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杜仲干叶为原料,经稀碱和绿色木霉联合处理以除去杜仲表面覆盖的角质层,同时洗脱一些可溶性杂质,并且破坏杜仲叶的细胞壁与纤维结构,再以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粗胶再经丙酮浸洗获得杜仲精胶。用0.45%NaOH在75℃下除去杜仲叶表面的角质层,并且同时脱除一些可溶性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类、京尼平苷等),之后得杜仲叶干燥,利用绿色木霉去破坏杜仲叶的细胞壁与纤维结构,在85℃条件下以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杜仲胶。最后,经测得未处理前杜仲叶中的杜仲胶的含量为1.78%,0.45%NaOH稀碱预处理后含量为3.16%,绿色木霉发酵后含量为4.36%。预处理前,有机溶剂一次提取率为0.73%,纯度为83.7%。稀碱与真菌联合预处理后一次提取率为2.85%,纯度为96.6%。本工艺以稀碱与绿色木霉共同作用,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与传统工艺相比,更加的绿色环保,安全有效,为杜仲胶的提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酶水解杜仲纤维素细胞壁及长丝杜仲胶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多数现有的杜仲胶提取方法都需要将杜仲皮和杜仲叶粉碎,降低了杜仲胶的弹性、韧性、抗拉强度.为了获得长丝杜仲胶,研究了纤维素酶对杜仲纤维素细胞壁水解、杜仲叶表面的角质层的去除以及长丝杜仲胶的提取.发现1%氢氧化钠在70 ℃条件下能除去杜仲叶表面阻挡纤维素酶作用的角质层,石油醚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提取杜仲胶的溶剂.纤维素酶在pH为4时,50 ℃条件下能充分地水解纤维素细胞壁,提高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得石油醚(60~90 ℃)可溶解出高聚合度的长丝杜仲胶,并且使杜仲胶的回收率由原来的2.5%提高了3%以上,拉伸强度也由粉碎样的0.02 MPa提高到60.5 MPa,断裂伸长率由~0%提高到24%,撕裂强度由0.5 kN/m提高到36 kN/m.活性碳能很好地回收石油醚中所溶解的脂溶性天然化学成分,提高了溶剂循环使用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盐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乙酸预处理杜仲果壳,石油醚为溶剂索氏提取杜仲胶。考察乙酸浓度、预处理温度、预处理时间及催化剂的量对杜仲胶提取率的影响,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对提取的杜仲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乙酸预处理杜仲果壳不会破坏杜仲胶的结构,能有效提高杜仲胶的提取率。乙酸预处理杜仲果壳工艺条件:在固液比1∶12.5(g/m L)、催化剂盐酸用量0.35%(体积分数)条件下,用80%(体积分数)乙酸溶液在100℃下预处理3 h,石油醚索氏提取杜仲胶,杜仲胶提取率为15.17%。  相似文献   

4.
为在转录水平解析杜仲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该研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华仲6号’杜仲叶片从展叶(4月)到落叶(10月)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共获得差异基因3 002个,其中1 764个表达量上调,1 23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行使催化、氧化还原等功能,参与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等;进一步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被富集,其中调控绿原酸合成的6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对这些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显示,4月中旬和9月中旬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暗示这两个时期对于绿原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6个绿原酸合成相关基因和12个随机选择的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结果显示表达谱测序结果可靠。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杜仲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深入解析杜仲绿原酸合成机理,进而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杜仲绿原酸含量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子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新品种‘武植子莲1号’和‘武植子莲2号’与其他12个主栽子莲品种的莲子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他们的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子莲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性状差异显著,同一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莲子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营养指标差异较大;鲜莲子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成熟莲子,而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成熟莲子。与12个主栽子莲品种相比,‘武植子莲1号’在产量上较为突出,成熟莲子的淀粉含量达52.15%,是生产天然淀粉的优良品种;‘武植子莲2号’鲜莲子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低,可溶性糖含量达23.43%,适合鲜食。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武植子莲1号’和‘武植子莲2号’的综合营养品质较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栽培方式对杜仲皮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叶林和乔林两种栽培模式对杜仲定向培育,并分别对杜仲皮次生代谢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杜仲皮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存在差异,杜仲醇和杜仲胶的含量,乔林皮高于叶林皮;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桃叶珊瑚甙的含量则是叶林皮高于乔林皮;总黄酮的含量随提取溶剂的不同而有高有低.对杜仲皮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和选用不同的提取溶剂,能改变提取得率,但是,叶林皮与乔林皮次生代谢物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不变,说明栽培方式对杜仲皮次生代谢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邓猛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1):99-105
试验分别于湖南、广西两地选取4个不同生境(长沙、湘西、永州及桂林),每个生境同时种植3个不同香稻品种(‘Basmati’、‘湘晚籼13号’、‘中香1号’),测定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结合4个种植区的生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不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品种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中香1号’>‘湘晚籼13号’>‘Basmati’。(2)不同生境下相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生境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长沙>桂林>永州>湘西;对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的生态因子是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3)生境与品种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具有交互效应。其中桂林种植的‘中香1号’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桂林种植的‘Basmati’和湘西种植的‘湘晚籼13号’与湘西种植的‘Basmati’籽粒所含可溶性蛋白质最低,并具有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证实生境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超声破碎乙醇提取和HPLC分析方法,检测红花烟草品种‘K326’、‘云烟85’、‘NC89’、‘NC82’、‘红花大金元’、‘漂河1号’、‘龙江911’和黄花烟草品种‘蛤蟆头’叶中的茄尼醇含量以及‘云烟85’、‘漂河1号’在不同生长期叶中茄尼醇含量的结果表明:不同烟草品种叶中茄尼醇含量差异显著,以‘红花大金元’烟草的茄尼醇含量为最高。不同生长期的‘云烟85’和‘漂河1号’烟草叶中茄尼醇含量随着烟株苗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66d左右苗龄,即烟株现蕾时的叶中茄尼醇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缓。因此当以新鲜烟叶为茄尼醇生产原料时,烟株现蕾期采收烟叶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对种植于海南地区的不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品种的生长指标和糖分组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筛选出适宜海南地区种植的菊芋品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菊芋品种的株高、茎粗、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单株根干质量及单株总干质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根长的变化趋势各异。10月26日(成熟期),‘泰芋1号’(‘Taiyu No.1’)的株高和茎粗最高,‘南芋9号’(‘Nanyu No.9’)的根长以及块茎和茎干的产量、单株鲜质量和含水率最高,‘南芋1号’(‘Nanyu No.1’)的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单株块茎干质量及单株总干质量最高,‘青芋2号’(‘Qingyu No.2’)的单株根干质量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菊芋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幅相对较小,而茎干中可溶性糖含量则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和茎干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10月26日,‘南芋9号’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6个菊芋品种间叶片中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泰芋1号’茎干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南芋1号’、‘南芋9号’、‘泰芋1号’和‘泰芋2号’(‘Taiyu No.2’)块茎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青芋2号’、‘泰芋2号’和‘泰芋3号’(‘Taiyu No.3’)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南芋1号’、‘南芋9号’和‘青芋2号’叶片和茎干中果糖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泰芋1号’、‘泰芋2号’和‘泰芋3号’叶片和茎干中果糖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中葡萄糖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茎干中葡萄糖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和茎干中蔗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总体上看,同一时期6个菊芋品种间叶片和茎干中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塘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适宜在海南地区种植的菊芋品种为‘南芋1号’和‘南芋9号’。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05份杜仲种质资源叶片6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遗传变异特征,为叶用杜仲的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种质间杜仲叶片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程度不同,异槲皮苷含量变异系数(34.42%)最大,变异幅度为1.16~6.92mg·g~(-1),总黄酮变异系数(19.35%)最低,变异幅度为6.70~22.53mg·g~(-1);6种活性成分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2.0以上;不同种质间杜仲叶6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不同地理来源间杜仲叶片的绿原酸、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异槲皮苷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及车叶草苷的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绿原酸与桃叶珊瑚苷、车叶草苷、异槲皮苷、总黄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黄酮与异槲皮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根据杜仲叶片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聚类,将杜仲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Ⅳ为高含量类群,可为优良叶用杜仲资源筛选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杜仲种质资源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存在较大变异,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聚焦微波提取法先脱除杜仲籽壳中的纤维素,再用溶剂提取杜仲胶。用实验因子设计优化了聚焦微波提取条件,从三个水平考察了四个因子,即微波辐照时间、碱液浓度、溶剂用量及微波功率对纤维素脱除效率的影响。脱除纤维素后的杜仲材料用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杜仲胶。结果表明:聚焦微波辐照脱除杜仲籽壳纤维素的优化条件为:辐照时间:20 min;氢氧化钠浓度:12.5%;溶剂用量:17.5 m L/g;微波功率:70%。与常规法碱提法提取杜仲胶相比,聚焦微波助提法提取率高,单次提取率达64.18%,提取时间短,一次提取需时小于3 h,而常规法约需30 h。两种方法所获产品纯度相差不大,显示了聚焦微波助提法提取杜仲胶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品质类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品质形成的动态差异及其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蛋白品种‘XB023’的蛋白质含量在籽仁发育前期较高油品种‘鲁花9号’低, 后期显著高于‘鲁花9号’, 且成熟期籽仁8种必需氨基酸组分含量均高于‘鲁花9号’, 其中谷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差异极显著; ‘XB023’脂肪含量在籽仁发育期一直低于‘鲁花9号’。‘XB023’各时期的籽仁可溶性糖含量和油酸/亚油酸(O/L)值均显著低于‘鲁花9号’。两品种在果针入土10天时子叶细胞即形成淀粉粒、脂体和蛋白体, 随后脂体、蛋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 淀粉粒先增大后逐渐缩小解体。‘XB023’的脂体达到最大的时间早于‘鲁花9号’, 而‘鲁花9号’的脂体快速积累的时间比‘XB023’长。两品种蛋白体大小都在果针入土40天时达到最大值, ‘XB023’的蛋白体在籽仁发育后期数量增加较快。高蛋白品种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由其子叶细胞中较大蛋白体的大小和较多的蛋白体数量决定, 而高油品种较高的脂肪含量是由其较多的脂体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13.
杜鹃花品种(种)间杂交亲和性及其杂交种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及‘霸王红’R.‘Bawanghong’、‘迎春6号’R.‘Yingchun6’、‘孩儿面’R.‘Haiermian’、‘华玉3号’R.‘Huayu 3’、‘若姪子’R.‘Ruozhizi’等12个杜鹃品种为杂交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并进行部分正反交,对其结实性进行探讨;选取3个2016年杂交育种获得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温度、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处理,筛选适宜杜鹃花杂交种子的浸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种)间杂交座果率存在明显差异,各杂交组合座果率在0~81%之间;(2)同一品种(种)作为父本或母本,其杂交座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浸种处理对杜鹃杂交种子萌发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40℃浸种处理和赤霉素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4.
以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的耐盐性较强品种‘中山3号’和‘守田2号’及R-A高含量品种‘中山4号’和‘守田3号’为亲本配置7个杂交组合并获得杂交种子,对种子结实率和发芽率及F1代幼苗的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砂培和水培方法比较了亲本及F1代扦插苗对NaCl胁迫的耐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同系列品种间杂交及自交组合,其中‘守田2号’ב中山3号’杂交组合的结实率最高,为74.9%;7个杂交组合F1代的种子发芽率为63.8% ~ 89.0%,差异明显;‘守田2号’ב中山4号’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相对较低(79.80%),其他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均在93%以上.砂培条件下,用100 mmol·L-1NaCl胁迫7d,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胁迫28 d,‘守田2号’ב守田 3号’杂交组合以及‘中山3号’自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水培条件下,用100、150、20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14 d,‘守田2号’ב中山3号’、‘中山3号’ב守田2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3个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其耐盐亲本及其他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杂交提高甜菊耐盐能力是可行的,而亲本的耐盐能力及亲本配置对杂交后代目标性状有较大影响;‘中山3号’ב守田2号’、‘守田2号’ב中山3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是耐盐性较强的甜菊优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对四川省青川县栽培的10个油橄榄品种的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叶片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钟山24号’的叶面积最大,‘皮削利’的最小。叶片性状中以周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叶面积的最小。‘鄂植8号’的叶面积、‘莱星’的叶宽、‘小苹果’叶长宽比、‘埃蒙’的叶形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皮削利’的叶片性状相对稳定。6个叶片性状可以简化成形状系数和叶长作为主要代表性状。叶片总黄酮含量为0.07~3.39 mg g~(-1),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春梢含量总体高于秋梢;‘皮削利’、‘豆果’、‘钟山24号’和‘卡林’的春秋梢叶片含量差异较大,‘佛奥’的最小;‘鄂植8号’和‘科拉蒂’春秋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较高,‘皮削利’的秋梢好于春梢;‘卡林’的春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少,为3.02 mg g~(-1),秋梢中‘豆果’的最低,为2.64 mg g~(-1);‘科拉蒂’、‘钟山24号’、‘埃蒙’和‘鄂植8号’的总黄酮含量与叶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这说明总黄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片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HPLc-ELSD法,对6个不同品种(包括野生和栽培)地黄的低聚糖进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黄品种低聚糖含量差异比较显著;栽培品种‘85 -5’、‘9302’和‘北京1号’低聚糖含量比较接近;野生品种‘BA3’的水苏糖含量普遍较低,而蔗糖含量比较高;‘北京1号’水苏糖含量较高,总低聚糖含量比较均衡,占干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杜仲叶和杜仲皮中的多糖。采用化学分析和红外分析对4种提取物B-HWE、B-MAE、L-HWE和L-MAE的活性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表征,研究杜仲皮和杜仲叶中多糖分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对运动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提取物有中多糖的结构特性没有明显的差异。微波辅助提取,使天然抗氧化剂和多糖的产量提高。EUOP1、EUOP2、EUSP1和EUSP2的产率分别占9.26%、10.51%、5.99%和7.38%。杜仲皮和叶内生物活性物含量差异很大,葡萄糖占主要糖成分的53.9%~63.2%和少量半乳糖占10.6%~16.1%。叶中多糖EUOP1和EUOP2的产量显著高于从杜仲皮获得的EUSP1和EUSP2。杜仲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抑制活性遵循有序杜仲叶杜仲皮,微波辅助提取明显改变了提取物中多糖的剂量,提高了抗氧化活性。杜仲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排序依次为L-MAEL-HWEB-MAEB-HWE。杜仲提取物还可显著提高血清中IL-2、IL-4、lgG、lgM水平,其免疫活性排序与抗氧化活性相同。与对组照组相比,EUOP2组中IL-2、IL-4、lgG、lgM分别提高了20.17%、43.07%、28.73%、15.0%。杜仲多糖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从而提高运动人体免疫机能。说明杜仲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对杜仲不同品种叶中有效成分及杜仲胶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品种2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京尼平甙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的含量最高,在1%显著水平上,品种2绿原酸含量与品种3、4、5有显著差异,1、3、4、5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京尼平甙酸和总黄酮含量与品种1、3、4、5间有显著差异,桃叶珊瑚甙含量在品种1、2、3、4、5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品种1和品种2的含胶量较高,在1%显著水平上,品种1含胶量与品种3、4、5间差异极显著,品种2与品种3、4、5间差异极显著,这两个结论为药用和胶用型优良品种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探究杜仲雄花氨基酸多样性与营养价值,对193份不同种质雄花的氨基酸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杜仲雄花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20.62 g/100 g,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主要的2种氨基酸。不同种质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以蛋氨酸变异系数最大(43.13%),总氨基酸变异系数最小(12.56%)。杜仲雄花蛋白贴近度为0.887。杜仲雄花人体必需氨基酸中仅(Met+Cys)低于FAO/WHO推荐模式的比例,RAA和RC值大都接近于1,SRC值为81.42。杜仲雄花中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味觉氨基酸含量与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不同来源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贵州种质总氨基酸含量(21.32 g/100 g)和必需氨基酸含量(7.50 g/100 g)最高,而不同来源杜仲雄花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将193份种质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Ⅱ类群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平均含量最高,分别达22.46、7.92、4.10 g/100 g和1.64 g/100 g。杜仲雄花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不同种质杜仲雄花氨基酸表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雄花用杜仲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品种品质间的差异,建立青稞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对青稞品质生态适应性进行区划。该研究以15个青藏高原主栽青稞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种植于青藏高原具有代表性的8个生态区,测定了籽粒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等13个品质指标,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被测指标进行分析排序。结果表明:(1)13个品质指标中有11个指标在15个参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有12个指标在8个种植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品质指标总黄酮含量与总多酚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β-葡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确定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黄酮、β-葡聚糖和总多酚含量为对青稞综合品质影响最大的指标。(2)聚类分析将15个参试品种分成4类,将8个种植地区聚类成3个生态区,各生态区品质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昆仑18号’、‘昆仑19号’、‘昆仑15号’、‘甘青8号’和‘甘青4号’。(3)对所测品质指标在品种水平和地区水平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将13个品质指标均划分为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5.16%和94.40%;籽粒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品种为‘昆仑18号’,品质最优生态地区为青海省贵南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