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猪屎豆种子中提取分离,得到单猪屎豆碱(Monocrotaline)。经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正交品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晶体学参数:a=10.072(7),b=11.431(1),c=13.560(2)A,V=1561.3(7)A,Z=4,D=1.384g·cm~(-1) ,μ(MoKa)=0.699mm~(-1),F(000)=696,M=325.36,分子式为C_(16)H_(23)NO_6。在1≤3a(1)收集1627个衍射点,最终偏差因子R和R_0分别为0.058和0.05232。  相似文献   

2.
通过X 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 :晶体属正交晶系 ,P2 12 12 1空间群 ,a =8 6 0 10 (3) ,b =13 0 830 (9) ,c =18 1130 (11) ,V =2 0 38 2 0 (2 0 ) 3 ,Z =4 ,Mr =4 18 4 9,Dx =1 36 9g/cm3 ,λ(MoKα) =0 710 73 ,μ(MoKα) =1 12cm-1,F(0 0 0 ) =888。在 0 <2θ <5 0°范围内共收集了 1988个独立衍射点 ,其中可观测衍射点 196 3个 [Ⅰ≥ 8σ(Ⅰ ) ]。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 ,最终偏离因子Rf=0 0 6 2 ,Rw=0 0 5 5。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藜蒿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YLHJ0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NMR、ECD、IR、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一个新化合物2-(1S,3R-dihydroxybutyl)benzene-1,4-diol(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6-羟基-2S-甲基-4-色满酮(2)、10-norparvulenone(3)、(S)-7-羟基-3-((S)-1-羟乙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murranoic acid A(5)、modiolide G(6)、尿嘧啶核苷(7)。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7在A549与HepG2细胞上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7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弱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00、100μg/mL,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为弱抑制效果,其MIC分别为800、400μg/mL。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对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绿玉树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MS、1H NMR和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为4α-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1)、对映-3β,13S-二羟基-16-烯-14-阿替森酮(2)、羊毛甾醇(3)、3-表-粘霉烯醇(4)、齐墩果烷-9(11),12-二烯-3-酮(5)、β-香树烯酮(6)、齐墩果烷-18-烯-3-酮(7)、无羁萜(8)、4-豆甾烯-3-酮(9)、β-谷甾醇(10)、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1)和东莨菪内酯(12)。其中,化合物1、2、5~7、9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羊角天麻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2′,4′-四羟基二氢查尔酮(1)、紫铆花素(2)、3,4,2′,4′,α-五羟基查尔酮(3)、金色草素(4)、芒果苷(5)、没食子酸(6)、二十四亚甲基环阿尔廷醇(7)、6β-羟基-豆甾-4-烯-3-酮(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棕榈酸甲酯(11)、1-棕榈酸单甘油酯(12),其中化合物1~4、6~8均为首次九子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6均具有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其中黄酮类化合物2~4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20.3、61.5、56.0μg/mL。  相似文献   

6.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层析等手段对茄属植物光白英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发现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白英醇E(1)、白英醇F(2)、白英醇A(3)、白英醇B(4)、白英醇C(5)、江西白英素A(6)、江西白英素D(7)、布卢门醇A(8)、去氢催吐萝芙醇(9)、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10)、布卢门醇C(11)、东莨菪内酯(12)、(1'S,2R,5S,10R)-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spiro[4,5]dec-6-en-8-one(13)、chakyunglupulin A(14)、9,10,13-三羟基-反-11-十八烯酸(15)、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9-hydroxyspiro[4,5]dec-6-en-8-one(16)。化合物1~11、13、16为倍半萜;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光白英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不同地区 (湖南郴州、吉林长春、河南宜阳和江苏南京 )取食烟草的不同生活史的烟蚜Myzuspersicae (Sulzer)核型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色型和褐色型中发现 4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A1 与A3易位 ;3n =18,A1 与A3易位 ;3n =18,正常 ;2n =11。在黄绿色型中仅发现 2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正常和 2n =12 ,A1 与A3易位。在 2n =12核型中 ,不同地区不同体色的烟蚜其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异不显著 (α =0 .0 5)。  相似文献   

8.
首次从大戟科植物珠子草中分离得到软木三萜酮.利用晶体X-射线法与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指认了核磁共振信号的归属.晶体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是以斜方晶体空间群形成晶体,晶体数据维P2(1)2(1)2(1)with a=6.361(2)A,b=13.933(3)A,c=28.440(6)A,α=90°,β=90°,γ=90°,V=2520.6(11)A3,Z=4.在晶体中存在一个微弱的分子间的作用力C-H……O=C,此作用力被认为是晶体形成的重要因素.NMR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相同,表明了软木三萜酮在晶体和溶液具有相同的构型.  相似文献   

9.
柯拉斯那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该沉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普技术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沉香共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α-H-9(10)-ene-11,12-epoxy-8-oxoeremophilane(1)、7β-H-9(10)-ene-11,12-epoxy-8-oxoeremophilane(2)、neopetasane (eremophila-9,11-dien-8-one)(3)、jinkoh-eremol(4)、(rel)-4β,5β,7β-eremophil-9-en-12,8β-olide(5)、诺卡酮(6)、11-hydroxy-valenc-1(10)-en-2-one(7)、(7S, 9S, 10S)-(+)-9-hydroxy-selina-4,11-dien-14-al(8)、5-羟基-2-[2-(4-甲氧基苯)乙烯基]色酮(9)、5-羟基-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10)、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11)、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2)。其中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9为2-(2-苯乙烯基)色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0~12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且化合物2~11均是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分离。采用Ellman比色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2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红豆杉一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 (Taxuschinensis (Pilg.)Rehd .)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 (Gliocladiumsp .,简称F菌 )菌丝体中分离到 3个化合物 ,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 ,(2 0S ,2 2S)_4a_同_2 2_羟基_4_氧杂麦角甾_7,2 4 (2 8)_二烯_3_酮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 4 ,8,12 ,16_四甲基_1,5 ,9,13_四氧杂环十六烷_2 ,6 ,10 ,14_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 ,6 ,9_环氧麦角甾_7,2 2_二烯_3_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1.
油茶果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壳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α-菠菜甾醇(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R)-de-O-metillasiodiplodin(3)、4′,5,7-三羟基二氢黄酮(4)、大黄素(5)、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6)、ω-羟基大黄素(7)、macrophorin A(8)、negunfurol(9)、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10)。化合物1~9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Sephades LH-20、RP-18等色谱技术,对草鞋木(Macaranga henryi)枝条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技术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1),trigowiin A(2),daturadiol(3),山楂酸甲酯(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豆甾-3,5-二烯-7-酮(7),丁香脂素(8)。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美花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 var.calantha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从美花圆叶筋骨草全草70%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为:2-methoxy-4-(2-propen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oct-1-en-3-yl-β-glucopyranoside(2)、异地黄苷(3)、20-羟基蜕皮素-20,22-单丙酮化合物(4)、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2S)-3-O-octadeca-9Z,12Z,15Z-trienoylglyceryl-O-β-D-galactopyranoside(6)、地黄苷(7)、乙酰哈巴苷(8)、水龙骨素B(9)、香草乙酮(10)、筋骨草内酯(11)、α-(9Z,12′Z,15′Z)-octadecatrienoicacidmonoglyceride(12),其中化合物1~6、8、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11~12为首次从美花圆叶筋骨草中分离得到。运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生成NO的细胞模型对化合物3、4、7、9、11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和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活性测定。所筛化合物均无抗炎活性,化合物7对PHGDH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枝条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6-羟基-2,3-二甲氧基 酮 ( 1 ) ,1,3,7-三羟基 酮 ( 2 ) ,1,3,7-三羟基-8-甲氧基 酮( 3 ) ,7-羟基-1,3-二甲氧基 酮( 4 ) ,伪蒲公英甾醇( 5 ) ,1,3,6-三羟基-5,7-二甲氧基 酮( 6 ) ,2-羟基-1-甲氧基 酮 ( 7 ) ,2-羟基-1,8-二甲氧基 酮 ( 8 ) ,1,3,5-三羟基-2-甲氧基 酮 ( 9 ) ,4-羟基 酮 ( 10 ) ,1,3,5-三羟基 酮 ( 11 ) 。化合物 2 ~ 5 为首次从红厚壳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 6 ~ 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 1 为一新的天然产物。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9 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显示出生长抑制活性, 其IC50值为1.8×10-5 mol/L。  相似文献   

15.
甘青青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柱层析、薄层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采自甘肃漳县的唇形科植物甘青青兰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1H NM R、13C NM 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分别为羽扇豆烷-20(29)-烯-28-酸-3-醇(1),羽扇豆烷-20(29)-烯-3,28-二醇(2),齐墩果烷-12-烯-28-酸-3-酮(3),乌苏烷-12-烯-28-酸-2,α3β-二醇(4),乌苏烷-12-烯-28-酸-3,β24醇(5),豆甾-3-酮(6),β-谷甾醇-3-O-葡萄糖基(6→1)-十六烷酸苷(7),β-谷甾醇(8),齐墩果酸(9),β-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 Benth.)的化学成分,运用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黄桐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pubinernoid A(1)、(E)-linalool-1-oic acid(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3α-hydroxy-5,6-epoxy-7-megastigmen-9-one(4)、齐墩果酸(5)、3-羰基齐墩果酸(6)、3-oleana-9(11),12-dien-28-oic acid(7)、甘五酸(8)、altissimanin C(9)、7-羟基-β-谷甾醇(10)、丁香脂素(11)、ficusesquilignan A(12)、ficusesquilignan B(13)。其中化合物7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8~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4个化合物,分别为:环(L-缬氨酸-L-脯氨酸)二肽(1)、3,4-二羟基苯乙醇(2)、原儿茶酸(3)、环(L-异亮氨酸-L-脯氨酸)二肽(4)、环(L-苯丙氨酸-L-缬氨酸)二肽(5)、烟酸(6)、马尿酸(7)、aspongpyrazine A(8)、aspongopusin(9)、(2R,3S)-2-(3',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4-benzodioxane(10)、(2R,3S)-2-(3',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N-acetyl-2'-aminoethylene)-1,4-benzodioxane(11)、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12)、1,2-二去氢-N-乙酰多巴胺(13)、3,4-二氢-8-羟基-2(1H)-喹啉酮(14)。其中化合物1、4~9和10~13为首次从大蠊属昆虫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的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对已分离的14个化合物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3、13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色谱法,从三花枪刀药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6-羟基-9,13环大柱烷-4,9(13)-二烯-3-酮(1)、3β-羟基-β-紫罗酮(2)、3α-羟基-大柱烷-4,7E二烯-9-酮(3)、3α-羟基-5α,6α-环氧-7E-大柱烷-7-烯-9-酮(4)、黑麦草内酯(5)、pisiferadinol(6)、24-methylenecycloartanol(7)、α-香树脂醇(8)、3β-羟基-乌苏烷-11-烯-28,13β-内酯(9)、羽扇豆醇(10)、achilleol A(11)、6β-甲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2)、6β-乙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3)、豆甾烷-4-烯-3,6-二酮(14)、豆甾烷-4,22E-二烯-3,6-二酮(15)。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2、15对人乳腺癌MDA-MB-468、人胃癌AGS、人结肠癌HCT116、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DA-MB-231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色胺酮(Tryptanthrin)和Phaitanthrin A是药用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蓼蓝(Polygonum tinetoriumL.)、菘蓝(Isatis tinctoria L.)的生物碱有效成分。本文以卤代色胺酮:8-溴色胺酮(1)和8-碘色胺酮(2)为底物,在溶剂热条件下,一步合成8-Br-Phaitanthrin A(3)和8-I-Phaitanthrin A(4),通过~1H NMR、~(13)C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化合物3、4的结构和手性构型。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法研究表明,两个卤代Phaitanthrin A均对DNA具有较强的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是对多裂山莴苣Lactuca laciniat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利用柱色谱对植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共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1)、(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2),11β,13-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3),lactucin(4)、莴苣苷B(lactuside B,5)、lactucopicrin(6)、齐墩果酸(7)、十六烷酸(8)、槲皮素(9)、木栓酮(10)、熊果酸(11)、辛二酸(12),化合物1、2、4、6~12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