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肾上腺的神经供给,曾经有过不少的组织学研究工作。Elliot(1913),Alpert(1931),Stohr(1935),Hollinshead(1936),Swinyard(1937),Denber(1944),O’Hea(1952),(1953)及张与俞(1954)等都曾先后进行过研究。他们所用的材料,主要都是取自实验室常用动物,如猫、狗、鼠、豚鼠等及一部分人的肾上腺。他们都没有报导过野生哺乳动物的研究结果。Bourne(1949)在哺乳动物肾上腺一书中,综述了关于食肉目犬科及鼬  相似文献   

2.
再生现象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物种的再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别。无脊椎动物如水螅和涡虫等再生能力较强,具有部分组织或细胞即可再生出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被称为整体再生;而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弱,局限在某些特定器官或身体结构,被称为部分再生,如蝾螈的附肢。海鞘作为进化上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尾索动物,既包括具备整体再生能力的群居类型,如拟菊海鞘(Botrylloides leachii),其可以利用部分血管残片即可再生出完整个体;也包括只具有部分再生能力的单体海鞘类型,如玻璃海鞘(Ciona robusta),其只有出入水管和神经复合体等器官才可再生。鉴于海鞘的进化地位及其具有的不同再生能力类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该文系统分析总结了海鞘不同类群所具备的整体再生和部分再生的各自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比较归纳了导致海鞘不同群体具有不同再生能力差别的可能机制,展望了海鞘再生研究的未来方向,为理解后生动物再生能力的演化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末宿主体内迁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终末宿主体内后,童虫期的迁移途径曾经若干学者的考察,如宫川米次(1912,1913,1916),楢林兵三郎(1914,1916),Miyagawa and Takemoto(1921)Faust and Meleney(924),Sadun,Lin and Williams(1958)等。研究曼氏血吸虫的迁移途径的有 Faust,Jones and Hoffman(1934)。在经肤感染发现后,在本世纪十至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再生是指生物体可以重新生长出损伤的组织和器官的生物学过程。对再生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于形态学观察及描述等方面,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再生的分子机制有了更多的研究,发现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再生过程,如FGF信号通路、BMP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研究发现,BMP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家族的重要成员,BMP信号通路可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目前对于BMP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BMP信号通路在几种模式生物再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BMP信号通路在再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C组(切除2/3肝叶)、L组(切除2/3肝叶后注射LPS)和G组(GdCl3预处理后切除2/3肝叶),研究大鼠肝再生期间(0~144 h)再生肝重量比、AgNORs数量、乳酸脱氢酶的变化.结果 L组肝重量比在16~48 h低于C组(P<0.05),AgNORs的数量在48 h达到最大值(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组再生肝重量比在16~36 h低于C组(P<0.05),AgNORs的数量在36 h即达到高峰,乳酸脱氢酶新增一条LDH4谱带,其平均密度在36 h达到最高值.结论 肝切除后注射LPS,抑制了早期的肝再生进程,注射GdCl3灭活枯否细胞后利于肝脏的早期再生.  相似文献   

6.
卯1337生物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最新进展及其展望咦」/Nicbterlcin,K.…11 FatSci.TeChnol一1989,91(7)一272一275阵自DBA,1 989,8(19),89一1 1402] ,讨论了在亚麻(L~。itat加如。)育种中采用生物技术的进展.研究的方法有:用于植物快速繁殖和体外选择的体细胞分生组织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进行单倍体植株再生的花药培养或小泡子培养;载培品种与其野生种之间的种间杂交,如采用胚胎营救法;杂种原生质体(无性杂种)的培养及其再生;通过原生质体融合(采用PEG或电融合)的遗传工程;借助于特异性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lu二efac衍。)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7.
顾爱华  严丽锋 《遗传》2013,35(7):856-866
组织器官的再生现象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生物学家们的关注。再生能力在不同物种间差异很大, 与人及高等脊椎动物相比, 低等脊椎动物(如:斑马鱼)有着较高的再生能力。斑马鱼的鳍、心脏、视网膜、视神经、脊髓、肝脏及感觉毛细胞等都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 从斑马鱼再生过程的研究中将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 促进对人类再生能力缺陷的认识, 进而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文章就斑马鱼在心脏、神经系统、肝脏、鳍再生医学研究中的进展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志刚 《生命的化学》2001,21(2):124-126
肝脏是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脏器 ,目前已知的肝再生相关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 ,均难以解释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肝再生调控机制 ,因此寻找新型肝再生调控因子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1] 。1994年 8月 ,Hagiya等[2 ] 从初断乳大鼠肝组织中克隆到一种新型的促肝细胞增殖因子 ,称为肝再生增强因子 (augmenterofliverregeneration ,ALR)。近来研究发现 ,ALR是一种特殊的促肝细胞分裂原 ,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ALR基因大鼠…  相似文献   

9.
记述中国斑蝇科Ulidiidae角斑蝇属Ceroxys Macquart,1835的2个新记录种:洁角斑蝇Ceroxys munda(Loew,1868)和壮角斑蝇Ceroxys robusta(Loew,1873),并附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0.
蟹类附肢的自切与再生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其应对极端条件(如捕食者、竞争者或恶劣环境等压力)的有效行为策略,通常以自切单条附肢最为常见。蟹类附肢自切后,会通过再生和蜕皮,重新长出健全的肢体。生长阶段中等规格蟹(4~6 g)附肢自切律较高且与性别差异无关;自切一条附肢的蟹数量较多,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自切后侧附肢的概率显著高于前侧的附肢;附肢自切与种间、种内差异和生境条件有关;附肢自切影响蟹的生长与存活及摄食习性等。本文阐述了自切与再生的主要动物种类与部位,以蟹类为主要对象,对其附肢自切的规律、自切原因和附肢自切对蟹类生长的影响及再生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不定根的形态发生与调节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植物的根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胚的胚生根(Embryotic root),它是植株形成强大根系的基础;另一种是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它不按正常时序发生,且出现在非正常的位置(如茎、叶)。大多数情况下,不定根的发生是由于植物器官受伤或激素、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表现为植物的再生反应。  相似文献   

12.
小鼠肝部分切除模型是在经典的大鼠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小鼠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管理的完善,快速、可靠、重复性高的小鼠模型得以建立。因为成本较低,且存在大量为研究肝切除后肝再生的转基因小鼠,小鼠已经成为研究肝再生的重要动物模型。肝再生的调控相当复杂,且不是由单一因素控制的,因此需要多种类的转基因小鼠进行肝切除后肝再生研究来明确各因子在肝再生过程中的确切作用与机制。通过小鼠肝切除后肝再生的研究,目前已证实的参与调控肝再生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有:肝再生增强因子(AL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去甲肾上腺素(NE)、卵泡抑素(FS)、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  相似文献   

13.
再生体系的建立对芸薹属蔬菜重要功能基因验证和重要遗传材料保存扩繁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影响芸薹属蔬菜(白菜类、甘蓝类和芥菜类)再生体系的主要因素:基因型、植物激素(NAA、BAP等)和外源添加物(硝酸银、抗坏血酸等),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芸薹属蔬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差异。基因型方面表现为白菜类(AA基因组)较甘蓝类(CC基因组)和芥菜类(BB基因组)难再生。植物激素方面表现为适于芸薹属蔬菜预培养的激素一般为2,4-D和NAA+6-BA,分化培养一般为NAA+6-BA,且即使为同一类蔬菜,不同品种所需的激素浓度也不一致。外源添加物方面,硝酸银为白菜类蔬菜再生体系所必需,其也能促进甘蓝类和芥菜类的不定芽分化,但并不为两者所必需;低浓度的抗坏血酸可促进白菜类不定芽的分化和甘蓝类愈伤组织的形成。芸薹属蔬菜再生体系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芸薹属蔬菜再生条件差异产生的机理也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诺丁汉大学的 E.E.Benson 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细胞培养物再生能力的逐步丧失是由于游离基损害了活细胞的结构(如质膜和细胞器)。在研究水稻细胞悬浮培养物时 Benson 小组发现,失去再生能力的细胞培养物比未丧失再生能力的细胞培养物所含的游离基活性高。失去或降低胚发生能力的水稻细胞与维持再生能力的水稻细胞相比有毒的二级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相当高。此外,在丧失胚发生能力的细胞系中,通常保护细胞不受游离基损害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学发光液探索粘虫在灯区的飞行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夜蛾的趋光行为,必须在夜间或暗室里工作。因视觉受到限制,往往不能直接观察,以致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无法获得。例如,我们通过对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的室内研究,曾经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虫眼状况不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个体差异,可能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李典谟等,1977)。侯无危等(1979)报道了在田间亮灯时,棉铃虫的复眼确实处于不同的适应状态,而且通过室内试验也提出了类似意见。又如,Robinson(1952)曾经提出,灯光的  相似文献   

16.
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蛋白(TWEAK)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通过作用于唯一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Fn14)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多种生命活动。近来研究表明,TWEAK/Fn14信号可以作用于多种干细胞,如肝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通过影响其增殖与分化的能力,干预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TWEAK/Fn14信号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并为干细胞在疾病发生机制等基础研究、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宋莉英  高峰 《植物学报》2006,23(2):192-196
针对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离体培养中外植体易于产生愈伤组织而难以再生不定芽的问题,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研究了苦瓜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各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不定芽分化与激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及苦瓜难以再生不定芽的内在制约因素。结果表明: (1)苦瓜外植体中IAA含量较高, 而iPAs含量过低, 是苦瓜易于产生愈伤组织而不定芽再生困难的主要原因;(2)不定芽的分化与IAA/iPAs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3)在离体培养过程中, 保持外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如ZT)的适当浓度并及时继代, 有利于苦瓜不定芽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肇庆地区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和再生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断尾位置、再生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滑蜥和南草蜥的尾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自然断尾下, 南滑蜥和南草蜥较多的断尾位置位于近基部(断尾1/2), 断尾个体分别约占29.3%(87/297)和49.2%(29/59)。实验表明, 二者的尾自切处在2 天后开始愈合并长出再生尾, 南滑蜥在远基部(全断尾)的再生速度最高, 而南草蜥则在近基部(断尾3/4), 其尾再生率都明显高于南滑蜥。  相似文献   

19.
马鸣  梅宇 《动物学研究》2007,28(6):673-674
1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作为IUCN/ICBP鸟类红皮书内的国际性受胁鸟类(EN),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一直受到国际上的密切关注。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与鸟类国际(BirdLife International)等国际组织都曾经在欧、亚、非洲组织过对白头硬尾鸭的普查(Hughes et al,2006)。作为特邀参加调查者之一,笔者曾经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重大及难治疾病治疗的再生医学产品不断涌现.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与分化的特性,再生医学产品复杂、多样,细胞性质与风险各异,其研究制备及临床试验中存在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如细胞生存、分化、迁移、定植等过程中培养、诱导条件或个体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产品按照药物监管极具挑战性.文章总结了国际上已上市干细胞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再生医学监管领域美国FDA、欧盟EMA、日本PMDA的监管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重点探讨了干细胞产品药学审评的一般考虑,以期为国内干细胞药物的研发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