中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其结构与黄酮化合物类似,能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抗突变、抗高血压、抗增生等,其中genistein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肿瘤进一步生长转移的基础,该过程受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生成相关因  相似文献   

14.
15.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双膦酸盐作为一种骨质吸收抑制剂,能够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吸收,在多种实体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所致的骨相关事件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体外、体内实验表明双膦酸盐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粘附、播散和侵润,降低肿瘤细胞膜稳定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直接抗肿瘤作用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等间接抗肿瘤作用,基于这些基础研究结果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双膦酸盐辅助治疗乳腺癌的,陆床试验研究,本文就近年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熊果酸(ursolic acid)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主要经肝脏代谢。传统临床治疗中熊果酸多用于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以及保肝治疗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熊果酸能够对不同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抑制恶性肿瘤组织的生长,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此外,熊果酸联合放化疗能够提高肿瘤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产生辅助增强放化疗疗效的作用,并且在放疗中可保护受照射机体的正常组织,促进免疫机能的恢复。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与下调促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的水平,增强凋亡基因的表达有关,并且能够通过调节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杀灭肿瘤细胞,延缓肿瘤组织生长。同时,熊果酸可影响肿瘤细胞周期的分布,导致细胞的G1/S期阻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诱导细胞凋亡。因此,熊果酸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天然抗肿瘤药物。本文对熊果酸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阐述了熊果酸的抗肿瘤分子机制及其疗效,为熊果酸今后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双膦酸盐作为一种骨质吸收抑制剂,能够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吸收,在多种实体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所致的骨相关事件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体外、体内实验表明双膦酸盐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粘附、播散和侵润,降低肿瘤细胞膜稳定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直接抗肿瘤作用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等间接抗肿瘤作用,基于这些基础研究结果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双膦酸盐辅助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文就近年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树脂等分泌物与其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形成的胶粘性物质,化学成分复杂,生物学活性广泛。本文对不同地理来源蜂胶的抗肿瘤活性、蜂胶中黄酮类、萜烯类、酚酸类单体成分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蜂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在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血管增生、抑制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抗肿瘤转移、对致癌因素的防治等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蜂胶抗肿瘤活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转移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挑战,90%的肿瘤相关死亡病例与肿瘤转移有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肿瘤转移形成的关键,与肿瘤转移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靶向CTCs的治疗策略成为目前抗肿瘤转移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从CTCs的产生、CTCs的播散和CTCs的远端定植三个阶段综述了CTCs参与肿瘤转移的机制,并分别从调节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和抑制EMT过程抑制肿瘤细胞脱落产生CTCs、激活自身免疫细胞和仿生细胞膜或特异性分子修饰纳米制剂在血液循环捕获消除CTCs、抑制CTCs黏附并穿过血管内皮细胞和破坏PMN处适宜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等方面总结了控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肿瘤转移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晓  温瑞兴 《生物磁学》2011,(24):4978-4983
应用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很早就已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近年来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变的越来越火热,越来越深入,许多研究工作已经不单纯局限于抗肿瘤的基本活性,更多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抗肿瘤作用机理的层面;本文从中药有效成分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研究的当前状况进行了综述,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