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层五种提取物,并用20种菌对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结果是乙酸乙酯层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进一步从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1)、原儿茶酸(2)、没食子酸乙酯(3)、对羟基苯甲酸(4)、没食子酸(5)、香叶木素(6)、山奈酚(7)、4-乙酰-2-异丙基-5-甲基苯酚(8)、breynioside A(9)、1-苯-3,4-二氢-1H-异喹啉(10)、(1-苯-3,4-二氢-1H-异喹啉-2-基)丙烯酮(11)。其中化合物2,5~7首次从八宝景天中分离,化合物1,3,4,8~11首次从八宝属中分离。  相似文献   

2.
对菌株Trichoderma sp.KK19L1液体发酵,在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运用1H NMR、13C NMR和HR-ESI-MS等光谱学方法并参考相应的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E)-3-acetylbenzyl but-2-enoate(1)、1-羟基-6-甲基-9,10-蒽醌(2)、2-甲基-3-羟甲基-5-羟基-7-甲氧基色原酮(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在该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主要为乙酸乙酯部位(IC_(50)=6. 96±0. 82 mg/L)和正丁醇部位(IC_(50)=5. 27±0. 26 mg/L),且显著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2840. 61±6. 44 mg/L)(P 0. 05)。从蒲桃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1)、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查耳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4'-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5)、对羟基苯甲醛(6)、槲皮苷(7)、鞣花酸(8)、丁香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腺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2~5和7~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房山紫堇Corydalis fangshanensis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乳腺肿瘤细胞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数据(1D、2D NMR、MS、IR、UV)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房山紫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部位中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7-acetyl thalifoline(1)、pycnarrhine(2)、corynoxidine(3)、trans-isocorypalmine N-oxide(4)、四氢巴马汀(5)、四氢药根碱(6)、liriotulipiferine(7)、异波尔定碱(8)、乌药碱(9)、脱氢甲卡维丁(10)、feruloylputrescine(11)、木黄酮(12)、二甲基咖啡酸(13)、4-羟基-3-甲氧基桂皮酰基-β-D-葡萄糖苷(14)、水仙苷(15)、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6)、异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17)。其中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2~17是首次从房山紫堇中分离得到。结合体外MTT法评价单体化合物对人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  相似文献   

5.
三丫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层析从三丫苦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7-二甲氧基呋喃喹啉生物碱(1)、顺式-3,4,5-三羟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2)、3-羟基-4-乙氧基-5,7-二甲氧基-6-乙酰-2,2-二甲基色烷(3)、3,5-二羟基-4-乙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4)、异吴茱萸酮酚(5)和异吴茱萸酮酚甲醚(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根部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杠柳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杠柳枝皮粉末的乙醇提取物悬浮于水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对乙酸乙酯萃取物采用各种柱层析进行多次分离后得到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β-香树素乙酸酯(1)、β-香树素(2)、periplogenin(3)和perilocoside N(4),其中化合物1和2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甜杨桃(Averrhoa carambola L.)中的化学成分,采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及色谱分离方法,从其鲜果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苄基芸香糖苷(1)、苯乙基芸香糖苷(2)、腺苷(3)、乙基β-D-果糖苷(4)、正丁基β-D-果糖苷(5)、姜糖脂A(6)、姜糖脂C(7)和4-羟甲基-5-羟基-2H-吡喃-2-酮(8)。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8.
通过药理实验确定了鹊肾树树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为抗炎活性部位,并利用色谱技术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UV、IR、NMR、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丁二酸(1)、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2)、3β,20-二羟基-5β-孕甾烷(3)、5-羟基麦芽酚(4)、双[5-甲酰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华  靳永亮  张纪越  朱伶俐  盛天露  刘峰 《广西植物》2020,40(12):1699-1705
毛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glabresce)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活性。为明确毛梗豨莶草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谱(二氯甲烷:甲醇20:1~0:1)、反相ODS柱色谱(30%~100% 甲醇)、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毛梗豨莶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毛梗豨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7-二甲氧基槲皮素(1)、芹菜素(2)、奥卡宁(3)、okanin-4''-O-β-D-6″-trans-p-coumaroylglucoside(4)、1H-Indole-3-carbaldehyde(5)、对羟基苯甲醛(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7)、3,4-divanillyltetrahydrofuran(8)、buddlenol D(9)。除化合物1和化合物6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豨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从米邦塔仙人掌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0个化合物。应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2,3,4-三羟基戊酸(3)、4-甲氧基桂皮酸(4)、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5)、5-羟基阿魏酸(6)、4-羟基肉桂酸(7)、原儿茶酸(8)、n-butyl eucomate(9)和eucomic acid(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CCK8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4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使用植物化学方法和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结果表明:(1)乙酸乙酯萃取部位(ethyl acetate extract,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抑制B16细胞和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中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O-(6?-oacetyl)-β-allopyranosyl (1?→2″)-β-glucopyranoside(3)、3′-hydroxyl-4′-O-methylisoscutellarein 7-O-[6?-O-acetyl-β-D-al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  相似文献   

13.
从蓝桉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五环三萜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β-乙酰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1)、桦木酮酸(2)、白桦脂酸(3)、2α-羟基白桦脂酸(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熊果酸(6)、3β-羟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7),其中化合物1,4,5和7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孑遗植物桫椤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研究桫椤叶的化学成分,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别为牡荆素(vitexin)(1)、异荭草素(isorientin)(2)、芹菜素(apigenin)(3)、木犀草素(luteolin)(4)、diplo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桫椤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诺丽(Morinda citrifolia)发酵果汁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应用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6,7-二羟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东莨菪亭(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4)、7-羟基-4-甲基香豆素(5)、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6)、(1S,3S)-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7)、(1R,3S)-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8)、对羟基苯甲酸(9)、龙胆酸(10)。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法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其中化合物1、3、4、10抗氧化活性较强,化合物1和10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160.87、8.32和6.17、9.71μmol/L。化合物2、5~8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本研究得到诺丽发酵果汁中香豆素、有机酸和生物碱三类成分,并且化合物1、3、4、10抗氧化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藜蒿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YLHJ0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NMR、ECD、IR、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一个新化合物2-(1S,3R-dihydroxybutyl)benzene-1,4-diol(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6-羟基-2S-甲基-4-色满酮(2)、10-norparvulenone(3)、(S)-7-羟基-3-((S)-1-羟乙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murranoic acid A(5)、modiolide G(6)、尿嘧啶核苷(7)。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7在A549与HepG2细胞上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7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弱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00、100μg/mL,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为弱抑制效果,其MIC分别为800、400μg/mL。  相似文献   

17.
牵牛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牵牛全草(Pharbitis nilChoisy)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十个化合物。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2),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3),顺式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4),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对羟基苯乙胺(6),7-羟基香豆素(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8),尿嘧啶(9),β-谷甾醇葡萄糖苷(10)。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算盘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牡荆素(1)、β-D-吡喃半乳糖-(3→3)-O-β-D-吡喃半乳糖(2)、丁香脂素(3)、(Z)-3-已烯-D-吡喃葡萄糖(4)、(E)-2-已烯-D-吡喃葡萄糖(5)、4-O-乙基没食子酸(6)、没食子酸(7)、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  相似文献   

19.
从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茎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为:4,2’,4’-三羟基查耳酮(1)、高丽槐素(2)、4’-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3)、谷甾-5-烯-3,7-二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和β-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无梗五加根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无梗五加(Acanthoparax sessiliflorus( Rupr.et Maxim.)Seem.)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提取分离得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表芝麻脂素(1)、(-)-芝麻脂素(2)、赛菊芋黄素(3)、洒维宁(4)、咖啡酸甲酯(5)、对羟基桂皮酸(6)、(-)-丁香脂素(7)、(+)-松脂索(8).化合物8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是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和7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