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滇产胡椒属植物醇提物抗血小板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了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12种醇提物均明显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中部分醇提物对AA和ADP引起的聚集亦有显著拮抗作用.结果提示,该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醇提物具有较高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2.
胡椒酰胺类生物碱是胡椒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多样,活性显著。自1939年首次报道以来,胡椒酰胺类生物碱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迄今为止,已经从胡椒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胡椒酰胺类化合物200多个,主要涉及异丙基类、哌啶类、吡咯类等化学结构类型,且具有抗虫、抗菌、抗抑郁等生物活性。本文以胡椒属植物黄花胡椒(Piper flaviflorum)中分离得到的酰胺生物碱为例,探讨胡椒酰胺类生物碱在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红树植物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健康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红树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功能多样性提供菌种资源,该研究选择6种分离培养基和采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对从广西北海滩涂上采集的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对获得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体外溶栓实验筛选出具有抗血栓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从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125株细菌;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3个门27个科39个属74个种中,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数量占13.5%。(2)抗血栓活性实验表明,初筛获得18株具有抗血栓活性细菌,总阳性率为24.32%;将初筛有活性的菌株进行复筛和重复验证实验,进一步验证其活性,结果复筛出3株细菌B1850、B1989和B2632具有很强抗血栓活性。综上所述,广西北海滩涂上红树植物桐花树中存在丰富的可培养细菌资源,具有从中挖掘新的纤溶酶和开发溶血栓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 全球分布约60种, 包括两个属: 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的分布规律、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 并对中国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探。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集中分布于五味子科植物, 可以被认为是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除了传统的保肝作用外, 这类化合物中很多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 一些联苯环辛烯类的木脂素, 尤其是在八元环C-6、C-9位上具有羟基或者酯化取代具有更好的抗HIV和抗肿瘤活性; 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I)绝大多数存在于南五味子属, 其特殊的螺苯骈呋喃环及其钙拮抗、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不仅初步说明了民间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藤茎具有较强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 也提示在对南五味子属的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 可以考虑以此类成分作为定性定量指标。五味子科植物中木脂素成分的分布规律提示, 在演化程度上五味子属植物较南五味子属植物更原始。环菠萝蜜烷类三萜在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均有分布, 尤其是A环开环的环菠萝蜜烷类三萜(II)在抗HIV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 而结构更进化的7/7/5/6型三萜内酯(IV)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目前只在南五味子属的长梗南五味子K. longipedunculata中发现。从五味子属的小花五味子S. micrantha和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中分离得到的多个成环复杂且高度氧化的类三萜内酯中也发现具有抗肿瘤和抗HIV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和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 3种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155株。经鉴定, 它们分属于2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以杨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香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 对3种水生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有37株内生真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9%)显示出对一种或多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来自华凤仙、问荆和轮叶狐尾藻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29.2%、13.9%及37.1%, 都远低于已报道的陆生植物内生真菌中活性菌株的比例。抗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于枝孢属(Cladosporium)、木霉属(Trichoderma)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5个属中。  相似文献   

6.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蒟酱叶中挥发性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蒟酱叶中鉴别出27个化学成分,占峰面积的97.53%,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醛、酸、酯、酚、烯烃、芳香烃和(环)烷烃。2-甲氧基-5-甲基苯甲醛(42.89%)、胡椒酚醋酸酯(12.49%)、异丁香酚(13.42%)、4-烯丙基-1,2-二乙酰氧基苯(9.47%)、胡椒酚(2.89%)、γ-毕橙茄烯(2.74%)、丁香酚(2.66%)和乙酸异丁香酚酯(2.06%)是蒟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兴安岭野生香薷与蒮香地上部分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通过自动质谱解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s)鉴定技术对GC-MS数据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在香薷与蒮香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与41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总积分面积的92.80%与97.92%;香薷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去氢香薷酮(58.17%)和香薷酮(18.40%),蒮香挥发油中主要化成分为甲基胡椒醚(68.20%)、柠檬烯(7.54%)、甲基丁香酚(6.26%)及丁香烯(4.72%),小兴安岭野生蒮香的化学型为甲基胡椒醚型。  相似文献   

8.
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类、炔酚类、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证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在城市绿化中滥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生态问题,研究了胡椒木(Zanthoxylum piperitum)叶片的精油成分及其驱虫、杀虫、杀菌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石油醚萃取胡椒木叶片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 h、温度50℃、料液比1:5,得率最高为0.5123%。从胡椒木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酯类、烃类和醇类,占总峰面积的99.96%,而具有驱虫、杀虫和抗菌活性的成分占88.50%,包括肉桂酸甲酯(87.83%)、柠檬烯(0.18%)、薄荷醇(0.11%)、香茅醛(0.10%)、α-蒎烯(0.08%)、α-石竹烯(0.08%)、松油醇(0.04%)、石竹烯(0.03%)、羟基大牻牛儿-1(10),5-二烯(0.03%)和β-水芹烯(0.02%)等。20 mg m L~(–1)的精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5.38%,接近BHT阳性对照;但还原性低于Vc,表现出较弱活性,这可能与提取工艺有关。因此,胡椒木叶精油含有多种驱虫、杀虫、抗菌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开发为天然植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椒属(Piper)为胡椒科(Piperaceae)重要的泛热带组成成分,约有1 000 ~2 000个植物种类,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本文对我国产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区系特征、物种起源和散布途径等.结果表明:云南是我国胡椒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地,并以此为中心向我国东部和北部扩散,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各省胡椒属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大致可被聚为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和台湾地区3大分支.在区系成分上,国产胡椒属植物中的中国特有比例最高,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只有个别种为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我国胡椒属区系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及爪哇群岛存在一定联系,但并不紧密.分析认为,云南是胡椒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或分化中心之一,而中国台湾岛种类主要由菲律宾群岛等传入并分化.本结果对于研究该属系统分类和起源演化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3种野生香茅属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广东省3种野生香茅属(Cymbopogon Spreng.)植物叶片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昔.结果表明,3种植物精油中的化学成分丰富.从橘草[C. goeringii(Steud.)A.Camus]精油中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香叶醇、香茅醛、Z-柠檬醛和E-柠檬醛,相对含量分别为26.56%、23.49%、19.65%和12.78%;从扭鞘香茅[C. hamatulus(Nees ex Hook.et Arn.)A.Camus]精油中鉴定出16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3,5,3',5'-四甲基联苯和3,4-二乙基-1,1'-联苯,相对含量分别为19.46%、12.90%、16.88%和8.63%;从青香茅[C. caesius(Nees ex Hook.et Arn.)Stapf]精油中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和藜芦醛,相对含量分别为29.39%、22.25%和6.58%.香茅属植物的精油成分因种类和产地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需要对香茅属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异甾体生物碱类结构多变,药理活性多样,主要分布于百合科贝母属和藜芦属植物中。近十五年内共报道了80个新发现的异甾体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涉及抗炎、镇痛、降压、平喘、抗血栓、胆碱酯酶抑制、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综述了2006至2020年间该类化合物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及药理活性,并对该类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探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高纯度α-亚麻酸抗血栓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从椒目中提取和纯化获得的高纯度α-亚麻酸的抗血栓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和大鼠在体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等模型,分别观察试药对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出凝血时间等指标。结果:1.50mg/kg,100mg/kg和250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亚油酸=1/1)给小鼠灌胃治疗10天,显著延长出、凝血时间(P<0.01);明显降低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性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P<0.01)。2、35mg/kg,70mg/kg和175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给大鼠灌胃治疗10天,明显抑制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P<0.01)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从椒目中提纯的高纯度α-亚麻酸,作为一种木本油脂新的药用资源和其混合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药理作用,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同时还发现,当α-亚麻酸/亚油酸=1/1时,其抗血栓药理活性优于同剂量高纯度的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14.
大戟属(Euphorbia)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HIV等活性。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大戟属植物中发现的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植物,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也见于越南、日本等国家。构树属于传统中药,植物的各部位均可入药,用于治疗疼痛,水肿,痢疾。对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从构树的叶、根和果实中发现了黄酮类、木脂素类及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部分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细胞毒及抗炎等活性。现对2000年以来从构树中获得的新化合物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沉积物分离的真菌为对象,研究红树林沉积物真菌的多样性和筛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的菌株。将分离纯化的13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和Ribosomal 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及多样性分析,归为40个种类型,分别属于17个属,其中青霉属(25%)为优势菌,木霉属(15%)、曲霉属(10%)和镰刀属(10%)次之,表明红树林沉积物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利用平板对峙法对真菌的发酵粗提物抗茶叶病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共有17株(占42.5%)真菌具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其中15株能够抑制茶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LH13,12株能够抑制茶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LH30,8株能够抑制茶叶溃疡病(Neofusicoccumsp.)LH107,有两株对这三种茶叶致病菌均有较强活性。这些活性菌株分布在6个属中,分别是青霉属(7株)、木霉属(3株)、镰孢属(2株)、枝孢属(2株)、白地霉属(2株)和球腔菌属(1株)。由此可见,红树林沉积物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种属分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银莲花属植物的化学及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综述了银莲花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迄今已有多被银莲花等10余种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道,共分离鉴定了抗癌活性成分竹节香附素A等以三萜皂苷为主的近100个化学成分,其中约50个为从该属植物中首先发现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干姜(Zingiberis Rhizoma)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具有抗炎杀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可用于消炎、镇痛及止呕等。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等结构类型。本文就干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结合《江苏植物志》(增订版)的修订,作者及同事对江苏省境内的植物进行了补充调查,发现了一些江苏植物区系中的新记录科、属和种。续前文[1-3],本文对分布于苏南(南京、宜兴、溧阳、苏州)和苏北(徐州、连云港、盱眙、盐城)等地新记录的4科6属6种进行了报道。其中,新记录科为胡椒科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化感作用,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全草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从牛至挥发油中鉴定出14种化学成分,占总出峰面积的93.6%,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16.5%)、肉豆蔻醚(15.6%)、香芹酚(15.0%)、百里香酚(9.8%)、洋芹脑(9.4%)等。通过测定挥发油对小麦、绿豆和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挥发油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 牛至挥发油对3种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的抑制作用最强,萝卜和绿豆次之,挥发油对供试植物地上部分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下部分。挥发油对3种供试植物幼茎及小麦和萝卜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相关,对绿豆幼根长度则表现为“低促高抑”现象。本研究证实牛至挥发油中含有化感物质,其活性化合物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