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优化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灭菌条件、培养时间、硒添加量和硒添加时间对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的影响,并通过Box-Ben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121℃、20min条件下对培养基和Na2SeO3溶液分别灭菌后混合,在发酵至第129h,发酵液中添加4µg/mL Na2SeO3,继续发酵至第244h,发酵产生的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含量为349.8mg/100mL。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灵芪菌质多糖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后发酵条件为:采用药性固体发酵培养基,初始pH6.5,接种量10.16ml/100g,发酵温度30.65℃,相对湿度59.54%,发酵周期28d.利用此优化条件进行灵芪菌质多糖发酵,灵芪菌质多糖含量可达9.12±0.09mg/g,较优化前8.06±0.07 ...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胞外多糖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菌株3-3-1-2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KNO3,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40 g/L和10 g/L;最适培养温度为15.0℃;最佳培养基盐度和初始p H分别为4.5%和9;并确定了对产糖有显著影响的单因素——碳源(蔗糖)、氮源(KNO3)和温度。通过Box-Behnken进行试验设计和Design-Expert响应面软件分析,得到了菌株3-3-1-2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条件:蔗糖43.1 g/L、KNO39.6 g/L和温度17.2℃。在此优化条件下,菌株3-3-1-2发酵液的粗胞外多糖产量可达3.03 g/L。  相似文献   

4.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优化提高短短芽胞杆菌ch2-22芽胞浓度和抑菌活性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首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设计对ch2-22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然后使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得到优化发酵培养基为淀粉35.05 g/L,豆饼粉26.08 g/L,蔗糖10 g/L,鱼粉5 g/L,Na Cl 1 g/L,Mg SO40.3 g/L,(NH4)2SO43 g/L,Mn SO40.1 g/L,K2HPO43 g/L,酵母膏1 g/L,Ca CO32 g/L。培养条件为温度32℃,转速180 r/min,装液量100 m L/500 m L,接种量4%,初始pH为7.0,发酵时间45 h。优化后的芽胞数量达到8.1×109cfu/m L,与优化前的芽胞数量(1.6×109cfu/m L)相比,提高了3.7倍,优化后发酵液效价达到3 350 IU/m L,提高了109%,高于同类菌株的2 000 IU/m L。  相似文献   

5.
大球盖菇产胞外多糖液体优化培养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菌丝生物量及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含量为指标对大球盖菇产胞外多糖液体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150 g/L,麦芽糖20 g/L,酵母膏1 g/L,KH2PO41 g/L,MgSO4.7H2O 2.5 g/L。最佳发酵条件为28℃,摇床转速160 r/min,起始pH值6.5,装液量100 mL/250 mL、接种量10%,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大球盖菇菌丝生物量及EPS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8%和51.6%。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荷叶离褶伞产漆酶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实验(PB)对培养基8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产漆酶的3个显著性因素:葡萄糖,pH和KH2PO4;通过中心组合(CCD)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葡萄糖20.09g/L,酪蛋白1.5g/L,酵母提取物1.5g/L,MgSO4 3g/L,CuSO4 3.75mg/L,KH2PO4 3.97g/L,pH 4.98,VB1 0.1g/L,愈创木酚12mg/L,该条件下,漆酶酶活为829.83U/mL,较未优化对照提高46.6%.  相似文献   

7.
利用正交试验对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富硒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和亚硒酸钠浓度对菌丝体生物量、硒含量、富硒率以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此外还对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碳源为20%马铃薯、氮源为2%麸皮、Na_2SeO_3浓度为5 mg/L时,培养基中菌丝生物量最高达到3.86 g/L,硒含量最高为0.576 mg/g,富硒率也达到最高为44.47%。Na_2SeO_3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大于碳源和氮源;同样的Na_2SeO_3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最优组的POD和PPO酶活性都较其他组高,且随着Na_2SeO_3浓度的升高,其酶活性逐渐降低。富硒灵芝菌丝体粗多糖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其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硒含量、富硒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硒多糖在食品和药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鲜食用菌含水量高,组织脆弱,采后品质易发生劣变。荷叶离褶伞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食药用真菌,味道鲜美且富含营养和药用价值,受到消费者喜爱,但目前关于荷叶离褶伞的保鲜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新鲜荷叶离褶伞为试材,探究温度、包装方式以及不同保鲜处理对荷叶离褶伞贮藏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较适合荷叶离褶伞的贮藏保鲜条件。结果表明,0.75μL/L1-MCP处理结合不打孔PE袋和托盘包装于4℃条件下储藏是荷叶离褶伞较为适宜的保鲜条件,在该条件下,荷叶离褶伞的亮度值L*、硬度、弹性、内聚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失重率和褐变程度最小,荷叶离褶伞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试验结果为荷叶离褶伞保鲜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均匀设计法优化发菜细胞悬浮培养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摇瓶发酵实验研究了培养温度、光照强度等培养条件对发菜细胞悬浮培养生物量和代谢产物发菜多糖累积的影响,通过均匀设计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24℃、培养基初始pH8.0、光照强度60μmol/(m2.s)、转速150r/min的条件下培养20d,发菜细胞生物量(细胞质量浓度)达到1.34g/L,胞外多糖产量达到208.32mg/L;与优化前相比,发菜细胞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提高27.3%、111.17%。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土壤是一类典型的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下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质。从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和最佳培养基。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菌株鉴定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最佳培养基采用单因子优化培养基实验和正交实验。菌株Ⅱ4-0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其在25 g/L蔗糖、25 g/L黄豆粉、0.5 g/L MgSO_4、2 g/L Na_2HPO_4·12H_2O、1 g/L NaH_2PO_4·2H_2O、pH=7.5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36 h时,胞外多糖产量可达8.594 g/L。菌株Ⅱ4-01发酵培养基经优化后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10倍。  相似文献   

11.
红曲多糖液态发酵条件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株高产胞外多糖红曲霉菌株Mr-70的液态发酵条件和粗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菌株Mr-70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葡糖60 g/L,蛋白陈20g/L,K2HPO410 g/L,MgSO4 · 7H20 1.1g/L,PH 6.5,在摇床转速200 r/min,温度32℃的条件下培养96 h,胞外粗多糖产量...  相似文献   

12.
芽胞杆菌产生的环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具有重要抗菌、促进生物膜形成等功能,其含量和同系物组分构成影响其功能。为了提高芽胞杆菌B006产生表面活性素的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测定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及接种量、培养时间、装液量和初始pH值对芽胞杆菌B006摇瓶发酵产生表面活性素的影响;采用排油圈法测定发酵液中表面活性素的产量,采用HPLC-MS方法比较培养基优化前后surfactin的产量和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适合芽胞杆菌B006摇瓶发酵产生表面活性素的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10 g/L、玉米粉15 g/L、硝酸铵3 g/L和氯化钠3 g/L;适合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7.0、接种量10%、装液量60 m L/500 m L,发酵周期64 h。优化后surfactin的产量约为314.73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74.88%;surfactin各组分比例发生改变,其中C16和C17组分的含量明显提高,为优化前相应组分含量的1.64和8.34倍。优化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可明显提高芽胞杆菌B006菌株产生surfactin的产量,改变surfactin同系物组分的构成,为利用芽胞杆菌B006进行高活性表面活性素的工业生产和代谢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株寡营养细菌胞外多糖的摇瓶发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的寡营养环境——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分离到一株寡营养细菌Azotobacter sp.(1~15mg碳/L培养基),通过进行Azotobacter sp.菌的单因子优化培养基的试验、摇瓶培养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H值、溶氧量),确定了菌种生长与营养需求等主要因子与胞外多糖产量、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摇瓶发酵的最适宜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碳酸钙含量为2g/L,初始pH值为7左右,种龄72~84h,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的含量分别为0.3g/L、0.1g/L,接种体积分数15%,于37℃摇瓶培养72h,250mL摇瓶装液量为50mL,在适宜条件下粘多糖的产量最大可达到1145.94μg/mL,粘性可达9200 mPa·s。  相似文献   

14.
解淀粉芽胞杆菌PC2产抑菌物质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解淀粉芽胞杆菌PC2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方法】以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为基础,依据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的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频率分析法优化发酵条件。【结果】影响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培养基主要组分为马铃薯、蔗糖和L-谷氨酸钠,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188.0 g/L,蔗糖22.0 g/L,L-谷氨酸钠1.80 g/L,培养基成本为0.81元/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发酵温度30°C、装液量40 mL/250 mL、摇床转速185 r/min、发酵时间24 h、初始pH 7.0。优化后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30.82 mm,较优化前的18.22 mm增加了12.60 mm。【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提高了解淀粉芽胞杆菌PC2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为该菌株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主要针对来源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马奶酒中的米酒乳杆菌BXR-5-3进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能力进行研究,分别改变基础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以及发酵温度、时间、pH等条件,探讨其对BXR-5-3胞外多糖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优化的培养基MRSB的组成为蛋白胨1.0%,胰蛋白胨1.0%,葡萄糖1.5%,乳糖1.5%,K2HPO4 0.2%,MnSO4*4H2O 0.02%,MgSO4*7H2O 0.02%,醋酸钠0.5%,酵母粉0.5%,Tween80 1 mL/L,确定其胞外多糖的最佳生物合成条件为初始pH 6.5,发酵温度 35 ℃,发酵时间 26 h.优化的条件显著提高了EPS的合成量.  相似文献   

16.
产胞外多糖酵母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大多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特性,但对酵母胞外多糖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产胞外多糖的酵母菌株,并对其发酵产糖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平板涂布法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酵母菌株,苯酚硫酸法测定菌株胞外多糖的产量,筛选出胞外多糖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5.8SrDNA分类鉴定,最后优化其产糖培养基组成。【结果】对从葡萄、蜜枣、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132株酵母进行筛选,最终得到3株高产胞外多糖的酵母菌株Z14、Z20和L25。经5.8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从左优红葡萄中分离得到的Z14和Z20与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达到99%以上;从落叶松近表层土壤分离得到的L25与土生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humicolus)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为98.8%。经优化,利于Z20胞外多糖合成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NH4)SO40.2%,KH2PO40.1%,酵母浸粉0.1%,CaCl20.01%。在初始pH6.0,发酵温度28℃,摇床转数160 r/min条件下,在此培养基中发酵4 d后胞外多糖产量可达2.046 g/L,比复筛时的产量1.137 g/L提高了79.9%。【结论】文献已报道某些属的酵母可以生产胞外多糖,经本文研究发现Issatchenkia属的酵母也可以合成胞外多糖,并且改变基础产糖培养基的成分可以显着提高Z20胞外多糖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鸡腿菇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值、温度等对鸡腿菇深层发酵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摇瓶培养确定了该菌株的发酵优化条件,在此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多糖产量。结论: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浸粉有利于鸡腿菇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的形成,在初始pH值6、接种量10%、温度26℃、250ml摇瓶装液量l00ml的条件下,鸡腿菇深层发酵结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摇瓶发酵曲线测定,确定了鸡腿菇适宜发酵周期为144h,胞外多糖最高可达1.98g/L。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体发酵蝉拟青霉,对蝉拟青霉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蝉拟青霉胞外多糖产量及生物量。摇瓶发酵条件下,在单因素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优化后得最佳发酵培养基:蔗糖8%,牛肉膏0.75%,酵母膏0.125%,MgSO_4·7H_2O 0.3%,KH_2PO_4 0.2%,麸皮0.5%。该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5.96 g/L,生物量为42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倍。采用发酵罐进行扩大培养,对分批发酵时的初糖浓度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补料分批发酵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发酵罐培养时最适初糖浓度为5%,此时生物量最高为38 g/L,多糖含量最高为5.5 g/L;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时,多糖产量最高为5.89 g/L,生物量最高为40 g/L,效果优于分批发酵。  相似文献   

19.
裂褶菌深层培养及多糖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深层培养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产生多糖,对产多糖的适宜培养基,最佳时间,高产菌株进行了研究。从南京灵谷寺及南京大学校园生长的裂褶菌子实体分离到3株产多糖的裂褶菌菌株,编号南大835,南大843,南大853。对南大843用6种不同培养基进行深层培养,测定和比较了多糖和菌丝产量,其结果表明黄豆粉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是适于裂褶菌合成多糖的培养基,能培养出密集、白色、均匀的菌球和丰富的多糖。其组成为(g/L):葡萄糖30,黄豆粉5,酵母膏2,KH_2PO_4 1,MgSO_4·7H_2O0.5。pH5.5。最适发酵条件:pH5—5.5,温度26—28℃,振速:100—110次/分,当pH降至4.9—4.7,残糖量在1%以下,5—6天可终止发酵。在培养6天的浓缩滤液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后大量白色粘稠、纤维状的多糖被沉淀下来。在上述发酵条件下,3个菌株比较结果,南大853能明显提高多糖产量,6天的培养液中多糖量可达5.5—6g/L,南大843和南大835分别是5g/L和2.8g/L。  相似文献   

20.
筛选茯苓高产胞内多糖和胞内三萜的优良液体发酵出发菌株。采用PDA富集固体平板培养与液体发酵培养测定菌丝体生长速率;采用液体发酵策略分析16种茯苓菌株产胞内多糖与胞内三萜的潜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与种子培养基的生长速率之间没有关联性;降低一级种子培养基初始pH值到4.0时能有效缓解茯苓菌株培养物褐化现象;AS5.137胞内多糖含量最高,达377.60±0.10 mg/g,而DB菌株显示出最高的胞内多糖产量,达1.01±0.13 g/L;Y1菌株胞内三萜含量最高,达83.89±4.28 mg/g,而Jingzhou28菌株胞内三萜产量最高,达136.63±26.66 mg/L。就生产茯苓胞内多糖与胞内三萜而言,AS5.137与DB菌株适合作为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出发菌株;Y1,Jingzhou28,Z(z)与Xingpinzhong菌株均较适合作为液体发酵产胞内三萜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