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本文初步研究了松茸多糖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机理。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细胞水平黑色素测定实验来综合评价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功效;选定MITF、POMC和TYR三个靶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进一步阐明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靶点。结果显示,TMSP-5亚组分Ⅱ对酪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5μg/m L时酪氨酸酶抑制率为56.5%;不同浓度(3、30、300μg/m L)的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成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B16细胞内黑色素水平,当浓度为300μg/m L时,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够减少黑色素的含量,且优于熊果苷;TMSP-5亚组分Ⅱ对MITF、POMC、TYR的表达水平均起下调作用,从而影响了黑素的形成。结果表明,TMSP-5亚组分Ⅱ样品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TMSP-5亚组分Ⅱ样品对酪氨酸酶生成的重要基因和主要影响因子的基因水平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少酪氨酸酶的量。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栽培条件下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果实为试材,用80%乙醇分别提取果皮、果肉、种子中的有效成分,经离心过滤后,于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馏浓缩,再经真空干燥处理得到三叶木通乙醇提取物.以L-DOPA为底物,熊果苷作阳性对照,分析测定了该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百分率.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三叶木通果实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肉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佳,中等浓度的果肉乙醇提取物(200 μg/mL)与270 μg/mL的熊果苷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相当.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栽培条件下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果实为试材,用80%乙醇分别提取果皮、果肉、种子中的有效成分,经离心过滤后,于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馏浓缩,再经真空干燥处理得到三叶木通乙醇提取物。以L-DOPA为底物,熊果苷作阳性对照,分析测定了该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百分率。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三叶木通果实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肉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佳,中等浓度的果肉乙醇提取物(200μg/mL)与270μg/mL的熊果苷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相当。  相似文献   

4.
葛根有效成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葛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将葛根用75%(v/v)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经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后,分别检测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在萃取物中,葛根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最高,为61.2%;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一部分层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89.2%,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它柱层析组分,该层析物纯化后得到的葛根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与浓度呈非线性变化,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物.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葛根中的美白成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醇沉组份的菊芋多糖分子量和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与抗氧化活性差异。菊芋水提物分级醇沉获得粗多糖,过Sephadex G-50凝胶柱进行纯化,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959、2180、2746、2011 Da的多糖组分:JAP-1、JAP-2、JAP-3和JAP-4。测定这些组分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对DPPH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JAP-4具有较明显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在5 mg/mL时抑制率为20.32%。JAP-1、JAP-2、JAP-3和JAP-4均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中JAP-2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优于其他组分。JAP-2在2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84.50%和89.74%,接近于Vc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分子量菊芋多糖的活性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分子量的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薤白多糖硫酸化修饰的最佳条件,以及硫酸化修饰提高薤白多糖活性的可能性,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醇沉法得到的薤白多糖和柱层析纯化的3种分级薤白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以氯磺酸-吡啶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自变量,修饰产物的硫酸基取代度(DS)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硫酸化修饰的最佳条件,用H2O2/Fe2+体系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修饰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薤白多糖氯磺酸-吡啶法修饰的最佳条件为氯磺酸∶吡啶=1∶3,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 h,此条件下硫酸根取代度为0.470,硫酸化修饰能提高薤白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罗勒多糖对马铃薯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以L-酪氨酸为底物,从马铃薯中提取酪氨酸酶,以维生素C为对照,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罗勒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罗勒多糖在较低浓度时,其抑制作用要小于维生素C,浓度为7 g/L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与维生素C相当,之后,随浓度增加,维生素C的抑制作用下降,而罗勒多糖抑制作用继续升高,当罗勒多糖浓度为7.5 g/L时抑制率达到82.6%,远远高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当罗勒多糖浓度为8 g/L时,抑制作用下降,抑制率为47.8%.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新的植物源美白成份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或fucan sulfate,FS)是一种硫酸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硫酸基团对多糖活性起重要作用,并且多糖活性与硫酸基团含量呈正相关。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SF进行硫酸化修饰以获得高硫酸基团含量和高活性的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为促进对FS硫酸化修饰的深入了解,本文对FS活性与硫酸基团含量及位置的关系、过硫酸化方法及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多糖硫酸化修饰和多糖硫酸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硫酸多糖是一类糖羟基上带有硫酸根的多糖,包括从植物中提取的各种硫酸多糖、肝素、天然多糖的硫酸衍生物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硫酸多糖。硫酸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和增强免疫等生物活性,为提高中药多糖的生物活性,可通过硫酸化修饰的方法进行结构改造,获取多糖硫酸酯。本文就多糖的硫酸化修饰方法、多糖硫酸酯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Sevag法脱蛋白后透析,再经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分离纯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得到3个多糖纯化组分JZP1、JZP2、JZP3;粗多糖(JZPC)、精制多糖(JZPJ)和纯化多糖(JZP3),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最大增殖率分别为59.04%(1 000μg/m L),44.58%(20μg/m L),39.76%(20μg/m L)。JZP1和JZP2在1 000μg/m L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15.66%和13.25%。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粗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强于纯化多糖,不同多糖组分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学活性,并且其免疫活性与其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提取的当归多糖化学修饰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从当归中提取水溶性当归粗多糖(ASP),经过4种化学修饰分别得到硫酸化当归多糖(S-ASP)、磷酸化当归多糖(P-ASP)、乙酰化当归多糖(Ac-ASP)、羧甲基化当归多糖(C-ASP)。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学修饰前后ASP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以获得一种抗氧化活性较强的当归多糖。结果显示:经化学修饰后的ASP分别具有相应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当归多糖的4种化学修饰均已成功;经化学修饰的4种当归多糖总还原能力均弱于未修饰多糖,且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无明显变化,但清除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自由基和抑制Fe2+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能力有所增强,其中P-ASP清除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的能力最强;Ac-ASP抑制Fe2+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能力最强,且均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本实验结果为当归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过A8 1.398中性蛋白酶水解,75%乙醇低温提取得到的醇溶性丝胶肽是相对分子量小于500 Da的寡肽混合物,采用非极性的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同时进行脱盐处理和初步分离,得到3个提纯的组分.它们均有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并且经过DA201-C大孔吸附树脂提纯后的组分随着分子疏水性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说明丝胶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与其疏水性有关.以多巴(L-DOPA)为底物,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推断醇溶性丝胶肽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应属于反竞争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子实体多糖D-组分的提取、硫酸化及免疫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灰树花(Maitake)子实体中提取分离得到子实体多糖D组分,并分别考察了提取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对D组分得率的影响,包括加水倍数、浸提时间、醇沉浓度、浓缩倍数。然后,对D组分进行了硫酸化修饰,得到了两种不同取代度的硫酸化多糖。最后,研究了灰树花多糖D组分及硫酸化灰树花多糖D组分对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形成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mgkg剂量下,灰树花多糖D组分及硫酸化灰树花多糖D组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且在合适的取代度下硫酸化灰树花多糖D组分比灰树花多糖D组分表现了更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液分配萃取方法,从大豆荚壳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测定了其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比其它4种萃取物有更高的杀虫活性,24和48 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76%和67.72%.将正丁醇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得到8个组分,通过杀虫活性试验,得到组分2和7为主要的杀虫活性组分,24和48 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93%、66.65%和69.25%、68.51%.进一步就组分2和7对J2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组分对谷胱甘肽转硫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两种组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组分7对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24和48 h的抑制率分别可达72.36%和50.21%.说明大豆荚壳的杀线虫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虫体内的氧化代谢,使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最终导致线虫死亡.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荞麦蜂花粉乙醇提取物不同组分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及鉴定。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最明显,该部分经MCI、ODS柱分离,得到了三种鞣质类单体化合物:1,2,3,4,6-五-O-没食子酰-D-葡萄糖(1)、1,2,3,4,6-五-O-没食子酰-2-O-间-双没食子酰-D-葡萄糖(2)、葡萄糖上连了9个没食子酰基团的物质(3)。这三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荞麦蜂花粉中分离、鉴定的鞣质类物质,在浓度为1 mg/m L时,化合物1、2、3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为:60.77%、78.25%、53.64%。  相似文献   

16.
龙须菜免疫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模型,筛选龙须菜中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活性筛选与分离纯化相结合,经室温提取,DEAE-Sepharose F.F.离子柱和凝胶Sephacryl S500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具有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龙须菜多糖GCpF2-3B。免疫实验表明,GCpF2-3B在较低浓度10μg/mL就表现出刺激作用(增殖率135%),当浓度为50μg/mL时增殖率达到最高(195%)。高效渗透色谱HPSEC层析纯度鉴定和紫外扫描表明GCpF2-3B为均一多糖,分子量约为1.03×105Da。红外光谱扫描显示,GCpF2-3B为典型的含硫酸基团多糖,具有糖类特征峰和总硫酸基吸收峰;13C NMR谱显示GCpF2-3B主要由交替相连的(1→3)-β-D-半乳糖和(1→4)-α-L-3,6-内醚半乳糖重复二糖组成。  相似文献   

17.
对昆布多糖进行硫酸酯化修饰,考察修饰前后多糖结构及抗肿瘤活性的变化。采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多糖硫酸酯化修饰,考察了昆布多糖及其硫酸酯的红外光谱、核磁光谱特征,扫描电镜观察了表面形态,采用MTT比色法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昆布多糖及其硫酸酯都具有典型的多糖红外吸收,昆布多糖硫酸酯具有硫酸基的特征吸收峰;昆布多糖及其硫酸酯均是以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多糖,昆布多糖硫酸酯的硫酸基取代位置在C2-OH与C6-OH。昆布多糖及其硫酸酯表面立体形态差异显著,昆布多糖表面呈云雾状或海绵状,昆布多糖硫酸酯表面呈片状或块状。昆布多糖及其硫酸酯对人肠癌细胞LOVO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昆布多糖硫酸酯的抗肿瘤作用强于昆布多糖。  相似文献   

18.
羊栖菜中褐藻糖胶的组分分离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羊栖菜褐藻糖胶中的活性组分 ,用分子量结合硫酸化程度的分级方法将其分成不同组分。经热水抽提的羊栖菜多糖 ,将去除褐藻胶、海带淀粉后剩余的褐藻糖胶经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色谱柱和Sepharose 4B凝胶层析柱被分成 5个褐藻糖胶组分。 5个组分中硫酸基和岩藻糖近似的分子数量之比分别为 1.863、0 .0 68、1.2 2 9、1.62 9,1.0 10 ;平均分子量分别为 2 .0× 10 4 、2 .2× 10 4 、8.2× 10 4 、2 1.4× 10 4 、32 .0× 10 4 ;百分含量分别为 8.6%、2 2 .9%、4 8.5 %、5 .7%、14.3%。  相似文献   

19.
以仙人掌为原料提取多糖产品,通过超滤浓缩和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分别得到55%乙醇沉淀的多糖(OPMC I),进一步乙醇浓度增至80%沉淀的多糖(OPMCⅡ),以及一次性80%乙醇沉淀的多糖(OPMCⅢ)。比较了三种多糖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端产物(AGEs)和醛糖还原酶(AR)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对AGEs形成的抑制过程中,第四周时OPMC II的抑制作用较强,且强于同剂量的氨基胍;在对AR活性的抑制作用中,OPMC II在三种多糖样品中抑制作用最强,但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物依帕司他。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七种海藻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南海7种海藻多糖体外抗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1)和柯萨奇B组3型病毒(CoxB3)活性进行研究。7种海藻多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其中,孔石莼多糖、蜈蚣藻多糖可明显抑制HSV-1,细胞病变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为3.90μg/mL,选择指数(SI)分别达363和296.4。孔石莼多糖、小石花菜多糖可明显抑制CoxB3,IC50分别为1.95μg/mL和7.81μg/mL,SI分别为>1 025.6和212。同时理化实验结果表明,多糖样品均为硫酸酯多糖,其硫酸基和岩藻糖的含量与多糖的抗病毒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