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线索,用HPS教育理念为理论引导,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核心素养。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科学史进程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演绎与推理思维,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哲学观与学生的共同探讨论证,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建模思维,以生物膜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中充满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2.
本节复习课围绕"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以进化为线索,围绕"生物膜的概念和作用"的教学目标,有效开展系统复习;并以问题作为驱动,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将高中有关生物膜的知识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3.
以"种群"概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沿着概念学习进阶的途径,通过资料分析、模型建构等方式,探索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达成对"种群"概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介绍差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前进行前测,对准备不足的学生进行认知铺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挑战性学习 目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异质合作,进行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构建和模型检验,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完成拓展任务.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及时反馈实...  相似文献   

5.
张芳 《生物学通报》2010,45(12):39-40
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其内容涉及的大多是一些"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描述性实验,如果直接将这些实验告诉学生,比较枯燥、抽象,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缺少直观认识。因此,理解和接受起来有些难度,而且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上来,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利用橡皮泥等建构模型以及和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1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分明确地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实验资料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膜模型和解释生物膜模型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科学概念,习得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真实的情境,能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中,创设实验等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以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为框架所构建的课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实现课程内容的少而精,同时体现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基因突变"为例,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类比推理等方式进行核心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这一概念,并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中不同种属微生物的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附着于载体表面形成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微菌落膜性聚合物, 即生物膜. 与浮游状态的微生物不同, 生物膜中不同种属微生物进行着复杂的交流与合作, 产生“1+1>2”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从而使生物膜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生物学特征. 生物膜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如引起顽固性感染性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破坏输水管道系统导致工业损失等; 但另一方面, 生物膜也可发挥积极作用, 如降解污染物修复环境, 形成生物屏障保护生态等. 如何认识生物膜、如何趋利避害使生物膜造福于人类已成为当今世界多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生物膜的形成、代谢产物与信号分子、水平基因转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对生物膜中交流与合作的研究进展及意义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应从“微生物组学”的高度整体认识生物膜.  相似文献   

11.
12.
13.
蕲州地区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的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有润  黄奏球   《广西植物》1983,(1):25-31
<正> 蕲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集镇,,是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的家乡。该地区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Linn。颇多,其中入药的有十余种,并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这里仅对该地区常见入药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结合《本草纲目》记载的材料作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4.
Chinchilla "big" and "little" gastri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strin heptadecapeptides (gastrins I and II which differ in the presence of sulfate on the tyrosine of the latter) have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from several mammalian species including pig, dog, cat, sheep, cow, human and rat. A 34 amino acid precursor ("big" gastrin), generally accounting for only 5% of total gastrin immunoreactivity, has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only from the pig, human, dog and goat. Recently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uinea pig (GP)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due to a deletion of a glutamic acid in the region 6-9 from its NH2-terminus and that GP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The chinchilla, like the GP, is a New World hystricomorph.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little" and "big" gastrins from 31 chinchilla antra. Chinchilla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with a sequence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GP and its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with the following sequence: (See text)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